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2 20:03:10曾老師的學生

酸葡萄源於不修道——[莊子與你]5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湌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遙遊〉)

 

上文談到要另開天眼,看到人生另一重真理,是要付出一番求道、學道的辛苦努力的。但一般困於衣食的人卻不明白,遂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準去批評學道之士,例如常譏笑唸文學院尤其修學藝術科系的人白花錢、花力氣卻毫無實用,又不能當飯吃,只會窮困終生……。就像小鳥譏笑大鵬:「我隨便拍拍翅膀就飛起來了,飛到樹頂也就夠高了,在空中飛個把鐘頭也就夠久了!幹嘛要那麼費力水擊三千里、上衝九萬里,還要飛到那麼遠的南天池去呢?

莊子對這無知的俗見當然很感慨,遂先用一個出門旅行的例子來說明:去郊外走一走的人什麼都不用帶,因為吃過早餐出門,還沒到吃午飯的時刻就已回到家了,肚子還飽飽的哩!但若要到百里外的地方,就得在出發前一天做好便當了!至於要到極遠的地方,更須要在三個月前就規劃行程、準備各種設備物資,才能順利完成,那能念頭一動,說走就走呢?

這讓我們想起要登喜瑪拉雅山的人,真的是要在三年前就開始準備,不但自己要經過艱苦且循序漸進的訓練,還要組織團隊、購置龐大設備、擬訂周詳計劃。到真正攀登的時候,更是得戒慎恐懼,步步為營。到最後才能以全隊力量,支持極少數人登頂。令人真的忍不住問:花那麼大力氣到底所為何來呀?

莊子對此簡單用「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來回答。他先舉生命短促的生物為例,如早上長出的菌類不等到天黑就枯死了,所以無從經驗黑夜的情狀。壽命不過數月的蟲子也是知春就不知秋。再舉壽命遠過於人的大龜、大椿樹為例,點出那也遠超過人的經驗範圍。所以人只懂得羨慕活了八百歲的彭祖,不知道還有更值得我們嚮往的境界哩!

這於是從形軀的壽命(年)進入心靈的領域(知)。人壽雖不過百年,心知卻可以開拓到無限,而滿足人性對自由、永恆的欲求。當然,這得付出啟發心靈自覺、超越現實困限的修道工夫才行。

其實這願望人人都有,絕無例外。一般人困於衣食,不求上達,其實只是自暴自棄罷了!我們從蜩與學鳩會譏笑大鵬,便可窺見牠們既羨慕又不屑的防衛心態。這種酸葡萄式的笑,後文還又出現兩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