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產的生機
我們討論文創產的定義很久,為的是想找出台灣文創產的路該怎麼走?還有文創產人才該如何培育?我們搜尋羅列了英國的定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台灣文建會的定義.也認真的看待文建會規定的13大類文創產業,前一陣子的6大新興產業,及最新文創法的16大產業分別都是些什麼.大家這幾年的摸索,顯然都有一些知識與想法的累積,我在這裡想先跳過這些吊書袋的東西,談些觀察所得.
借用一下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策展人妹島和世對建築的理念,"建築應由使用者重新定義." 我覺得文化創意產業也應該是這樣: 文創產應該由參與者給予定義.
我記得白先勇先生在企劃推動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時候說過一句話,他說,崑曲要復興,需要兩岸的合作,因為大陸有最好的演員,台灣有最有水準的觀眾.我覺得他說的真是一語中的.崑曲這樣的表演藝術"產業"(從文創產角度來看,他不只是個文化活動而是個產業),他要在當代劇場活起來,除了要有很好的表演者,更要有很有欣賞力的觀眾.
台灣觀眾為什麼這麼有水準?這的確是個重要的問題要回答,不過我更想先談一下為什麼觀眾(參與者)重要呢?
以台灣美食產業來說明,(不知道他算不算文創產的一種?我想如果是放在創意生活產業,美食和各地方的特色,故事,物產與人物結合,自然可以算是文創產之ㄧ環.不過美食產業已經光芒耀眼了,可能是文創產要藉著它帶動,而它是不需靠著文化出頭.當然啦,食物裡有些文化美感,多幾分雋永,少幾分庸俗,也是件加分的事.)台灣非常適合發展美食產業因為我們是個習俗上愛吃的民族,各種婚喪喜慶大小節日一定都要吃上ㄧ頓.吃久了吃多了很多人學會品頭論足,把品評食物當成一個樂趣.再進一層來說,更多人不怕進廚房,喜歡研究廚藝,分享同好或變成生意, 因為參與者眾,所以在這沃土上要有好食物的創發,真是易如反掌.
同樣的,台灣有一些文創產根基也相當可觀,像表演藝術就是其中一種,多年來業餘愛好者組成的小團體不絕如縷的在深化厚植這塊園地,傳統戲曲如歌仔戲,京劇,崑曲,豫劇是如此;小劇場,另類劇場更是蓬勃發展.再加上各種文化活動的薰陶,多元文化的交匯,東西方藝術的衝擊,開放自由的社會風氣,在地藝術的茁壯,造就了普遍文化欣賞與參與的氛圍,使觀眾的品質與數量都有顯著的提升.
我覺得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台灣文創產的基礎是已經有一定的厚度了,因為廣泛的,各面向的參與者會賦予這個產業源源不絕的活力,當時機一到,比方說傑出演員成熟,充分資金到位,優秀行銷人才出現,他們馬上會繁花盛開的.
業餘京劇愛好者自己籌措經費, 組織義工團隊拉來親朋好友準備粉墨豋場! 這是後台一瞥,大夥兒對上台都是喜孜孜的呢.
上一篇:葛瑪蘭人的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