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06 04:18:52NONAME

高油價來臨 政府應作規畫避險

高油價來臨 政府應作規畫避險
人間福報 2005/9/5 作者:鄭佑璋


儘管國際油價飆漲與投機客、國際避險資金操作脫不了關係,但全球對原油的需求與供給已不成比例,長期來說原油勢必維持高價位,雖然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但政府不能不對此進行長期規畫及避險。經濟部曾表示放手讓中油自行決定油品價格,民眾在預期心理下,冒風雨漏夜在中油加油站大排長龍,這種恐慌性購油現象凸顯寡占競爭的機制,竟是產生在國營體制與政策指示之下,國營事業與民營企業的反映成本是否成為上下交相賊的行為?尤其中油是百分之百的國營事業體,本有責任配合政策,然而中油過去的率先漲價,往往為民營公司的提高盈餘作張本。

從中油與台塑石化的油價「恐怖平衡」,與市場經濟原則的自由競爭表現來看,公平會對業者技術性聯合調價行為,早已失去裁決公斷的能力,台塑石化表示由於國際原油飆漲及美元貶值的雙重壓力必須反映成本,尤其台塑石化營運期較短,設備折舊攤提仍高,在極力壓縮成本與提高營運績效下,仍維持較中油高出一倍的毛利;而中油的營業額雖然是台塑石化的一倍,但毛利卻遠遠不如,且必須提列法定盈餘,所以雖有行政院賦予穩定物價的政策指示,卻仍念茲在茲地高唱必須「反映成本」,不能賣愈多虧愈多,希望盡快調漲油價。

根據經濟部的資料,中油進口原油成本平均每桶約四十五美元,且在上月初的調漲油價是以每桶六十美元作基準,應還有相當的獲利空間,既然中油具有低價的長期購油契約及戰略儲油,並有設備折舊攤提的有利條件,目前要調漲油價根本說不過去。

中油應該做的是積極研判油價走勢,進行購油外匯及原油期貨的避險,並積極開拓油源與購油國家,並應該檢討營運成本過高及績效不佳的原因加以改進,政府更應除去「提列法定盈餘」的不合理政策,否則國營事業的法定盈餘,終將是縱容國營企業在績效不佳時,以法定盈餘作為保命符,把老百姓的銀子挖到國庫裡,如今以原油飆漲為藉口的「調漲」以反映成本,焉知不會造成通貨膨脹?

今年以來的調漲油價,已造成消費者指數及物價上升,如果中油再不斷調漲油價,勢必會出現「停滯性通貨膨脹」的現象,儘管有學者認為可試圖降低油品貨物稅,以收短期壓抑油價效果,但一年九百億元的貨物稅短收,無異是從國庫挖錢補貼能源消費者的荷包,有違公平原則。而中油及台塑石化除了內含的油品貨物稅外,更有隱藏在油價內的空污費、土污費及營業稅,這些隨油徵收的龐大稅款更是助長油價上漲的黑手,政府是藉著油品販售變相向消費者徵稅,但值此經濟受到油價影響時,放棄中油提列法定盈餘是政府不可規避的責任。

不可忽略的是,油價上漲必將帶動民生百物水漲船高,電價更是首當其衝,尤其台電營運以海運天然氣、煤炭及石化原料作為火力發電的主要燃料,勢必受到油價上漲產生的骨牌效應而調漲電費,當美國重啟核能電廠以因應原油漲價的影響,台灣的能源政策也應重新思考非核家園與經濟成長孰重?或是推廣當年政府獎勵節約能源,提出高價購買汽電共生政策,「經營之神」王永慶蓋了麥寮電廠,除以汽電共生節省企業成本外,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污染,還有多餘的電力賣給台電生財,值得企業體效法。

當德國與日本政府競相補貼國民加裝太陽能發電設施,爭奪太陽能發電第一的地位時,台灣公部門對節約能源不僅無法「強本」,且「節用」的觀念只停留在大搞「台灣衫」服裝秀的癖好,更顯露能源政策的顢頇。台灣應該向德國及日本學習,尤其是台灣的太陽能、風力、潮汐及海洋溫差資源取之不盡,並可兼顧環保,更應積極研發及推廣各種節約能源與能源替代方案,以降低台電對石化能源的依賴。

此外,民眾也不能憑恃政府平抑物價意圖,而任意消耗能源,據主計處統計國內今年一到七月新車銷售量創新高,顯然民眾並未受高油價影響而打消購車計畫,使政府的壓抑油價反造成民眾不節省用油的惡習,特別是民眾常有怠速空轉等人的耗油習慣,如能宣導多利用大眾捷運系統或共乘制,至少也能降低油價上漲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