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8 07:26:54yaung

追求完美>壓力>憂鬱>大環境>快樂>行為、環境改變>勇士~吳養春



       憂鬱症病患左右兩邊的前扣帶回大腦灰質缺損,導致患者較容易有負面思考,易發生自殺、自殘等行為。

        適當服用抗憂鬱劑治療,在6星期內就可看到些許腦部灰質的增生現象,而這些增生就發生於前額葉等位置,這些區域對於理性思考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憂鬱症是整個大環境牽涉生理、心理層面所導致,患者可能持續兩周出現心情低落,且伴隨著生理機能等障礙;臨床上,服用藥物多只能治療生理層面上問題,因此仍需依靠患者積極面對,多刺激腦部的多巴胺分泌,有利於舒緩病情。

        人類腦部分泌的多巴胺會使人產生快樂,尤其孩童腦中的鏡像神經元較為旺盛,在成長過程中,家長多給予正面的鼓勵,就能幫助孩童快樂長大;透過行為、環境等改變,孩子長大後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憂鬱只要透過紓壓、放鬆即可獲得治療,但憂鬱症並非只是心情不好,而是身體真的生病了。

       憂鬱症除了因腦部缺損外,性格因素,追求完美導致壓力過大,或是發生重大事件,引發的失落、沮喪情緒。藥物是治療憂鬱症的一環,但心理治療也很重要。

       在治療上,通常會合併生理、心理、社會等三方面治療,使病情能夠加以紓緩,通常生理方面,若能早期發現且接受治療,對於改善症狀的效果最有利。

        恐慌症好發在急性子及自我要求較高、追求完美的人身上,經常不預警發作,症狀包括冒冷汗、心跳加速、手腳不自覺顫抖、呼吸急促、胸痛、胸悶、噁心、自覺失控、手腳末梢麻木等,可能合併其中多種症狀,並持續10分鐘以上。

        恐慌症可透過藥物及放鬆訓練、心理治療等方式治療痊癒。

        當人們將焦慮內化時,其脈搏也會跟著升高,長時間下來,會導致高血壓、心臟病,罹患癌症和腎功能病變。

       習慣自我壓抑的人雖然得到某些疾病的機率較高,但也因為他們的自制能力比較強,所以復原狀態往往比較好。

        壓力是身心對於任何攪亂平衡的改變所產生的自然反應,當我們的認知與預期不同,或無法掌握狀況時,壓力就會出現。不良情緒會影響人體內的神經系統及免疫系統,生氣會使體內蛋白質含量升高。覺得能夠控制自己人生的人,死亡率較其他人少了六成!

        沒有心理健康即是不健康。大腦內主管情緒的區域,其「灰白質」含量可影響情緒和心情變化。「灰白質」為腦中主要的「幸福分子」之一,平日攝取越多 Omega-3 脂肪酸的人,其腦內灰白質較多,心情較為愉悅快樂。相對攝取較少者,腦內灰白質較少,對事物較易抱持負面看法,也會比較衝動。

        大腦組織內的「血清素」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作用於鎮定情緒、消除焦慮之用,也就是當血清素功能不足、分泌量不夠或作用不良時即會造成憂鬱症。

         心理失衡可能導致長期耳鳴,現代人容易有耳鳴困擾,症狀解決方式,通常求診耳鼻喉科,往往忽略可能是心理層面問題所致。

        面對競爭和壓力的環境下,有些學童表現比較好,可在壓力下成長茁壯,但有些學童就是做不到,關鍵在於人體中的COMT基因,COMT(酉每)負責協助規範神經系統的活動,保持腦力運作。

      《紐約時報》指出,台灣每年五月有逾廿萬名國中生參加基測,是攸關學生未來的重要考試。台師大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及其團隊,從台灣三個考區找來七七九名基測考生,採取血液樣本,把每人的基因型和個人成績比對。

        前額葉皮質區是人們做計畫、決策、預測未來後果和解決衝突之所在。而多巴胺會改變神經元的放電速度,加快大腦的運作,就像渦輪增壓器一般。大腦運作的最佳狀態是,多巴胺維持在最佳水準,太多或太少都不好。

        COMT基因有兩類,一類所組成的(酉每)會緩慢移除多巴胺,另一種所組成的(酉每)會快速清除多巴胺。一般人帶有其中一種或兩種皆有。研究發現,擁有活動較慢(酉每)的人,認知能力較強,平均智商也較高,但壓力過大時就會失靈。擁有活動較快的(酉每)的人,反而會因能面對壓力而出現最佳表現。

         張俊彥表示:「我不反對面對壓力。事實上,壓力對某些人是好事。但對於容易屈服於壓力的人,將更為不利。」

         瞭解學童感受壓力的傾向以及如何對付壓力,可幫助學童競爭;壓力比人們的認定複雜多了,但也比想像中容易控制。

         據《紐約時報》報導,還有數個研究也探究COMT基因,包括針對美軍的研究。美國布朗大學研究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退伍美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COMT基因之間的關聯性。美國海軍研究院研究COMT基因和飛行員表現的相關性。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則研究COMT基因在戰鬥和身心健康中的角色。

         初步研究結果都顯示,容易擔心發愁的人,仍可處理龐大的壓力,只要受過良好訓練即可。即便是海豹特種部隊中,也有部分隊員先天容易擔心發愁,但照樣可以成為勇士。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中國時報【嚴思祺╱綜合報導】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wu200520/活在未來的廿年中
http://www.wretch.cc/blog/wu200520心靈故鄉 心靈角落 夢想花園 夢想故事
http://tw.myblog.yahoo.com/wu200620/ 喜瑪拉雅山心靈故鄉
wu200620@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