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上即下才是無待人生——[莊子與你]7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遊〉)
莊子在區分出世俗中人和高蹈的修道者之後,雖似乎先肯定修道者的意境比較高明(小不及大),但緊接著就點出若修道者因此瞧不起世俗人,那麼他的境界也只不過是相對地比較高,所謂「五十步笑百步」罷了!依然不是真實的、絕對的高明。即因他猶有所待,雖然所待的條件與世俗相比似乎高一級(世人待有,他待無),但其為有待則一。
那麼怎樣才是真正的無待呢?在這裏遂顯出一種詭譎辯證的思路來,此即:你須從一飛沖天的極高明處回到俗世,接納俗世,能和世人一樣過著世俗的生活才是。但這時他已和修道前的世俗生活有了根本的不同,就是他完全不會以他在世俗中所有的任何條件來自我誇耀,而只是平實、真誠地過活。為什麼?因為他心中自有真正的價值感或無條件的自信,所以不再需要世俗的條件來支撐了!而且正因他所有的價值感或自信是無條件亦即無須和他人相比較而是自得其樂的,所以他不會譏笑世俗人,不會自別於世俗人,他既是和世俗人打成一片的,但又沒有世俗人的自卑或自大。如此即下即上,下學上達,當下即是,才是自在圓融的無待人生呵!
正如禪宗青原惟信禪師的名句:「三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依然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第一重是待有,第二重是待無,第三重才是無所待。
這即下即上的表示,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所謂天地之正,就是指當下,乘天地之正,就是即當下的此一有限經驗而體悟無限的道。但當下的情境與經驗是不斷在變化的(六氣之辨,辨通變),所以我們的心也當隨順情境之變而改乘每一當下有別於前一剎那的新經驗去再次體悟道的存在。於是道便與物時時都相即為一而全無扞格了!這才是生命永恒地活著的辦法啊(以遊無窮)!
而這樣的詭譎辯證思路,最後便凝結為「至人無己」這句結論式的話語。這句話中的「無己」可以有兩種解法。其一是「己而無己相」(真我是指永恒的道,它是無形相可言的),其二是「己而超越了己」(真我雖有形軀,它卻不止是形軀,而更有超越有限形軀的永恒性)。兩種解法雖形貌不一,但義理卻無差別,都是以一種詭譎辯證的思路來表示真我的存在。
下兩句「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不但解法無別,甚至語意也和「至人無己」一樣,只是改換一些字眼而已。有人刻意區分至人、神人、聖人,認為有境界層層升進的涵意。我不認為如此,一方面道家精神主簡要,不應如此複雜,一方面藉變換字眼來構成排比句,以顯行文之美,是中文特色,實在不必強作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