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22 11:13:00Wolf

做夢的另一種姿態──關於《傑克‧倫敦與夏敏恩》

傑克‧倫敦只活了四十年。

不過倫敦的四十年比其他人的八十年還要精采:他自赤貧的童工蠔賊變成高收入的暢銷作家、探險的歷程向北可達極地育空河畔往南包括太平洋諸島,在倫敦的所有傳記當中,他短暫的人生都被各式大起大落驚滔駭浪的形容詞填充得極為飽滿;而讓他離婚另娶、陪他走完最後十數年的妻子夏敏恩,在傳記中則大都扮演著任性粗野的角色,似乎得替傑克‧倫敦最後的殞落負起絕對的責任。

這大約就是這兩位傳主的既定形象。不過,《傑克‧倫敦與夏敏恩》這本書,硬是發出了一些不同的聲音。

這本傳記從倫敦與夏敏恩的婚禮講起,向上溯及兩人父母與成長背景,向下記錄到倫敦過世為止;以夏敏恩未公開的日誌、倫敦的著作及他們婚後的探險經歷為骨架,用十九、廿世紀之交美國的社會背景為血肉,重新建構出另一個版本的作家傳記。與其他傳記的不同處,不僅在於《傑克‧倫敦與夏敏恩》一書將他們夫婦兩人放在平等的地位一併記述,而且提供另一種檢視角度,重新思索這對百年之前話題性夫妻的種種舉動背後,隱藏著哪樣的真實人生。

所謂歷史,經是現代人依著需要向古人索討資料。

傳記也有類似的情況。這種個人歷史記錄,將搜羅範圍從國家民族縮幅到傳主生平,再讓讀者透過執筆人的眼耳來觀察、聆聽傳主,興許已然儘量客觀,但卻實在難免主觀。當熟悉倫敦生平的讀者讀到「傑克‧倫敦幼年時並未如同他所宣稱的那般貧窮」、以及夏敏恩有勇有謀地克服風浪的橋段時,可能很難不對這些內容與其他傑克‧倫敦傳記中相關情節所產生的衝突訝異,甚或要開始懷疑一定有某一方在胡說八道。

事實上,客觀現實需要許多面向的主觀來共同搭構。

是故,《傑克倫敦‧與夏敏恩》裡給予倫敦夫婦的另一種評價,正好能夠平衡先前偏頗的印象:倫敦不再是個大男人過頭的酒鬼,夏敏恩也不再是個幼稚無腦的拖累,這對夢想家,於是有了另一種做夢的姿態。

而當刻板印象被抹糊了之後,斯人已遠的他們,才開始真實了起來。

040407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