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31 01:11:41葉子(^ο^)

《邊城》分析

一、作者:沈從文(1902-1988)
二、文章簡介
時間:1911年左右
地點:茶峒
內容:翠翠(13歲),她住在茶峒附近溪邊的一座白塔下,家裏還有她的祖父(70歲)和黃狗,祖父是溪中渡船的人,每當別人過渡後給錢祖父,祖父都不會要,翠翠的父親是一個軍人,母親是背著翠翠祖父而和翠翠的父親發生了曖昧的關係。最後翠翠父親服毒自殺,母親在生了翠翠之後在溪邊飲冷水死去了。茶峒雖然是一個安靜和平的小鎮,但這裏也有商人落腳的客店,常有毛手毛腳的水手進出,而由於此地風俗淳樸,就算作妓女的,她們也較城市中的人還可信任。掌水碼頭的人叫順順,大兒子叫天保(16歲),小兒子叫儺送(14歲)。端午節是當地的一大節日,兩年前的端午節,祖父帶了黃狗和翠翠一同進城,到了河邊看賽龍船。祖父卻己經不在身邊了,翠翠心想祖父應該會找回來的。但過了許久,祖父還未回來,她心中有點慌了。看龍船的都己走得七七八八,之後有個人對翠翠說,他對翠翠說老船夫回到家中,不能接她,翠翠說是誰人告此人知道她在河邊,此人說是二老。於是翠翠就回家了。去年的端年又同祖父和黃狗到河邊看了半天船,但下大雨,到順順家裏避雨,順順對祖父說翠翠長得很美,又問了很多翠翠的事,但一談到翠翠婚事時,祖父卻閉口不談。到了今年端午,祖父決定守船,讓她自己去,但後來都一起去。祖父時時都擔心翠翠的將來,因為他感覺到死將快來了,前幾天大老天保過溪時,暗示他想娶翠翠的心。有一天祖父和二老一起回來,二老走時由翠翠送他,其間二老和翠翠交談,他說翠翠吃完飯後一起和祖父看船,但她說不去了,回去和祖父談起此事,祖父說人家也覺得翠翠好。之後吃完飯後他們到了順順家坐,祖父沒有去看龍船比賽,跟一個熟人到一個碾坊,原來這碾坊是王團總的,他想用碾坊作為女兒的嫁妝,接著大老在別人面前說翠翠的優點,祖父知道大老喜歡翠翠,便對人說,如果想娶翠翠,只有為她唱三年六個月的歌才行。祖父此時己知道這時大老和二老都對翠翠有意思了。兩兄弟也知道對方都喜歡翠翠,他們決定兩人同在碧溪岨唱歌,看誰得到回應,誰就得到翠翠。有一夜翠翠和祖父一起談到她的母親,其後翠翠睡了,夢裏聽到一種歌聲,祖父以為這歌聲是大老唱的,但其實是二老唱的。一天為大老作媒的楊馬兵對祖父說大老在茨灘淹死了,一個月後,祖父對二老說了翠翠夢到的一切,二老說是他唱的,祖父此時是非常驚訝的。一天祖父得知二老去到桃源做事,又有一夜,大雨大雷,天亮時渡船還失去了,白塔也倒下了,祖父不起身,其後證實原來己死,翠翠傷心極了,其後順順和楊馬兵辦理祖父的身後事,而楊馬兵一直留在翠翠身邊,對她來說失去一祖父,但好像得到一個伯父,冬天白塔己重修好了,但二老卻還未回來。
三、寫作技巧
1.以現實為題材和富於理想色彩的寫作手法,使作品中表現出一種優美、健康和自然又不違人性的人類生命的真善美。
2.在敍述故事的過程中,插進許多民俗的畫面,如:船隻來往運送貨物貫串各碼頭的河街、水漲時節吊腳樓的存毀、河心飄浮的牲畜、空船逃難的婦孺、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走車路和走馬路等。
3.以小見大:邊城中描寫湘西鄉城中幾個人物的生活片段,反映出茶峒世世代代的純樸的民風。
4.擅於描寫自然景色,把感情投放於景物中,用了感覺外化,通感等手法描寫景物,如“夭己快夜,別的雀仔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有杜鵑叫個不息……”,“黃昏照樣溫柔、美麗、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到當前的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悽涼。”
5.用分節的形式集中讀者的注意,每節開始述回主線,而各節自成起訖。
6.作者沒有在人物的外貌,身材和服飾上作仔細的刻劃,而是著重寫人物的動態,透過音容笑貌、神態動作和夢境來揭示人物的心理,塑造出人物的形象,性格。
7. 對比:(1)以前翠翠媽媽的時代,唱歌是為了博得心上人的歡心,而翠翠的時代,只有一次這樣的唱聲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河街吊腳樓上的 妓女唱歌陪客,通宵逹旦。兩種歌聲的對比,表示良好的傳統與風俗己經逐漸沒落,而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以金錢物質為基礎的歌唱。
(2) 祖父的渡船與王團總的碾坊又是強烈的對比,渡船代表了茶峒的地方精神,就如祖父五十年來的擺渡生涯,是熱枕、樸實和有好品德的體現,而碾坊是物和錢財貿易所代表的人生態度。
8. 象徵:(1) 老船夫在書中常常出現睡覺和疲倦的景象,象徵他的生命接近死了。
(2) 邊城象徵未被現代文明所侵襲,未被人性敗壞之風吹遍的世外桃源。
(3) 老船夫是白塔下唯一居住的一家,所以白塔象徵着老船夫撲實、勤儉、和快樂的精神。所以白塔倒後,眾人要盡力捐獻,把它重建起來,象徵着要重建這種美好的風舊俗。
(4) 翠翠是因竹而起名的,所以竹子象徵了翠翠,在第12章中,天保想娶翠翠為妻,他說〝我還想把碧溪岨兩個山頭買過來,在界線上種一片大南竹,圍着一條小溪作為我的寨子。〞圍着一條小溪作為我的寨子象徵了他要娶翠翠,最後老船夫死後,楊馬兵以毛竹造筏子作為臨時渡船,象徵着把翠翠安排作擺渡人的命運。
四、主題
1.透過描寫鄉城中老船夫不計較個人的榮辱、得失,在自己的職務上默默地終其一生的平凡活事,帶出边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熱情,雖然己經成為過去,但其淳樸的民俗品德卻依然存留塹當地的年青人生命中,善良的人性依然存在。
2.透過描述翠翠父母的目盡,大老的茨灘遇難,楊馬兵遇翠翠母親的冷遇等善良者的不幸,表出當地的少數民族的沉憂隠痛,迷信習俗和財產對人們追求愛情的限制和羈絆,青年因女對於愛情深蔵於心,不能自立自主的痛苦和當地地區處於風兩飄搖,順逆難料的境遇中,人無力抵抗大自然的災害。
3.帶出人與物及自然的關係,如第7章中翠翠希望與祖父一起去看賽龍舟,而祖父卻希望翠翠自己一人去看,翠翠說:“我走了,誰陪你!”祖父說:“你走了,船陪我。”表現出人與船的地位是平等的,又如祖父逝世時,雷雨大作,船被沖走,白塔也倒塌,都說明人與事物、人與自然是平等和諧、共存共亡的原始寫照。

上一篇:《駱駝祥子》分析

下一篇:《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