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由選擇愛——[自我是什麼東西]46
如果說一個完整的自我應包涵主體性(以自由為本質)與道德性(以合理為本質)兩要素。那麼所謂真我,就是意指這兩要素的圓融相合為一體(道德主體);所謂假我或受傷的自我,就是意指這兩要素的矛盾衝突,無法兼顧兩全。
佛洛依德的自我理論正是在表示如此的矛盾體,體內有著超我(道德性)與本我(主體性)的永恆拉鋸。
那麼,要怎樣療癒這受傷破裂的自我,使它由假變真呢?關鍵的修為便在於主體性須秉其充分的自覺與自由意志,去選擇有助於自我實現的合理之路。
當然,所謂自我實現,並不是指去做出符合社會期望,卻扭曲自我性情,壓抑自我自由的事,因為那樣便正掉進超我與本我的永恆拉鋸之中,而是指將人性內在自由與愛的本質予以充量實踐出來的意思,因為這樣人才能真實感受到生命存在的自由、統整、開放、悅樂、充實飽滿。
換言之,生命存在的價值感一定來自於愛,或充分地說是源於自由的愛;而非來自外在目標的追求於達成,客觀規格的符合與滿足。除非那些事業的成功依然是根源於愛人的需要而予以暫時的借用,其實是隨時都可以放下。
而既然談到借用,我們便可以從愛進一步談到如何去愛或如何才能有效地去愛。愛是動機的問題,如何去愛是效果的問題,兩者都關連到我們的選擇(選擇有助於自我實現的合理之路)。只是前者關連到動機的選擇,在此答案唯一,就是一定得選擇愛而非自私;後者則關連到效果的選擇,而在此的選擇就很多樣而複雜了,包括自我才能稟賦的條件,所處環境的條件、成長歷史的條件、人和的條件乃至偶然機運的影響等等。其中有我們能選的,也有我們無能去選的。我們能否做到能選的部分充分去選最有利的(有利於自我實現,非有利於滿足外在期望)而不糟蹋浪費;無能去選的也安命無怨,即毅然選擇此別無其他可選的唯一可能途徑,而不猶豫徬徨,患得患失?
而所以能做得到,除了對各種條件有愈充足愈好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依然不可避免地關連到前一項動機的選擇。我們只有先選擇了無私去愛,才能以清明智慧的心在繁雜的條件世界中善選最有利的途徑以幫助我們去實現愛,而且即使無可選擇,我們也才能安命無怨,一笑置之。乃因我們的自我本來不需要這些成功條件的支撐,我們只是願借用更好的條件去使得愛人之行更有效罷了!
於是我們便可以看出,人所以會被種種世間標的所誘惑,因求不得而失望,因得而復失而受傷……皆因動機不夠純良,心性不夠自由亦因此無餘力去愛所致。於是人便因道德性變質(由內在自發的愛轉為外在條件的追求),形成人心的負擔而導致自由的喪失,亦導致主體性的變假了!所以才說關鍵的修為在秉自由意志去選擇以愛來自我實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