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3 06:35:21yaung

喜瑪拉雅山自然免疫療法~吳養春

       情緖影響免疫功能;免疫力就是生命力,

升免疫力可以預防及治療疾病。

        膽固醇過高不是疾病,只是個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這類風險因子還有很多,包括缺乏運動、吸煙、飲食不均衡、高血壓、肥胖和糖尿病。大多數能夠藉助簡單的生活習慣改變而改善。

        然而膽固醇可以用藥物降低,於是製藥公司選出了膽固醇,並把它宣傳成彷彿就是疾病。

        任何一個醫生在考慮如何治療一項健康問題時,都會先想到生活方式的改變,戒煙、更均衡的飲食、運動,是否能達成效果

 膽固醇是人體重要成分,人體遇到疾病或感染時,膽固醇就會降低。小小如一個感冒,都會讓人體在二十四小時後降低5毫克/100C.C.的膽固醇。醫院中感染發生率也和膽固醇濃度成反比。尿道感染、菌血症、神經系統感染,在中年以上的族群中,膽固醇愈低,感染率愈高。膽固醇若低到160毫克/100C.C.以下,免疫反應便有延遲的趨勢。

65歲以上老人,膽固醇若低到178毫克/100C.C.以下,發生腦血管破裂的機率是膽固醇稍高者的2.7倍。膽固醇愈低、罹病率和死亡率愈高。憂鬱也會導致膽固醇合成所需要的酵素減低,從而使血中膽固醇濃度下降。膽固醇低,有些膽固醇的功能,例如攜帶抗氧化劑能力降低、運送脂質到受傷細胞幫助復原的能力降低,都是對身體不利的。 


‧ 人體膽臟會自行制作膽固醇, 同時也由吃的食物中獲得。
‧ 膽固醇是必要的, 提供我們身體所必須的:膽汁,荷爾蒙, 細胞表皮。

‧ 高膽固醇是引起如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
‧ 降低膽固醇,以減少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可控制的因素: 改變生活習慣。
(1) 飲食  (2) 重量  (3) 體能活動

不可控制因素

(1) 年齡:年紀越大, 膽固醇越高。
(2) 性別:女性停經前, 膽固醇比同齡男性低 。女性停經後, 膽固醇比同齡男性高
(3) 遺傳:純粹體質,或遺傳自家族其他成員。

【 高膽固醇的治療  】-- 先試著改變生活方式
‧ 降低食物中飽和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取。
‧ 減重。
‧ 每天30分鐘規律體能活動,可降低LDL, 例如:散步,爬樓梯,打掃庭園,種花蒔草,作家事,跳舞,運動。

食物中膽固醇含量表
(每100公克食物含量)

食物名稱含克毫數食物名稱含克毫數
蛋白0芝士140
海參0牛心145
海蜇24牛肚150
牛奶24豬肚150
羊肚41豬腸150
瘦豬肉60臘腸150
山羊肉60154
曹白魚63164
兔肉65花枝180
羊肉70180
草魚85鰻魚186
鮭魚86白帶魚244
比目魚87奶油300
鯽魚90墨魚348
鯇魚90牛肝376
60-90豬腰380
70-90牛腰400
黃魚98豬肝420
火腿100全蛋450
豬排骨105青蚵454
牛肉106魚肝油500
牛羔90-107魷魚1170
豬肉110蛋黃2000
牛油110內臟2000
鴿110牛腦2300
鯧魚120鵪鶉蛋3100
羊油89-122豬心3640
肥牛油125豬腳蹄6200
肥豬油126
小牛肉140

        在未來20年當中,將有5億5,200萬人罹患糖尿病。目前全球大約有3億4,600萬人罹患糖尿病,其中80%的死亡病例出現在開發中國家。在2011年,每7秒鐘就有1人死於糖尿病。

         一九二零年代胰島素的發現,拯救了無數的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的生命,但胰
島素控制糖尿病而不能治癒,即使很小心地注射胰島素,經過許多年後,糖尿病人
還是比一般人有比較高的機會產生心臟、血管、眼睛、腎臟及神經的問題,雖然
大部分的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人可以有正常的活動與工作,但是維持健康是要
付出一些心血的。

        我們吃的糖分及澱粉可以經腸的消化變成葡萄糖,葡萄糖進入血中,成為一個身體主要的能量來源,肌肉或其他組織利用葡萄糖,必須有胰島素的存在。胰島素由胰臟所分泌,如有足夠的胰島素分泌,葡萄糖就能用來產生能量或轉變成肝醣,貯存在肝臟,預
備以後當作能量使用。

        糖尿病病人,胰臟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是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有了問題,
有些人是二種問題同時存在。其結果是葡萄糖堆積在血中,血中過高的葡萄糖一
部分從尿中排出,形成尿糖,這樣身體就損失了原本是能量主要來源的營養。

        在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胰臟不分泌或是只分泌很少的胰島素,以致病人需要每
天注射胰島素來維持生命。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多半發生於四十歲之後,他們的胰臟可以製造及分泌胰島
素,但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有了問題,如此一樣會造成血糖的升高,在非胰島素
依賴型糖尿病,可能只要靠飲食控制及規則運動就可以控制血糖,當飲食及運動
不能達到控制時,需要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來控制。

         無論是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都有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是
即使在治療下,糖尿病仍可能造成眼睛、神經、心臟、腎臟的長期損害,這種併
發症可導致失明、心肌梗塞、中風、尿毒症、截肢等嚴重後果,極高或極低的血
糖也可導致急性的昏迷,良好的血糖控制是減少這些併發症發生最有效的方法。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症狀可以是迅速發生而且嚴重,症狀包括了頻尿、口渴、
飢餓感覺、視力模糊及疲倦。因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人缺乏胰島素,血中的
葡萄糖愈來愈高,腎臟會將血中一部分的葡萄糖排泄出去,這個過程會造成很多
的水份和電解質一起排出,於是形成了頻尿及口渴。

        因為身體不能利用葡萄糖當作能量,就轉向分解蛋白質及脂肪來取得能量,因為
身體使用了許多蛋白質及脂肪,於是產生了體重減輕現象。脂肪的代謝會產生一
些酸性物質,若這酸性物質產生太多,就演變成糖尿病酮酸中毒,這是一種緊急
狀況,需要立即送醫院處理。

      如果每日接受規則注射,再加上小心的食物控制,大部的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人可過著和正常人一樣有活力及挑戰的生活。

       全台糖尿病人口約140萬人,超過4成需洗腎度日。糖尿病易引發腎臟病,因三高控制不良而影響腎功能受損。 而腎臟的代謝功能會隨年齡增加而衰退,易累積殘留藥物,糖尿病患需洗腎者超過4成。

        糖尿病用藥很多種類,但糖尿病常會合併高血壓、腎功能不全、心臟病、肥胖等問題,且傳統控糖藥物都是經由腎臟代謝,這對腎功能造成負擔,因此在配藥時,要考量病患複雜的共病症及血糖等問題。糖尿病患除定期控制血糖外,每年應定期檢查尿液測量微量白蛋白及抽血驗腎絲球體過濾率,以早期發現腎病變徵兆。而最重要的則是控制三高、飲食、規律運動及戒菸,可預防及延緩腎病變惡化。

        在適當的時候吃適當的食物是治療中相當重要的部分,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需
要控制食物的量和時間來配合胰島素注射,避免血糖過高或過低。選擇食物的種
類,也可以幫助血糖的控制。增加纖維素及多醣類的攝取,避免單糖類的食物可
減少血糖的高低起伏。有一部分的病人,甚至可減少胰島素的劑量。

        含有纖維素的食物包括豆類、全穀類、及部分水果,含多醣類的食物包括了馬鈴
薯及米飯。 減少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取可以減少發生心臟病的機會,原因是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病的機會要比一般人高。

        運動可以幫助減低心臟病發生的機會,同時可使病人有健康和充滿活力的感覺,但是運動要非常小心,雖然運動可增加肌肉對葡萄糖的消耗,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同時運動可刺激身體釋放葡萄糖及脂肪來產生能量,這種作用會使血糖升高。必須要適當地配合胰島素劑量、進食及運動時間,避免發生血糖過低或過高的情況。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確切病因並不是非常清楚,比較確定的是體內的免疫系統出
了問題,對抗自己身體的組織。身體免疫系統製造了某些物質對抗胰臟分泌胰島素
的貝他細胞,這些細胞破壞後,就無法分泌胰島素了。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若走太久沒有進食,或從事很激烈的運動,或打過量的
胰島素,都可能產生低血糖。其症狀則包括了手抖、緊張、出冷汗、飢餓感、
頭痛、噁心、嗜睡及類似喝醉的感覺,如果嚴重低血糖不治療也可能產生昏迷及
死亡。當低血糖症狀發生時,立即食用含高糖的點心或飲料(如柳澄汁)可很快
改善症狀。

        高血壓會增加糖尿病患者產生腎臟病的嚴重度,所以控制好血壓對糖尿病病人是
很重要的。

       避免乳癌上身,其實只要一天讓身體10%的面積、曬10分鐘太陽,就可讓身體製造充足的維他命D,降低罹患乳癌的機率。

       細胞的分化、發展跟維他命D有關。血液中維他命D濃度正常的族群,發生乳癌風險是濃度不足者的一半,並且包括罹患乳癌後的存活率、惡化速度等情況,也與血液中的維他命D濃度是否充足有相關。

         天然食物中的維他命D不多,除了野生鮭魚的魚肉中,含有豐富維他命D外,人體90%至95%的維他命D來源是曬太陽後,由身體自行合成。

         近代人怕黑、不曬太陽,也間接影響體內維他命D濃度。曝曬太陽的程度與乳癌的發生率成反比,曬太陽愈多的人發生乳癌的機率低。

        人體攝取過多維他命D,會導致心跳過快及心律不整,但如果攝取不足,也會對心臟造成影響。

       人體通常可以透過陽光攝取部份維他命D,但部份吸取陽光不足的人,為加強保障骨骼和心臟,會服食維他命D補充劑,但由於每個人吸收能力有差異,如果沒有醫生監察,很容易會變成服食過量。

          最好不要吃紅參、大豆異黃酮等中草藥、保健食品。紅參、大豆異黃酮等都含有植物性雌激素,可能讓乳癌、子宮內膜癌變得更嚴重。

           抗癌路上的艱辛與感動,只有走過的人才知道。  希望在路上紀錄片主角北辰自白:「如果我們要對抗的是死亡,那自古以來沒人贏過;若我們希望生命更有意義,總有機會可以做到。」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副所長陳瑞華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發現,癌細胞在缺氧狀態時,會誘發產生「KLHL20」蛋白,幫助癌細胞趁隙加速生長。

       正常細胞在缺氧環境應會慢慢凋亡,癌細胞反而受到刺激、快速生長,當腫瘤不斷長大,氧氣就會供應不足,誘發癌細胞更快速成長。

        過去運用手術清除癌細胞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對於癌細胞已轉移至無法以手術清除的組織就無能為力;化療雖然可以擴大清除的範圍,但也很容易殺死正常的細胞。

        日本東京大學研究小組首次開發出一種噴灑後可以讓癌細胞發出綠光的試劑,將可幫助發現微小的癌細胞。 運用這種試劑,今後可以找出用以往的方法無法發現的1毫米以下的癌細胞,在手術時也可以防止看漏微小的癌,避免癌細胞沒有切除乾淨等問題。並期待5年內實際將試劑實用化。

       免疫療法對各種癌末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效用;日本厚生省在2006年,就已經把免疫療法納入常規醫療項目;而去(2010)年10月,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更首度核准利用自體免疫細胞,進行攝護腺癌治療的標靶疫苗

       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團隊發現,只要對在人體免疫系統內扮演重要角色的酵素蛋白激酶加以控制,就能治療如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人體中存在一種調控自體反應的酵素蛋白激酶,一旦激酶過度產生,將帶來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與癌症。

       研究團隊以小鼠作實驗,發現對酵素蛋白激酶MAP4K3加以抑制後,老鼠的免疫發炎反應,也受到控制。這表示此激酶分子大量產生後,人體如果對激酶的調控失去控制,讓它大量產生後,就會造成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與癌症。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與里茲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每天食用3次黑麵包或全麥食品,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可減少五分之一 。

      高纖維食品有益人體是因為富含葉酸與鎂,這兩種成分經證明與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降低有關。

       蔬菜抗癌成分從高到低排列出對癌有顯著抑制效應的蔬菜:
01.熟甘薯 98.7%      02.生甘薯 94.4%     03.蘆筍     93.7%
04.花椰菜 92.8%      05.捲心菜 91.4%     06.菜花      90.8%
07.歐芹   83.7%      08.茄子皮  74.0%     09.甜椒     55.5%
10.胡蘿蔔 46.5%      11.番茄     

        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淑美:癌症病患中,癌細胞的轉移是導致治療失敗和患者死亡最常見的原因;研究成果顯示,纖維化蛋白質對抑制癌細胞轉移有正面效益。

<<>>身心醫學~憂鬱症

         憂鬱症要透過紓壓、放鬆治療。

        憂鬱症除了因腦部缺損外,其他成因還包括遺傳、性格因素,例如因追求完美導致壓力過大,又或是發生重大事件,例如災難發生引發的失落、沮喪情緒。心理治療很重要。

        心理治療或營養補充品等非藥物的方式治療憂鬱症,確實有效,這個初步結果已被精神醫學排行前3%的國際期刊接受,即將發表,希望這些發現及證據可提供憂鬱症患者另一種治療的信心。

       心理治療會對患者的腦部產生功能上或思考上的改變,對於一些藥物治療反應不好的患者,確實具有輔助的效果。

      七年內台灣的憂鬱症就醫治療增加十.三倍,但政府投入經費不足,整體精神醫療經費只佔全部醫療經費不到三%,雖然明年升格的衛生部將成立心理健康司,但編制只有二十五人,政府的心理健康醫療政策落後,心理健康若遭忽視,造成的社會成本更大。

       經常懊惱、後悔的人,會因為情感痛苦造成免疫系統失調,導致免疫力降低,增加疾病上身的機率。 經常想到「還有更多人不如自己的人」相對健康。喜歡與成功人士比較的人,免疫力較低,感冒發病率更高。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正宗表示,我國政府的心理衛生組織,甚至落後泰國十年,預定明年成立的心理健康司編制僅二十五人,但泰國有四千八百多人;而泰國的精神醫療占全國GDP的一.二三%,我國卻僅○.一八%。

<<>> 癌症國人癌症發生速度持續加快,平均每六分三十五秒就有一人罹癌。

<<乳癌>>

        摸到乳房有腫塊與乳腺疼痛是女性較常見之乳癌的初期症狀。國民健康局公布99年死因統計,全國平均每天有4.7人死於乳癌

        大部分的乳房疼痛是屬於週期性疼痛,有些女性甚至會痛到腋下,這種情況通常會持續到停經後才會完全消失;非週期性的乳房疼痛,通常是乳腺的炎癥表現,這種部分乳腺增生、乳腺組織增厚常出現在中年婦女身上,有可能產生癌變。抱有獨身主義或是生活作息不正常者,應注意。

 <<乳房疼痛>>

        可分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兩種,周期性疼痛大多和月經周期有相關,常在月經周期前七到十天就開始,月經開始後疼痛就會逐漸緩解,而疼痛原 因多半與荷爾蒙有關。當婦女月經快來臨前,雌激素和黃體素分泌將產生變化,然後刺激乳腺組織,壓迫神經,此時往往產生腫脹甚至疼痛的感覺。

        非周期性的乳房疼痛,包含的因素很廣,像是良性腫瘤、感染、更年期補充的賀爾蒙,甚至近年來常用的植物性賀爾蒙(大豆異黃酮)都有可能,也有研究提到疼痛 是受到熬夜、壓力、食用咖啡或刺激性食品等食物所造成。值得一提的是,乳房疼痛大多會自我緩解,尤其是周期性疼痛,若是非周期性疼痛通常要找出可能的原 因,也不見得需要藥物治療。

         在自然療法中,維他命B6及維他命E可改善疼痛。一些舒緩的伸展運動也有幫助。 

        乳房是由15~20乳葉所形成,每一乳葉包含許多小葉,而乳葉以及小葉之間由許多細管相連接,這些細管是產生乳癌最多的地方,產生的癌為<乳管癌>,由乳葉產生的叫作<乳葉癌>,乳葉癌容易產生雙側乳癌。<發炎性乳癌>較不常見,它表現紅腫熱的變化。

<<乳癌分為四期>>

 第一期──乳癌內的硬塊直徑小於2公分,無痛性。乳癌局限在乳房組織內,還沒有淋巴腺轉移。

 第二期──乳房內硬塊的直徑在2~5公分之間,乳房表面的皮膚可能受扯牽而凹陷、萎縮,乳房會輕微不適感,此期可能有或者沒有淋巴腺轉移。

 第三期──乳房內硬塊的直徑大於5公分,乳房表面可能出現潰瘍或呈橘皮樣變化,乳頭可能有異樣的分泌物。淋巴腺已有轉移。

 第四期──乳癌已經擴散和蔓延,並產生遠處轉移,最常見的是轉移到骨頭、肺、肝、腦等器官。

<<>>沐浴乳洗澡如果沒有徹底沖洗乾淨,可能會讓一種叫做Paraben的防腐劑殘留在皮膚上,增加罹癌風險,國外醫師在女性乳癌切片上發現Paraben成分,裡頭含有微量的女性賀爾蒙,這種防腐劑屬於「合法添加」。Paraben的成分中文叫做對羥基苯甲酸鹽,這是用來避免防沐浴乳「變質」。

<<乳癌的治療>>

  1.手術切除:將癌細胞開刀拿掉,並且會切除大部份腋下淋巴結以便確定是否有轉移。若腫瘤小,則可做腫瘤切除或者利用近代新發展的乳房保留術,即部份乳房切除,然後再接受放射治療的方法,不但可保存乳房的外觀,治療效果與預後接近於完全乳房。

2.放射線治療:殺死癌細胞縮小腫瘤,以及消滅殘存的癌細胞。

3.化學治療:利用藥物殺死或抑制癌細胞,控制已經轉移的微小癌細胞群。

4.賀爾蒙療法:阻斷細胞的生長。經由藥物或者移除卵巢來達到改變賀爾蒙的目標。

<<骨髓移植法>

高劑量的化療對骨髓是種致命性的傷害。若此時先將病友的骨髓先行抽出再冷凍儲存。而病友本身此時則接受高劑量或放射線方法破壞體內可能的殘存癌細胞,當然也包括所有的骨髓內正常細胞後,再將所冷凍的細胞經由靜脈輸入體內而增殖並填補原先骨髓被破壞的位置即可。若是移植之母細胞是來自病友的周邊血液,而不是骨髓,那此種移植法就叫作「周邊血液母細胞移植法」。  

<<乳癌的防治與治療>>

       中醫認為女人月經的源頭就是奶水 , 西醫認為月經是由未受精的卵子而來 ,

       每次月事來潮時 , 脹滿的乳房必然會逐日減輕壓力 , 直到月經停止 , 壓力必須完全消除 , 如果有過多的奶水沒有排除 , 累積在乳房中過久 , 這些多餘的奶水就會滋養乳癌細胞 

       能夠刺激奶水增加的藥物及食物都是會增加乳癌發生的機率 , 如女性賀爾蒙 , 維他命C

  1. 絕對不可以便秘 .

  2. 順其自然 , 沒有必要不要切除子宮卵巢 ,

  3. 保持心情開朗 , 鬱卒與過多的壓力 , 會影響奶水的代謝 , 使得奶水無法完全下達子宮變成月經 .

  4.  停止服用西方的營養補充藥品 , 它們會支援癌症的發生 .

  5. 飲食應較清淡,可多攝取五榖米、蔬菜海帶,切忌冰冷食物,烹調方式以蒸、煮為佳。

<<>>男性攝護腺~

攝護腺又稱作前列腺,常見疾病有攝護腺炎、攝護腺良性肥大及攝護腺癌。

就目前所知,攝護腺肥大並不會引起性功能失常,除非是攝護腺肥大引起了尿路感染、腎臟功能受損等併發症。

        早期的攝護腺癌並沒有特殊的症狀,對性功能也不會有影響,但到了後期,攝護腺癌導致尿路阻塞,尿路感染,局部疼痛時,性功能就會受影響。如果癌細胞會侵犯了控制陰莖勃起的神經,則陰莖勃起就很困難。若癌細胞侵犯入陰莖海綿體,有時反而會引起陰莖持續性異常的勃起,但這種勃起會疼痛,硬度也不足以從事性行為。

       在急性攝護腺炎時,會有全身發冷、發燒、局部劇痛,此時是不會有性功能方面的困擾,因為一勃起就會疼痛,也不會有性趣了。但在慢性攝護腺發炎時,就比較容易引起各種性功能的問題。慢性攝護腺炎的症狀,一般是陰莖、尿道或龜頭疼痛及異物存在的感覺,會陰部及陰囊、睪丸酸痛,尿道口有分泌物,也常有小腹及下背痛,有時疼痛會延伸至大腿及膝蓋的內側。

攝護腺肥大

[1]遲緩:解尿時力量變小, 無法立即解出.

[2]頻尿及夜尿:小便次數增加, 半夜常常起床解尿.

[3]餘滴:小便解完後還滴滴嗒嗒流個不停.

[4]急性閉尿:膀胱脹卻出突然解不出尿來.

[5]血尿.

草(Saw Palmetto)的草本植物, 它對攝護腺腫大預防與改善有明顯的功效, 並被接受用於醫生處方中, 在歐美國家廣為流行, 在許多國家的健康食品專賣店內均可購得, 經實際臨床評估, 鋸棕櫚對於早期攝護腺腫大的改善功效並不亞於處方藥Proscar , 研究中160個病人連續投與每日320mg的鋸棕櫚後, 有90%以上的病人獲得改善, 這對於中老年男性的攝護腺保健又提供了另一種不錯的選擇    

  • 癌症的治療方法多半具有侵入性及對身體造成很大負擔,早期發現而進行治療反而不一定比完全不治療好。攝護腺抗原血液檢驗可偵測到極微小的腫瘤,但是或許終其一生,這樣的腫瘤並不會成為危及生命的問題。只是一般都會進行進一步的檢驗及診療。因此就有可能將病患放入不必要的併發症風險中。對於乳癌的篩檢上,也帶給假陽性者的沉重心理負擔。

  • 一般治療攝護腺肥大的方法:
    (一)首推藥物治療,惟服藥後,有人會頭昏、疲倦、鼻塞,及部分有陽痿或性慾減低的副作用。並需「長期」服藥,且一旦停藥後,攝護腺體積又恢復肥大原狀。
    (二)手術治療,惟手術僅將肥大部分切除(並非全部腺體割掉),且手術後行房時,部分會逆行射精到膀胱裡、或出現尿失禁等情形,手術若干年後,也會再行肥大。
    三、按摩法治療,無服藥後的副作用,

           早期攝護腺癌不需要積極治療。因為,相對於其他的癌症,攝護腺癌是一種長得很慢的癌細胞。很多早期的攝護腺癌如果不治療,診斷出來後,病人平均還可以再活17年。所以,如果預期病人活不到17年,不要接受積極治療,只要追蹤即可。 

  •           美國醫師常常為了早期治療這些會致命的攝護腺癌而採取積極的態度,但是可能會錯殺另外1/3不需要治療的病患。而歐洲醫師因為採取較消極的態度可能錯失了早期治療那些較惡化的攝護腺癌。

              儘管都是攝護腺癌,但是他們生長的速度和惡性情況確有天壤之別。有些是長得很慢,終其一生都不會發病,而有些卻長得很快,惡形惡狀。(資料來源:黃士維醫師現任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泌尿科醫師,曾任台大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老鼠實驗中,發現每天將洋菇或葡萄籽混合在飼料中,餵給長乳癌的老鼠,腫瘤生長速度比起單吃飼料的老鼠,可減緩60%至80%。

            部分國家及地區空氣中所含懸浮微粒超過標準值15倍,以致全球每年死於空氣汙染者達200餘萬人。

              PM10微粒為等於或小於10微米的微粒,能滲入肺部及血液循環,引發心臟病、肺癌、哮喘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911事件衝赴紐約世貿中心的第一線應變人員,10年後的今天,必須孤軍對抗癌症和日益增加的醫療費用。他們的體內在10年前搜尋911罹難者遺體並協助善後時埋下了致病因子。

           估約4萬世貿中心工作人員和志工當中,有1020人死於相關併發症。該團體負責人費爾(John Feal)說,死於癌症的消防員和警員,分別為345人和45人,總數超過911當天喪生的消防員和警員人數,當時約有343名消防員和23名警員殉職。

    ★          我於2006年2月罹患肺腺癌,經台中榮總診治住院開刀並切除左肺上葉,再接受連續28次電療,及至6月中旬再依院方安排接受化學療程(因已有感染到淋巴),不過只在打完第一劑之後我就因受不了身心的煎熬與折磨而放棄了,因為醫生告訴我化療只能提昇百分之十的存活率而已,為讓殘存的生命活得更有尊嚴我寧願選擇後者,不過放棄化療並不代表我已絕望,雖然心中有許多多的無奈和無助,然而我不能坐以待斃我要更勇敢的面對癌痛,絕不脫逃唯有這樣才能分出最後的勝負。 腦海總是不斷的回想醫生的警告:「它可能會復發、會轉移、會擴散」,這時我才驚覺到癌不但侵蝕了我的肉體,也深深的侵蝕了我的心-

              我經歷了一場與病魔博鬥的煎熬,深深覺得健康的珍貴,更加疼惜失而復得的健康,更能體貼到每一位失去健康者的痛苦。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子,觀念是身體與心靈的橋樑,身體生病是因為心靈、觀念出了問題。需要改變的不是我們的生命,而是我們的心態----

             個性上的偏執,導致了情緒的過度起伏,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是得病的主要原因。
    心態決定預後;情緖影響免疫功能;免疫力就是生命力,唯有提升免疫力可以預防及治療疾病。

            科學期刊Research Policy五月份研究指出,觀察一九○一年到一九五○年間的諾貝爾化學與物理獎得主壽命,發現這兩類獎項的得主,會比僅獲提名、但未得獎的同儕多活一到兩年。「我們不認為是金錢(讓他們活得更久),我們認為是榮譽感,改變了人的心」。

     甲狀腺腫瘤

           真正具體病因目前尚難確定,飲食方面如碘和TSH 攝碘過量或者缺碘均可使甲狀腺的結構與功能改變、及高碘飲食也容易誘發甲狀腺癌。

            甲狀腺為體內最大的內分泌器官,可製造甲狀腺荷爾蒙及降血鈣素,以利身體組織的發育及控制身體的新陳代謝,有能源供應者之稱。

        甲狀腺荷爾蒙:包括了甲狀腺素(T4)及三碘甲狀腺素(T3)。甲狀腺能夠從腸道吸收後在血液中循環的無機碘攝取進去,將其轉變為有機碘,然後有機碘再和氨基酸結合,轉變為甲狀腺素,所以碘是甲狀腺製造甲狀腺荷蒙不可或缺的原料。

        甲狀腺降鈣素:能抑制骨鈣的釋出,而降低血鈣的濃度。與副甲狀腺素相互桔抗,以維人體內血鈣的恆定。

    甲狀腺荷爾蒙不夠,稱為「甲狀腺機能低下」,會造成全身各細胞及組織的新陳代謝減慢,而出現怕冷、注意力不能集中、思考緩慢、行動遲緩、體重增加、疲倦、皮膚乾燥、指頭發麻等症狀。

      甲狀腺荷爾蒙過量,稱為「甲狀腺機能坑進」,會有怕熱、心悸、手抖、焦慮、失眠、易怒、體重減輕、雙手顫抖等症狀。

            國人癌症發生速度持續加快,平均每六分三十五秒就有一人罹癌,以女性乳癌發生率最高、近年成長速度最快,罹癌人數則以大腸癌最多,兩種頭號癌症均與肥胖、吸菸、缺乏運動有關。

           一名三十四歲男子,清晨起床,張開眼睛,全身動彈不得,形同癱瘓,緊急送醫,初步排除腦中風,抽血檢查,血中鉀離子1.3,只有正常值的三分之一,證實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導致低血鉀週期性癱瘓症,立即住院。如果沒有立即治療,可能因呼吸衰竭或引發嚴重心律不整,危及生命。

             甲狀腺機能亢進導致低血鉀週期性癱瘓症,是因為細胞外的鉀離子迅速進入細胞,而造成血鉀快速下降,引起突然肌肉無力。只要適時給予鉀離子補充,大部份可以很快改善。

             沾黏性肩關節囊炎是指肩關節周邊組織出現慢性發炎,導致組織增厚、緊縮,影響關節活動。「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症狀包括肩膀活動受限、明顯疼痛等,和關節炎等其他肩膀相關肌肉骨骼疾病很相似。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的骨科教授羅伯特‧納維亞瑟在「美國骨科醫師學會期刊」(JAAOS)發表研究指出,患者肩膀一旦僵硬、疼痛、動作受限,往往被診斷為五十肩,事實上許多原因都會造成肩膀動作受限。

             治療第一步通常是物理治療,就算是接受外科手術,還是得仰賴物理治療,否則手術效果很有限。

            骨質疏鬆素有「健康的沈默殺手」之稱,只要輕微的跌倒,或是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造成骨折。過重和肥胖容易患骨質疏鬆。」平時就需控制好體重,不僅可減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多曬太陽以增加維生素D,也要多從事走路、慢跑等運動,增加骨質密度,降低骨質疏鬆症「退化性膝關節炎」發生率。也可預防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人體骨頭從出生後,就不斷進行關節軟骨新陳代謝的作用。16歲之前,新生骨頭比退化的骨頭多,但到35歲後,逐漸走向退化之路,60歲以上就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高峰期。

     如果運動過度或關節曾經受傷,或是過度肥胖,就會使關節提早老化。

             退化性膝關節炎主要指關節腔內的關節軟骨被破壞,進而導致軟骨下的骨頭活性增加。主要症狀為關節疼痛、僵硬、腫脹、變形、關節活動時,疼痛加劇及關節發出聲響等。天氣變化時,就會感到關節疼痛,嚴重時,膝蓋變形。

            未退化前的透明軟骨(Hyaline Cartilage)承受力大、彈性佳,一旦被破壞了就不再生,逐漸形成纖維軟骨(Fibro-Cartilage),無法回復至原來的透明軟骨,此時開始產生疼痛。

           適度的運動有助於關節保健,可從事輕鬆游泳等運動,或多做膝關節伸展運動,如將小腿往上抬撐5秒鐘後,再放鬆放下,如此兩腳交換運作,有助於膝關節的伸展。

          「膝蓋劇痛,未必是退化性關節炎所致。」有10%的患者因「關節半月板墊片」磨損或破裂,產生的碎片造成膝關節疼痛,經施以關節鏡手術,清除碎片,並修整墊片後,有效解除症狀。

           對於膝蓋務必要有「省著用」的觀念,避免增加膝蓋負擔的運動,多做抬腿動作,以加強肌耐力;游泳、水中行走及用溫熱水按摩膝蓋。

          半月板墊片磨損、破裂,目前以關節鏡手術,局部或半身麻醉,在患處開兩個0.3公分的傷口,就能診斷病灶輕重,清除半月板碎片,整平缺損之處,減輕疼痛之苦,不必像以往要切開膝蓋進行手術。

           國內數十萬人使用的雙磷酸鹽類骨質疏鬆藥物,近年陸續傳出可能增加罹患大腿骨折、下顎骨壞死,以及食道癌風險,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專家委員會昨天決議,「藥廠應於藥品標示建議用藥時間」。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藥品組簡任技正戴雪詠說,根據健保局資料庫推估,台灣每年約有卅七萬人使用雙磷酸鹽類骨鬆藥,該藥上市十多年來,國內共接獲卅七例不良反應通報,其中四例為大腿骨折,卅三例為下顎骨壞死,目前沒有食道癌案例。

          台大老人醫學部主治醫師詹鼎正說,雙磷酸鹽類藥物透過抑制破骨細胞作用,可維持甚至提升骨密度三至五%,減少患者五成骨折機率。所以,除非有大腿、鼠蹊部疼痛等疑似大腿骨折,或其他明顯不適,並不建議患者擅自停藥。

          如果吃進過量的「磷」,會加速老化,磷不但會讓血管鈣化,同時會讓細胞加速氧化衰老,而日常生活許多食物,像是乳製品或豆類製品,本身都含有磷,海鮮含磷量更高。吃進去卻反而可能導致老化,因為磷的建議攝取量每天不高於1000毫克,但像鮭魚一片就有517毫克,墨魚每百公克也含磷392毫克,蝦米和干貝,都超過500毫克。

           磷進入人體後,如果過量會讓細胞加速氧化,並且停止分化,老的快。萬芳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鄭仲益:「在高磷的情況之下,這些血管細胞會變的像骨頭一樣,所以一直刺激、一直刺激,血管就鈣化了。」牛肉類以及起司和蛋黃,幾乎每攝取100公克就到達每天建議量的一半,幾乎蛋白質高的食物,磷含量就一定高,吃進過量,除了可能老的快,也會增加血管鈣化的機率,尤其加工食品可能添加磷,因此醫師建議均衡飲食,搭配足夠的天然蔬果,才能幫助延緩老化。

    <<>>心血管疾病的要命危機

             有名卅八歲的工程師騎車一個小時後,倒地猝死。有名曾登百岳的中年男子某次在山上直冒冷汗,撐到下山,才發現心血管早就堵塞了。

            患有潛在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因為體質因素,雖然心血管堵死,仍能新長出較小血管,或別處血管長過來搭橋,形成側枝循環,另成通路,形成保護作用。

            一般運動心電圖頂多發現七成的心血管疾病,這類潛在病患是漏網之魚,沒有自覺症狀,跑跳自如,自認為身體很好,等到某一天,側枝循環的血氧不足,心血管又早已堵塞,就心肌梗塞發作,嚴重時釀成猝死。

             夏天從事戶外活動的人,人在高溫環境中,耗氧量增加,心臟負荷變重,平日有運動習慣的人,若血壓忽高忽低不穩定、突然發暈、甚至胸痛、盜汗等情況發生,應趕快就醫。

            英國的研究團隊證明成年老鼠在心肌梗塞之後,可以從心臟細胞,長出新的肌肉。

             研究人員發現,心臟的修復細胞在心臟的外層組織心外膜上,它有點像幹細胞,幹細胞在胚胎階段可以發展成好幾種不同的心臟組織,在英國新的研究發表以前,科學家以為成人的心臟,組織是無法再生的。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陳新源指出,巴金森氏症目前雖然仍無法完全治癒,但深部腦刺激手術藉由電流控制,調節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以達到運動症狀的控制,效果相當顯著,已成為治療巴金森氏症最有效的手術方式。

             巴金森氏症好發於中老年人,65歲以上的人約有15%會得病,不過也有19歲就發病的個案,發病原因大多與遺傳和環境有關。

            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發現,每天服用一顆維生素(維他命)B群藥丸,能顯著減緩老年人記憶衰退的情況,甚至能預防阿茲海默氏症(老人失智症)。

    <<>>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發布請求,呼籲採取集體行動,對抗「新德里金屬β內醯胺1型」(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NDM-1)之類的新種超級細菌,並警告這種威脅正迅速蔓延。

               美國每年在醫院感染抗藥性細菌而喪生的病患有6萬3000人,在歐洲聯盟(EU),多重抗藥性細菌每年造成約40萬例感染,至少2萬5000人喪生。

            超級細菌的NDM-1基因普遍存在印度德里的環境中,包括飲用水和不流動的污水裡都有。

           荷蘭「鹿特丹」流傳一種不明疾病,可能是細菌感染,最近兩個月已經造成27人死亡。目前,有78人感染了這種病菌,1967人疑似感染。

            這種「超級細菌」,曾在法國以色列印度等地,引發過疫情。

             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報告,全球約有廿億人感染肝炎病毒,占總人口三分之一,而每年有近一百萬人死於肝炎。

           肝炎病毒感染者包括病毒帶原者與患者。泰半帶原者不知自身帶原,而在無意間傳染給他人。

           肝炎已對世界各國的醫療照護體系「造成重創」,除了是肝硬化、肝癌的主因外,也可能引發大流行。肝炎是普及全世界的慢性疾病,病毒經由遭汙染的飲用水、食物、血液、精液與其他體液傳播。

           在A、B、C、D、E五型肝炎病毒中,B型最普遍,可經由被汙染的針劑注射或毒品施打傳染,孕婦若帶原,也會在懷孕初期或生產時遺害胎兒。E型肝炎病毒則經由遭汙染的飲用水與食物傳染,常在開發中國家引發大流行。

           對抗A、B型肝炎的有效疫苗已經問世,也可用於D型肝炎,而預防E型肝炎的疫苗雖已研製出,但並不普及,C型肝炎疫苗則仍付之闕如。

           全球約有一百萬人因B型C型肝炎喪命,且集中在亞太地區。其中,中國與印度慢性B肝和C肝感染者,達一億八千萬人,占全世界五成。

            肝臟疾病人口非常多,除了酒精性引起脂肪肝,亂吃藥造成的化學性肝損傷也很常見。肝細胞一旦受傷,會走向急性壞死或細胞凋亡兩種途徑。細胞凋亡不會引發強烈發炎反應,可以慢慢被免疫細胞自然清除,但細胞急性壞死會引發嚴重炎症反應。在肝病演變成肝纖維化病程中,就是因肝細胞大量壞死引起發炎反應,最終導致肝硬化。

            薑黃素(curcumin)可抑制肝臟星狀細胞的活化,調控基因,避免受損的肝臟細胞急性壞死,走向對組織傷害較輕微的細胞凋亡路徑,延緩病程惡化。

            薑黃素是由薑黃(curcuma longa)根莖萃取出的化學物質,常被作為食物辛香料,也是常見食材咖哩中的成分之一,近來研究發現它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抑制癌細胞生長以及對抗慢性肝病等功能。

            脊椎退化,椎間盤就會因失去功能造成神經孔狹窄,神經組織就會受壓迫產生症狀。因鈣質流失或攝取不足造成骨質疏鬆所引起;因長期坐辦公桌而造成肌肉疲勞所引起;因缺乏運動造成股肉延展性與耐力功能降低所引起。

           疾病和衰老通常會伴隨著帶來肌肉萎縮,來自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克里斯托弗.亞當斯(Christopher Adams)為了改變肌肉萎縮為人類帶來種種痛苦的現狀,他的小組開始研究萎縮肌肉中的基因活性。他們使用1300種生物活性小分子來處理肌肉細胞,並對它們基因表達譜進行比較,最後發現一種名為熊果酸(ursolic acid)的化合物具有對抗肌肉萎縮的效果。

          「熊果酸存在於蘋果皮之中,有助於飲食健康。

    資料來源:中央社記者林思宇 記者劉嘉泰  中國時報【黃天如】【李宗祐】【黃菁菁】法新社斯德哥爾摩7日綜合外電報導  中國時報 蔡鵑如/張嘉浩、張翠芬 台灣醒報記者張硯卿 自由時報記者陳璟民/記者潘杏惠記者王昶閔、楊菁菁/綜合報導  台北中山醫院院長、骨科主治醫師吳濬哲<自由時報>台北市中山醫院骨科醫師周正義  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中央社譯者:陳宜君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wu200520/活在未來的廿年中
    http://www.wretch.cc/blog/wu200520心靈故鄉 心靈角落 夢想花園 夢想故事
    http://tw.myblog.yahoo.com/wu200620/ 喜瑪拉雅山心靈故鄉
    wu200620@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