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8 13:52:38啞僧

一元供养 莲忏博士 禅行语录6

                一元供养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坐下和室內

近三十年参访神州名山古剎,游历圣山古迹,在各地寺院用心较多且深。所见有兴有衰、有具规模有刚起步,在五台、峨嵋、九华、普陀、鸡足、雪窦、天台…等大山和灵隐、玉佛、四祖、五祖、曹溪、法门、龙华、寒山…等名寺,或藏地的有名寺院,恢复较快速。无论方式内容如何,祇园重光,再创辉煌,是个事实。
自过去至现在,或多或少,都会给予各地不管有名的大寺,或是默默修行的庵院护持赞助,几十年的累积,没有上亿,也有几千万。目的只有一个:传播正知、庄严国土、弘扬正法、利乐有情。或有人会问:
「你到中国大陆捐助那么多精神金钱在寺院,又不属于你的,无底深坑啊!何必呢?」
我总是回答:「我是带不走,也无法长住,只是帮助;世间那个带得走,也无法长住啊!恒顺随缘。」
凡事只要做好的事情、做对的事情、做应该做的事情,足矣!
基本上,寺院在完成某一部份的建筑,或举行某件重要的庆典,会邀请大师名士、各界贤达参加,以增光彩,也增加寺院的曝光率。有时我也应邀出席,目的也是在能护持增加寺院的知名度,不在个人的名闻和利养,那最终仍是「一笔勾」罢了。因此,主要人物也好,次要人物也好,默默人物也好,已把正知正见的正道,一般说的传播了正面能量的种子了,也就好了。
有一个大寺的主要殿堂,在文革时遭到完全的破坏,夷为平地,寺主等个人的堂舍都建设好了,就这最重要的殿堂想建未建。后来法兄伦珠法台与大家和我研究后,由我们三位法兄弟负责劝募,共同完成这座文殊菩萨殿堂。原本菩萨圣相塑造需费五十万人民币,后用铜铸加上各类珠宝,不包括我带去的珊瑚…等,增加到一百万人民币才完成,殿堂包括菩萨圣相的经费超过原本的预算,据承办僧众说约花费五百万人民币,这些款项就归我们三位法兄弟负责完成,终于将文殊菩萨殿堂建造雕刻得美仑美奂,十分庄严。
从建造殿堂到圆满,我去了几次,大寺僧众和信众,少则数百人迎接,多则成千上万的人,包括寺主和各级政府领导。其中一次,是我率团前往,并携带装藏宝物,沿途中我们安排参访名胜古迹和寺院,都受到「保护」;一到离寺院尚有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早已许多僧众和信众迎接,我们先下车接受献上礼节,我也一一给予祝福,然后更换寺方安排的礼车搭乘,续往寺院前进。
寺院周围,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僧众拿着大宝盖从我下车即立于侧,信众不管旁边车辆、地上尘土,虔诚顶礼在我脚下,感动之心表露无遗,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得未曾有。在寺院殿上挂着长长的红布条,举办热烈欢迎的仪式,寺主与我,以及政府领导分别讲话,行礼如仪,庄严圆满。僧信四众,不减热情,祈请加持者众,能满愿者,皆予满愿,但人实在太多了,无法一一加持,惟观想祝福所有人,身心健康、知见健康、悲智两严、福慧增长。
寺院活动圆满落幕,紧接着接受法兄之亲友弟子们的邀请,到他们的大宅院。热情的他们,地上彩绘吉祥的图案,唱着他们独特的歌曲,热烈欢迎我们的到来,用最上宾的款待。我率团员在他们宅里供养的圣堂诵念经文,然后应他们请求,一一为前来的数百名信众加持祝福,不分男女老少。
信众们也会作各种供养,或金钱、或物品…等,每个人的动作速度差不多,当中突然动作没有持续加持后就走过,原来有一位老人家,非常虔诚的顶礼,也已摩顶加持了,他并没转身离开,而跪在我的法座面前,伸手从怀里拿出一张旧报纸包,打开旧报纸包内是塑料袋,塑料袋里又一个旧纸包,年纪大的他,用不是很伶俐的手,打开旧纸包,里面包着人民币一元钱,他将塑料袋和旧纸重新放入怀里,然后用双手把一元人民币供养我。当场,看到这景象,团员和所有人没人催他快点,反而非常感动,也有团员感动到眼泪都流下来。那一元人民币的供养,可能是他的全部,谁还忍心催促他呢!团员弟子将他搀起,仍激动不已!这是我接受信徒供养最多最珍贵的一次,让大家记忆永远不忘,也让我记忆刻入心碑!
我们劝募了几百万人民币,建造了一座大殿堂让信徒有瞻仰礼拜的地方,但不一定感动了大家,时间久了,大家也就忘记了。而这位老信徒把他所有的一切,就是层层包裹的一元人民币,表相上看起来,虽然只是供养我这个平凡的出家修行人,但是却带给了许多人的感动和回忆,而尽一生都记得那一幕「一元供养」的场景!
禅行在每一个时空,禅行在每一件人事,禅行就在日常里,禅行就在生活中。那一个是,那一个不是,那一个不是是,那一个不是不是,那一个是是,那一个是不是,那一个…。何妨参之!

                                                                               西元二○一七年二月十日上午
                                                                               于莲门山集云讲堂指月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