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3 20:44:10yaung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吳養春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吳養春


         罹患血癌的8歲邵姓女童因等不到符合的骨髓過世,在高雄市就讀國小二年級的邵姓女童,去年5月發病,確診為急性血癌,雖然比對捐髓者有2人完全吻合,但2人卻都反悔不捐。

          邵姓女童最後因病重,不得不於今年1月接受不完全吻合的一名小姐完成捐髓移植,卻因排斥移植失敗,邵姓女童於5月間病逝。

          邵姓女童是3年來第20位因捐髓者反悔而送命的血癌寶貝。

          血癌主要是因骨髓造血細胞不正常增生,導致人體骨髓的造血功能異常,通常多好發於2至5歲的孩童身上;血癌的致病因素仍不明,通常分成急性、慢性兩大類,以白血球種類而言,則又分為淋巴性以及骨髓性。

           血癌症狀包括不明原因的發燒、流鼻血、皮膚瘀青、淋巴腺腫大等,也恐有肝臟、脾臟等器官腫大等症狀,甚至會出現嘔吐、抽搐、頭痛等現象,家長不得輕忽嚴重性。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律師郭盈蘭表示,希望獲得支持比照歐美先進國家,增修「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對志願捐髓者若配對相符,應給予適當獎助權益。

        高凌風因急性敗血症緊急住院,礦工兒子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蔡合城前往探視,兩人相識多年,曾罹患血癌的蔡力勸高放棄治療,甚至勸高剃髮徹底離開俗世以安心養病。高凌風瞬間動搖,推掉榮總病房,放棄正規治療。宣布「退出演藝圈、退出人生」,隨即前往台灣礦工教育基金會誦經念佛。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胞弟郭台成,5 年前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郭台銘為治療他的弟弟四處求醫,但最終仍然不治。郭台銘後來即以永齡健康基金會的名義,捐贈「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給台大醫學院,以期能協助國內醫療體系做幹細胞研究,對抗癌症。

       台成中心自 2010 年成立以來,已有上百位接受治療的病患,不少病友出席,對郭台銘表示感謝,並致贈希望種子,象徵生生不息。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源自於造血母細胞的一種惡性腫瘤,患者體內的白血球會出現不正常增生,有些甚至高達數十萬。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病程進展多年的慢性癌症,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多數患者都在症狀出現時才就醫。其症狀主要為疲倦、骨頭痠痛(因大量增生的骨髓細胞刺激骨頭所致)、易飽實感(因脾臟腫大,壓迫到胃部)或左上腹不適,而貧血,血小板下降所導致的不正常出血等,多半到病程中晚期才出現。

       造血母細胞產生基因突變,約90至95%的患者都可測出其第9對和第22對染色體有異常互換,稱為「費城染色體」。自從標靶藥物上市後,已大大改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預後。

       白血病是骨髓的病變,因此需要進行骨髓穿刺檢查以及骨髓切片檢查,才能夠確定診斷。為了進一步確認白血病的種類,還需要額外的特殊檢查,才能精確將白血病予以分類並給予最適當的治療。這些特殊檢查包括:細胞生化特殊染色,流式細胞儀檢查,染色體檢查

       白血病臨床上,分急性和慢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的特徵是不成熟白血球劇增,這些不成熟的白血球一般在骨髓中約佔5%以下。這種不成熟白血球劇增的現象使得骨髓無法製造健康的血細胞,而由不成熟的白血球取代。慢性白血病的特點是過多地製造成熟的但依然不正常的血細胞,這些細胞(白血球占多數)因此過多地存在在血液中。

       治療按不同類型有藥物治療、放射治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和中醫療法。部分高危病人,需要進行骨髓移植。最近幾年造血幹細胞一直大量推廣。

       7歲懷特黑德(White-head)的研究案例提供對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的新方式,也許有一天更可以取代化療和骨髓移植。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孩童最常罹患的癌症種類。賓夕法尼亞大學發表聲明說,懷特黑德經過治療11個月後,依然健康且癌症沒有復發。

       在過去30年中,存活率提高了一倍,但其絕對數值依然相當低。1970年的存活率是22%,1990年代的存活率是43%。部分種類的白血病,由於發現創新的治療方式,存活率遠高於此。據統計,有67%的白血病人死於腦出血,因為他們體內血小板嚴重缺乏。 

        高凌風當初堅持不檢查,一意孤行尋求民俗療法,還失言「西醫都是屁」,先為「西醫都是屁」道歉,還要大家別覺得他可憐、可悲、可笑,「人都應該三思而後行,我先把自己當『白青蛙』試驗,看是否能減去病痛折磨。」

       報告出爐,確定是「血癌」,將住院化療,他希望大家可以給他祝福,並深具信心明年同一天再登上舞台。血癌是甚麼?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張明志表示,血癌其實就是白血病的一種,就是人體內造血器官骨髓長了癌症,抑制正常造血功能,造成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減少,且血液中出現不成熟或不正常白血球。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唐季祿也強調,罹患血癌重點是要治療,有機會可以痊癒。

        韓劇《藍色生死戀》、日劇《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中的女主角也都罹患血癌。

        據統計,台灣每年新增約200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白血病從骨髓長出來,隨血液循環到全身,所以一開始就是全身性的疾病,急性白血病發病後若不治療,很可能幾天之內病情嚴重,病患幾個月內就逝世了。

        隨著醫學開發有效的化療藥物後,白血病已不是絕症,不但可以延長瀕死的生命,更可以得到治癒。而不同種類的白血病,有不同治療方式,使用的藥物處方也不同,但重點就是要治療。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目前以化療為主要治療方式,但病人會比較辛苦,在化療期間會出現強烈的噁心、嘔吐、掉髮,甚至牙齦、肛門出血等副作用,因在癌細胞佔滿骨髓情形下,必須用強效、高劑量、密集的化療,殲滅大部份癌細胞,讓骨髓恢復正常造血功能。

        藝人高凌風住院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化療,不過醫生指出盡快找到適合的骨髓移植,不然擔心病情有變化。

         化療過程辛苦,體力跟氣色不如以往,但他始終保持樂觀心情,醫療團隊也每天信心喊話鼓勵他,希望他早日康復。

          高凌風接受化療與血小板輸血,嗅覺、味覺都沒了。

           因為爸爸是湖北人,媽媽是越南人,高凌風骨髓配對難度相對高。據悉,高媽媽將從美國回台探望他,但怕骨髓量不夠,可能也不會配對。

           他在醫院閒暇時喜歡看書,像是陳月卿的《每天清除癌細胞》;吃也聽從醫生建議,盡量吃素和多吃水果。此外,也用DV記錄抗癌過程。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血癌之一,以往以干擾素治療與化療為主,或進行有風險的骨髓移植。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已然是慢性病。第1代標靶藥物基利克突破以往治療效果,但仍有3成患者未達治療目標或產生抗藥性。第2代標靶藥物包括柏萊、泰息安可幫助更多患者更快達到治療目標、減少抗藥性。

           4月1日健保局給付每天服用一次,不受飲食影響的新一代標靶藥物從第2線提早到第1線,醫師多了一個有效的武器,可依患者的身體狀況選擇最適合的藥物。

          3個月BCR-ABL基因表現量下降10%是未來治療成效的關鍵指標。根據最新研究資料,醫師越來越重視BCR-ABL基因表現量的下降情形,若在治療3個月能下降達到10%以下,可以預測病患有較好整體存活率。相對地,第2代標靶藥物能比第1代增加2成患者達此治療指標。分子檢驗RT-PCR是重要監測工具,病患應每3個月抽血檢測。

          服藥的順從度直接影響療效及抗藥性。「影響治療結果還是遵囑服藥」,患者生活作息是醫師評估用藥選擇重點。

         沒有十全十美的藥物,每種藥物皆有不同副作用。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須長期治療,有些患者因而怠惰甚至自行減藥,都會影響療效,更可能惡化成急性;若用藥出現不適,要提出來與醫師討論,一起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wu200520/活在未來的廿年中
http://www.wretch.cc/blog/wu200520心靈故鄉 心靈角落 夢想花園 夢想故事
http://tw.myblog.yahoo.com/wu200620/ 喜瑪拉雅山心靈故鄉
wu200620@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