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4 01:20:49吳名士

後發先至

談及後發先至,通常都會聯想到武學的技巧
如果能夠比對方晚出招卻又早一步制住對方,將有很大的勝算。
若是論及戰爭,則聯想到為何有敵不動我不動的戰略
以下棋的角度來說,先手究竟是吃香還是吃虧。
以上似乎都應用在對戰的方面上。
然而,領悟能力好的人或許可以再聯想到現實社會似乎也存在這種後發先至的狀況
或許跳得有點快…只好在此先來論及薛丁格的貓實驗結論:
只有打開盒子才會發現是活貓還是死貓。
看到表面答案才去解題目的話,就無法跳出現狀去想像活貓死貓並存時的可能畫面。
那麼,在此就請後發先至這位主角登場了,有請後發先至老師!(鼓掌)
後發先至:
咳咳…我只是知道得多一點而已,稱呼老師太過誇獎了…
總之呢…各位有看過父母帶著2歲左右的小孩行走吧
小孩走著走著看到喜歡的事物時難免會跑起來,
這時後面的父母就會警覺他是否會跌倒或撞到別的東西而跟在後面反應,
這就是後發先至,也是我的責任,謝謝各位的聆聽。(下台)(眾淚感動鼓掌)

因此,人生是宿命論又不是宿命論,
首先要談因果,他負責牽動著每個人每天要面對何事,可分為主動和被動
劃分很簡單,就是想做該做而去做就是主動,不想做而要去做就叫被動
想學什麼興趣就去學叫主動,不想發生意外卻發生要面對叫被動
我們來設想當後發先至遇上因果會如何
假設前提:「不管我怎麼決定,最終都會這樣」
所以如果某個大學生未來會做什麼職業,不管他現在念什麼科系都沒差?
如果他後來從事的職業非畢業於這個科系不可,那不就把上一個悟到的打了槍。
那我們再劃分,凡是從事跟畢業科系有關的工作都是註定好要他念的
跟凡是跟畢業科系無關的工作也是註定好要他去做的
這二件事是同時並存的話,的確就是…
註定好的事,有部分是不努力也達不到的
簡單說就變成,如果註定我要努力才能給我那個工作,如果我不努力不就不在因果中了
當然…編劇或者是各位的潛意識不會那麼笨,到了該努力的時候還不努力
如果真的不努力,那也可說是編給你一個劇情叫不努力的後果的劇情
直到最後你終於覺得還是努力比較好
因此…後發先至果然厲害
所以不管怎樣…
要趕快正面思考不要再抱怨,要趕緊向善不要再叛逆,要化解衝突不要再積累誤會

哼~好話大家都會說,不如我們繼續來打禪機
「守法的父母生的犯法小孩vs犯法的父母生的守法小孩」
這時就會煩惱,小孩該不該聽話這句話是對或錯
如果是看答案解題目就會是有被抓被處罰就是錯,沒被抓被處罰就是對
這時候,後發先至問了一句話遠遠傳了過來
「為什麼要這樣問問題呢!知道跟不知道不能同時並存嗎?」
 
故說
人人都是未來佛,但是差就差在是一秒一小時還是十年百年一世百世才悟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