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23 12:25:46Jane

年紀大的碎碎唸

昨天中午,到學校附近的餐廳參加大學時代的同學會。

因為學校的上課方式,同學之間的熟悉度,比起其他學校是好很多的,幾乎就像高中生那般的熟。這個部分是我到現在仍然覺得相當不錯的一點,畢竟這樣的相處模式,對這個真正開始培養自主獨立思考邏輯的時期,是會產生一點正面意義的影響的。其實之前在幾個同學的婚禮中,我們這些常出席的人就已經碰過幾次面,但是正式的同學會,這還是第一次。

有幾個同學喜歡把「大家都沒有變」這句話掛在嘴邊,而且言談之中常常流露出對這個現象的滿意,我個人對這件事反倒覺得很不以為然。再怎麼有思考能力,大學生畢竟是個沒有經過太多社會歷練的個體,工作了將近五年甚至七年,卻還保持與大學時期相同的行為與思考模式,未免太過於沒有自覺了一點,更何況其中已經有人結了婚、生了孩子。外表上的改變當然不會太過劇烈,但是由心境變化而導致的整個人的氛圍的改變,應該是要有才對;當然,這個部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觀察得出來,尤其,愛說「大家都沒有變」這句話的人,通常就是本身不太有變化的人,相對地,對別人的變化也幾乎毫無感受力。

在同學聚會的場合,我不太喜歡與這些沒有感受能力的同學打交道,這些人通常是交際型的個性,而且很巧地,通常是我個人從學生時代開始就不太想理睬的類型。但是自己本身又不是那種愛一天到晚去關心人家家務事的個性,即使是心裡面很關心的同學,除非真的有很大的空檔,或是以前真的很要好,我並不會纏著同一個人一直問東問西,通常只是簡單問問近況。所以,在這類的聚會中,我愈來愈感覺應付得很辛苦,因為交際型的人會主動地靠過來講一些我根本不想聊的事,舉凡男女朋友、變胖變瘦、變美變醜、變白變黑、薪資職位、月收年收、買屋買車等等。對於這類問題,瞭我的人一眼就會看出我的不耐,但是,如前面說的,愛問這類問題的人通常沒有足夠的觀察力,所以他們會一直東問西問,問到我把話題轉開,甚至直接用言語表明我不想繼續聊這種事為止。

昨天,在無聊的同學會中,看著大家嘴裡講著我個人認為沒什麼重要的話題,我猛然意識到自己這五六年來的變化。過去,對於這類話題,我還能順利培養出某種程度的參與感,可是這一兩年來,我發現我對這些事情的不耐感越來越明顯。我想,多多少少還是因為在跟Geena聊天時,慢慢釐清這個部分的自己,漸漸明顯感受到自己對某類話題的喜惡,你講的如果是你最近看了什麼書、聽了什麼音樂、看了什麼電影或表演有什麼感覺,即便你的感覺我完全不瞭,你看的東西我一點興趣也沒有,我也許還有點耐心聽你講,但是如果聊的是一些極其表面的事,我就會完全放棄。就算是很要好而且一直都持續保持聯絡的N,聚會結束與我一起提早脫隊離開時提到我才是皮膚最白的人的時候,我也是直接跟她說「這種事一點都不重要啦。」

這樣看起來,好像自己的稜角越來越明顯,但是這只是在想法上,還是有一些過去著迷的很激烈的東西,我這幾年是幾乎已經脫離了的。

比如音樂。

說來很巧,前兩個禮拜,實在受不了家中的髒亂,趁著沒有新翻譯案件,我一點一點把客廳跟房間稍微整理了一下,其中包括一年多前刻意搬上來台北打算處理掉,卻一直擺在旁邊沾灰塵的一些CD。那天在整理的時候,在一堆CD裡,發現了刺客的「你家是個動物園」,還有Helloween的「Keeper of the Seven Keys」Part I與II,以及一些Guns n’ Roses與Bon Jovi及Eagles的現場錄音CD,這些都是我在大一、大二時,好不容易買了電腦可以聽CD之後,跑遍各大小唱片行千辛萬苦找到的,那時候居然可以找到Keeper of the Seven Keys,現在想起來還有點不可思議。說實話,我幾乎已經要忘了這些CD的存在,這些東西,我應該是從大四以後就很少拿出來聽吧?公司抽屜裡也還有一些,之前以為自己可能偶爾還是會想聽,結果帶到公司去後卻一次也沒聽過。

然後,昨天在電視上很湊巧地看到貢寮海洋音樂祭的片段,正好又是「刺客」的表演時間,而且聽說後面還有「唐朝」。這樣的巧合實在是驚人。看著電視螢幕上不算少的年輕人,想起自己在高中與大一、大二時代非常渴望參加這樣的場合,不過當時沒有足夠的勇氣,也沒有足夠的資訊,除了幾場演唱會,什麼地方也沒去,也沒有做過大家普遍認為「那個世界」的人會做的事,一直都是乖學生,直到畢業。在電視裡看到的這些年輕人裡,應該多多少少有幾個人的心情、際遇與當年的自己很類似吧?

人的變化總是在無形中,等到你發現時,連自己都很難記起這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過程。這幾年我已經幾乎不聽外國音樂,更別提當年哈得要死的Rock甚至是Metal。仔細研究起來,這不能算是喜惡的改變,過去愛聽的音樂,現在偶然聽到還是覺得很棒,後來之所以少聽甚至不聽這些東西,只是因為心境上已經不適合,就是不會想要再去找以前的東西來聽。說起來很好玩,年輕時的我是很溫和的,不管是行為上或是思想上都是,與一般年輕人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可是那個時候聽的音樂卻很激烈;後來,感覺上自己的想法越來越偏激,聽的音樂卻越來越軟,軟到如果讓當年的我聽到,一定會被冷哼一聲的程度。類似的矛盾近年來在自己身上其實常常可以發現,比如,最近常常跟Geena聊到的,明明自己愛迷偶像,卻又要對fans的行為舉止百般挑剔。

我在想,對一般人來說,年紀越來越大,思想與行為上應該都是會朝比較圓滑、溫和的方向走吧?為什麼自己偏偏不是這樣呢?當然,用聽音樂的角度來說的話,近年來自己聽的音樂都很溫和,心境的確也是一直處在比較平靜的狀態;可是從思考模式層面來講,卻又完全不是這樣,我以前不會在心裡送人家「幹」字,也不會對各種社會現象有這麼多意見,更不會一天到晚看路人不順眼,這些都是這幾年才不知不覺發展出來的部分。

每個人到了某一個階段,通常會有一些改變,人家最常說的,結婚、生子都是一個重要的階段,這樣的改變,在每一個結了婚甚至生了孩子的同學身上,其實都是感覺得到的。尤其男生更是明顯,結了婚之後,通常舉動上、眼神裡,相較於以前通常會有比較沈穩的感覺,或多或少,的確會有改變。比較令人失望的是,放眼望去,從大家的行為與言不及義中,無法讓我對任何一位男同學或女同學產生「啊,你變得好棒喔!」的感覺,當然,也許是因為真正深入聊天的機會不多,所以無法展現出這個部分,但是從短暫的交談之中,總是無法察覺到可能令人興奮的一絲線索。

無關於男女之情,也許,在茫茫人海中,要遇到想法契合的人,本來就不是那麼容易,某一個人也許在某個部分你可以跟他/她聊,但是他的另一個部分你又會很受不了,所謂的「為自己訂做」的感覺,或許永遠只能試圖從距離遙遠的偶像身上找尋吧?就算找到了一個現階段而言很契合的人,人會不斷地改變、修正,過了幾年,我跟那個人也許又發展成完全不一樣的類型,再也合不起來。這真是令人感到挫敗的一種預測。或許因為如此,追求這樣一種完美境界的人,才會寧願在不斷汰舊換新的偶像中,試圖找尋現階段的契合吧?這也許就是「偶像」這個角色之所以得以延續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