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8 09:12:53來特

【讀書】洪育成《台灣的木建築》



  《台灣的木建築》,從台灣森林的歷史出發,一路數過台灣的森林見證:葡萄牙來人來了,驚嘆為福爾摩沙。接著荷蘭人來了,日本人來了。他們在這裡取了了鹿皮、茶葉、樟腦、蔗糖帶來的美好經濟利益,大量開發城市、鐵路、水利設施,台灣蓬勃發展起來。接著,為了能支持從大陸大量遷台的大批人生活,他們大量使用木材做工程建設,開發林地廣植經濟作物,台灣森林成為重要的經濟支柱。民國六十年間,森林產業成了台灣趨之若鶩的狂潮,木工製品的大師輩出,至今我們依舊懷念那個經濟起飛、傳統手藝精湛、民歌繚繞的美好時光。

  近二十年,產業轉移,外加污染、濫伐,台灣森林產業經營方式從大量開採,轉型成以保育、教育、觀光和永續發展的方向為主。台灣各地開始設立國家公園,許多保育團體也紛紛設立。雖然未能有效阻止環境惡化,但也證明我們對森林的看法已經改觀。規劃出原始叢林和伐植平衡的經濟林區,期許森林資源能夠永續,台灣再度成為一個福爾摩沙的美麗地方。

  「綠建築」,就是由此衍生出來的概念。

  所謂的綠建築就是能與自然景觀融合、親近自然環境的建築。達到減低耗能、減少污染、不影響生態環境,並且居住起來健康的建築。相較於混凝土的建築,木建築更能透氣、隔熱、防震、防火,吸收空氣中的碳和懸浮微粒,而且事後在裝潢上也比較容易,除了減少噪音、更能減少花費。對於實踐綠建築這樣的概念,木材是個很好的選擇。

  閱讀《台灣的木建築》這本書,你可以當成是在閱讀一個深邃的抒情工程。在2004年夏天,六款木屋在南投鹿谷的鳳凰茶園落成。它們各具姿態、個性,各自擁有檜木、台灣杉、柳杉、相思木和北美木材的體質。他們曾經是森林的一部份,在地面各處曾經享受了陽光、水和空氣,記憶了來自各地的鄉愁。設計師一一觸摸他們的花紋、肌理、皺摺……,彷彿是在理解一棵樹的脈動和呼吸。

  你可以從本書一窺這些木建築是怎麼蓋起來的。從建築分析、計畫書到材料的選擇,實際施工遇到的障礙,他們怎麼克服。對於管線配置、周圍植栽、遊憩步道、水土保持的策略,都一一詳細說明。你不僅深深為這些無到有的過程感動,更會驚意設計師的巧妙安排:充足採光的天窗,把陽光引入,隨著時間移動,映照在牆壁的樹影彷彿也靈動起來。而木質的步道散發香氣,和森林的氣味非常協調,蝴蝶和鳥類主動前來,打開窗戶就有聲色皆美的風景。



  洪育成:「我在辦公室的桌上,也擺了一些從工地撿回來的木頭,我會把它們拿在手裏把玩一番,撫摸他們的紋理;有時候我會把它們拿到鼻子旁,聞聞他們的香味是否還在。看這那些木頭的年輪和紋理,會勾起我對森林的回憶──想起春、夏、秋、冬,想起下雨、起霧、刮風,想起大自然的奇妙。」



  自然和人文是可以不相衝突的,經過仔細的設計,可以讓它們相映成趣。現在我們不再追求「人定勝天」,而是永續的「天人合一」的概念。相信,《台灣的木建築》裡詳細介紹鳳凰茶園的案子,就會是最好的證明。


《台灣的木建築》
出版社:木馬文化
定價:350元
策劃:林芳怡
作者:洪育成、蕭瑞綺
出版日期:2005/3/1 初版
基本規格:彩色144頁/ 17*21cm/平裝
紙質:100磅米色微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