2010-08-23 12:43:00呂光浯

中國大陸中國古代書法—行書郵票

中國大陸中國古代書法—行書郵票

蘭亭序

蘭亭序

黃州寒食詩

黃州寒食詩

祭侄文稿

 
 
中國大陸於2010年5月15日發行中國古代書法—行書郵票

       《蘭亭序》又名《臨河序》《蘭亭集序》《禊帖》等,28行,324字。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書,米芾譽之為“天下行書第一”。真跡殉葬昭陵,有摹本、臨本傳世,以“神龍本”最佳。此帖用筆以中鋒為主,間有側鋒,筆畫之間的縈帶,纖細輕盈,或筆斷而意連,提按頓挫一任自然,整體佈局天機錯落,具有瀟灑流麗、優美動人的無窮魅力"此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黃州寒食詩帖》,墨跡素箋本,縱33.5公分,橫118公分,行書,17行,129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是蘇軾的行書代表作。此帖以手捲形式寫於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作者被貶黃州第三年寒食節),無款及年月。詩句為五言二首: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紙本,縱28.8公分。橫75.5公分,共234字(另有塗抹字30餘個)。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顏真卿為楊國忠排擠, 出為平原(今山東德州)太守。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史思明在范陽(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亂開始。一時河北諸郡迅速瓦解,惟顏真卿的平原郡高舉義旗,起兵討叛,被推為義軍首領。時顏真卿的從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派其第三子顏季明與真卿聯繫,聯合反叛。顏杲卿與長史袁履謙設計殺死安祿山黨羽、鎮守土門(今河北井涇)要塞的李欽湊,奪回土門。一時情勢好轉。顏杲卿派長子顏泉明押送俘虜到長安報捷群請求救兵。不料路經太原時為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截留。王想冒功,擁兵不救。安祿山聞河北有變,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顏杲卿孤軍奮戰,苦戰三日,糧盡矢絕,城破被俘。顏季明等被殺頭,顏氏家族死者三十餘人。顏杲卿被押解至洛陽,英勇不屈,先被斷一足,凌遲處死。直到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五月,顏杲卿才被朝廷追贈太子太保,溢“忠節”。顏真卿時任蒲州太守,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即派杲卿長子顏泉明到常山、洛陽尋找季明、杲卿遺骸。只得到季明頭部和杲卿部分屍骨,為了暫時安葬這些屍骨,顏真卿寫下了這篇祭侄文草稿。因為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顧不得筆墨的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可以說,《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至為寶貴。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

       惟尔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開釁。稱兵犯順。尔父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尔傳言。尔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尔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尔明比者。再陷常山。攜尔首櫬。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老陳 2010-08-24 10:11:00

記得很久以前台灣也曾發行過一些故宮收藏的書畫郵票, 實在雅緻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