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27 01:07:45葉子(^ο^)

《子夜》分析

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茅盾擅寫長篇小說,作品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主要作品有《子夜》、《林家舖子》、《蝕》。

《子夜》(1932)藉著吳蓀甫和趙伯韜兩個有錢人和他們周圍的一些人,反映當時上海社會的生活。

寫作背景:
1930年,亡命日本的茅盾回國了。他開始積極搜集材料,準備寫一部“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的小說。他正準備創作一部長篇小說,並將這部小說的全部構思,故事情節、人物及要提煉的主題──“中國並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化”一一表露無遺。

“夕陽”二字,其大意是:
黃昏,太陽落山的時候,1930年發生在中國的故事。
茅盾想“夕陽”只意味著舊中國日薄西山,氣息奄奄,象徵著被世界列強吞噬的狀貌;而“子夜”即夜11時至次晨1時,既是最黑暗的時候,又是黎明的前奏。
《子夜》即半夜,既已半夜,離天亮還有一段時間;這是從當時革命發展的形勢而言。
《夕陽》改成《子夜》,不僅記錄了作品主題思想深化和昇華的腳印,而且還顯示出茅盾對中國光明未來的無限憧憬。

本書的寫作特色有以下幾方面:
一、社會剖析派小說的壇主
「社會剖析派」源於19世紀法國、俄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又同中國古典世態小說兩相結合,努力於文藝理論批評,提倡現實主義理論。想通過很小的篇幅強調經濟活動。

二、情節引人入勝
長篇小說基本結構:
多線交叉、單線直下
《子夜》用了多線交叉

三、人物典型化
在塑造人物形象採取了:
對比手法的運用
心理描寫
肖像描寫
語言描寫
細節描寫
書中典型的人物甚多,主要的有吳蓀甫、趙伯韜、杜竹齋等人。
人物語言具個性
小說中人物的對話大都具有個性特色,例如吳蓀甫語多專橫尖刻;趙伯韜言談則老辣機詐;杜竹齋前思後慮,言詞遲疑;屠維嶽談吐舒緩自如,話中有刺。
吳蓀甫這個人物帶有悲劇的色彩,具有一種悲劇的嚴肅性。

用大自然的現象來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
例:工人罷工時,天氣亦是夾雷夾雨的

由人的話語來反映人物性格
例:趙說廣東話粗口等

結構完整:
a.前後呼應:
前:老太爺從鄉下到上海
共產黨的勢力不斷擴大
後:吳最後上牯岭
共產黨的勢力也在牯岭這避暑之所不斷擴大
b.一條主線貫穿帶出分支
c.有總有分:人物全由第一章帶出,
然後再在後面逐一說明。

四、象徵:
1.《太上感應篇》象徵中國的舊思想,最後被水浸了,表示舊思想的沒落。
2.《少年維特之煩惱》周轉於雷參謀和吳少奶奶之間,預言這段愛情無疾而終。
3.「枯萎的白玫瑰」象徵雷參謀和吳少奶奶之間的愛情一樣枯萎。

五、中心思想:
由民族工業家吳蓀甫的由盛至衰的過程,反應出上海三十年代的經濟活動,
1.民族工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受到外國資本的封殺
2.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
3.農民受到地主的剝削
無論投資辦企業均沒得發展,在資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無出路的。
文章簡介:
全書共十九章。內容主要反映三十年代的社會面貌。故事以上海民族工業家吳蓀甫與金融家趙伯韜兩大集團的競爭為主線,展開了錯綜複雜的情節。初時,為了個人私利,吳、趙兩人加上杜竹齋(吳蓀甫的姐夫)一起合作。他們以為配合了精確的軍事情報,必然可以投機得利,但因為兩大集團各懷鬼胎,最終導致合作告吹。吳蓀甫更因收購、合併小工業,而令自己周轉不靈,經濟陷於困境。他在籌措資金時,卻處處受到趙伯韜的壓制,為此他不惜收買情報以復仇,但最終因所托非人而導致徹底失敗。
本書揭示了資本家在面對民族與個人利益的取捨時,呈現的矛盾心態與雙重標準。例如吳蓀甫對其他工業家進行吞併時,本身亦遭遇洋貨競爭、產業蕭條、勞資對立等困擾;兩大集團在公債市場上的拼鬥,以及雙方所牽涉的複雜軍政關係;還有農民、工人對抗資方的行動。除了描寫兩大集團的鬥爭外,書中還加插了一些旁枝,如吳少奶奶與雷參謀間朦朦朧朧的戀情;吳老太爺喪禮中出現的一場「艷舞」;年輕男女間的感情轇轕;工人們模糊的工運意識。此外,亦透過公債買賣的起落,小型工業因經濟轉型或政治動盪而紛紛倒閉。這正好是社會的橫切面,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Kathy 2006-06-06 16:04:47

唔該晒你丫......WI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