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05 10:55:05HANS

旱煙桿

「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饑能使飽,飽能使饑。」─清朝煙草"四德"說

有關菸草究竟產地源自何處,眾說紛云。通說認為哥倫布於西元一四九二年發現新大陸,首次在聖多明哥見到美洲印第安人吸菸,大感吃驚。菸草種子於焉經由美洲傳到西班牙,並開始在歐洲種植。

十六世紀中葉,法國駐葡萄牙大使Jean Nicot將菸草獻給法國女皇,因此後來「尼古丁」這個名稱,便是為紀念Jean Nicot而取的。

據傳煙草最初傳入中國是在明朝萬歷年間(十六世紀末葉),原初的輸入路線一是從日本經朝鮮,再入遼東;二是從葡萄牙人統治的呂宋群島傳入台灣、福建。起初只有廣東、福建兩省有少量的種植,稱為"淡巴菰"、"丹白桂"、"打姆巴古"、"淡肉果"等;《酉陽纂要》則記載漢順帝時,煙草已由西域入中國。

明朝名醫張景岳所著《景岳全書》一書中,記述煙草的藥用價值、傳入及種植過程,並提及明軍入滇征伐時,多數官兵因瘴癘之氣而相繼病倒,少數江、浙、閩籍士兵竟因煙癖之故得免染疾,應驗了「禍福相倚,吉凶同域」的俗諺。

現今所見之早期旱煙桿係由煙鍋(頭)、煙桿及煙嘴等三部分所組成,多半分別由金屬、玉石、獸骨或籐竹木材料所製作,亦有由同一種質材製成的,較為講究的,會在其上鏨(雕)刻裝飾各種吉祥圖案。另外,煙桿上都會繫綁著裝煙絲的煙盒(袋),抽煙時將煙草填塞於煙鍋(頭),以火石或竹漿製成的黃土紙捲引火點燃。旱煙桿除為吸食之用外,有的還可做為防身器械,兼防野狗偷襲,故俗稱為「摃狗仔」或「摃狗煙吹」。

清末,鴉片戰爭慘敗後,開放上海、天津、漢口、廣州、廈門五口通商,英國人便藉通商之便,繼鴉片之後,大量向中國傾銷香菸。最早的推銷方式,竟是沿街向商店或住宅的大門內投送免費的試用菸品,待好奇的吸食者上癮之後,便不買不行了,真是好個「放長線釣大魚」的詭計。

《諸羅縣志》對於煙草曾有這樣的描述:「……燃吸其草,令人微醉,不食輒思,亦名『相思草』。……」故雖說中國人自清末以來,被這「淡巴菰」給害得慘兮兮的,但光這「相思」二字,便是任誰也無計可消除的。

「別後相思無限憶,欲說相思,相思終無計。擬寫相思持送似,如何盡得相思意。

眼底相思心裡事,縱把相思寫盡憑誰寄?多少相思都做淚,一齊淚損相思字。」

「蝶戀花」─宋 石孝友


參考資料:
1.劉文三,台灣早期民藝,雄獅圖書公司,2000年。
2.台灣文物風華─兔年台灣民俗文物大展專輯,台灣省政府文化處,1999年。
3.于凌波,「煙酒與健康」─菸葉、香菸、尼古丁
http://www.folkdoc.idv.tw/buddha/b01/books2/1668.htm#a01
4.易大旗,多維周刊─世事如煙(四)
http://www.chinesenewsweek.com/56/Living/4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