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9 14:55:56WitchVera

轉載_楊風_台灣佛教古詩選輯

台灣佛教古詩選輯

005.張湄〈彌陀寺〉(註19):

宦跡(註20)重溟外,遊情半日閒。
妙香禪室靜,灌木鳥音蠻。
種葉常書偈(註21),留雲早掩關(註22)。
稍聞烹水法,容我坐苔斑。(其一)
何必遠城郭(註23),已空車馬塵。
因心川共逝,觸指明如輪(註24)。
客愧乘槎使(註25),僧兼賣蔔人(註26)。
他時期再訪,幽夢或通津(註27)。(其二)

*作者:
張湄,生卒年不詳。字鷺洲,號南漪,又號柳漁,浙江錢塘人。清雍正11年(1733)進士。曾任《大清一統志》編修。乾隆6年(1741),由翰林院轉任巡臺禦史,兼理提督學政。乾隆16年(1751),任工部科給事中。18年(1753)任雲南道監察禦史。在台二年餘,嚴查冒籍,校士公明,政績卓著。頗重文教,在台期間,主歲、科兩試,曾仿夏之芳《海天玉尺》,編有《珊枝集》,選取諸生課藝佳作,纂集而成,以為士子科考撰文之楷模。  在台期間著有吟詠風物之作《瀛壖百詠》,乃其自廈門至澎湖,自澎湖至台灣,及其在南、北兩路之作。此外,另著有《柳漁詩鈔》,收在乾隆10年(1745)刊刻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其中,僅七、八卷收錄其在台之作,但亦未見《瀛壖百詠》全貌。

*譯文:
我當官的足跡,目前正在重重的海外(指台灣)。有半天的間,閒閒地遊覽各地。
禪室傳來美妙的檀香氣,灌木上的鳥叫很吵雜。
種植樹葉,為的是可以常常在葉子上面寫詩。為了留住飄進關房來的白雲,那就早一點把關房的門關起來吧!
剛剛聽到煮水(泡茶)的方法,那就容許我坐在斑斑剝剝的青苔上吧!(第1首)
何必要遠離城市呢!在這裡,車子和馬匹所揚起的灰塵,完全沒有呀。
我的心,跟著川水流逝了。而指頭正指著明月呢!
很慚愧,我只是個乘坐船筏,到處飄泊的人。而寺裡的僧人,則兼當為人算命的先生了。
希望改天能夠再來參訪。想必在夢中,我可以夢見通往這裡的渡口。(第2首)

*註釋
19. 這兩首詩,收錄在: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卷6)‧祠宇志(附寺宇)‧彌陀寺‧巡臺禦史張湄詩》。原詩沒有詩題,詩題是筆者所加。詩題中的「彌陀寺」,見註釋11。
20. 宦跡,當官的足跡。指當官時,常奉命移居他地。
21. 偈,見註釋8。
22. 關,關房、禪關,僧人或香客參禪打坐的房間。
23. 城郭,同城廓,即城鎮。
24. 「觸指明月輪」一句,應該出自佛門的一則比喻:指頭指月,是為了讓我們看到明月。但小孩不懂,只會注意手指,而不會注視明月。就像佛經是為了讓我們體悟佛道,但凡夫卻執著在佛經的文字上,而無法悟入文字背後的佛道。而這句「觸指明月輪」,卻是反過來,可以透過手指,見到明月。
25. 槎使:槎,木筏。槎使,乘坐木筏的人。作者自謙,因為為官,因此坐船到處漂泊。
26. 賣蔔人,算命的先生。
27. 通津:津,渡口。通津,通達渡口。指可以找到渡口,坐船再度來訪。但在這裡則是雙關語。意味著可以通往佛道的渡口。

台灣佛教古詩選輯

004.黃廷光〈花朝遊彌陀寺〉(註15):

聯步禪林(註16)眼欲迷,枝頭簇簇繞東西。
遊人隊裏探花信,社(註17)燕飛來蹴絮泥。
到處中和饒好景,誰家紅紫不成蹊(註18)?
彌陀散出天香滿,喚醒流鶯百囀啼。

*作者:
黃廷光,生卒年不詳。清康熙年間(1662-1723)人士。臺灣諸生。(諸生,古代經考試錄取而進入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包括太學學習的生員。)王禮《臺灣縣誌》,在收錄他的詩作時,標注「茂才」,即秀才。

*譯文:
不停地走在佛寺裡,眼睛都看花了。東邊和西邊(各個地方)的枝頭上,都開著一叢又一叢的花朵。
遊客一隊隊,都在打探花開的信息。土地廟上的燕子,飛過來,踩著泥地上的花絮。
處處都很和諧,充滿了美麗的景色。誰家的花樹下,不是被踩出一條小路呢!
阿彌陀佛散放著滿滿的天香。到處飛翔的鶯鳥,啁啁啼叫。

*註釋:
15. 本詩收錄於:陳文達《臺灣縣志(卷10)‧藝文志‧詩》。詩題中的「花朝」,指農曆二月十二日(也有人說是二月初二或二月十五日),相傳為百花生日,所以叫花朝。彌陀寺,見註釋11。這是一首百花生日,遊覽彌陀寺有感的詩作。
16. 禪林,指佛寺。
17. 社,土地公廟。
18. 蹊,小路。

台灣佛教古詩選輯

003.張駥〈彌陀寺〉(註11):

參差搖竹影,勝地造香林(註12)。
不覺塵方淨,能生興轉深。
佛壇著(註13)妙相,午磬響清音。
佳境終難得(註14),還同坐夕陰。

*作者:
 張駥,生卒年不詳。江蘇江都縣人。清康熙47年(1708)任台灣水師協標左營守備,58年(1719)任澎湖協標右營遊擊。60年(1721)朱一貴事件時,曾由施世驃派遣前來協助平亂。(參見:陳培桂《淡水廳志•祥異》。)

*譯文:
竹子的影子,長短不一地搖著。在這風景秀麗的地方,造了一座佛寺。
不知不覺之中,塵世的俗事都不見了。能夠生起的(對生活的)興味,增加了。
佛壇上有著佛菩薩的美妙法相。午後的磬聲清脆地響了起來。
這樣美好的境地,太難得了。就像坐下來享受夕陽的斜照一樣。

*註釋:
11.本詩收錄於:陳文達《臺灣縣志‧藝文志十‧詩》。詩題中的「彌陀寺」,位於台南東區(昔日台灣府城東安坊永康里龍泉井街),建於明鄭鄭經時期,為台南四大古剎之一。係鄭成功之子鄭經,以本島沒有一名剎為憾,為奉佛祈福,所創建。[參見:臺灣總督府《臺灣名勝舊蹟誌》,大正5年(1916)。]寺內供奉阿彌陀佛,所以稱為彌陀寺。
12.香林,指佛寺。
13.「著」,薛志亮《續修臺灣縣志•藝文》作「裝」。
14.「佳境終難得」,薛志亮《續修臺灣縣志•藝文》作「佳景應難得」。

台灣佛教古詩選輯

002.沈光文〈無題〉(註4):

 沿溪傍水便開山(註5),我亦聞之擬往還。
 一日無僧渾(註6)不可,十年(註7)作客幾能閒?
 書成短偈(註8)堪留寺,說到真虛(註9)欲點頭。
 正有許多為政處,僅將心思付禪關(註10)。

*作者:
 沈光文:見前則。

*譯文:
沿著南溪,在溪邊建了一座佛寺。我也聽說過這件事,原本想要去參觀。
一天當中沒有和僧人來往,簡直無法過日子。已經作客十年了,能有多少日子是閒著的?
寫了一首短詩,可以把它留在佛寺裡(通常是寫在牆壁上)。詩中說到了世間虛幻不實,這是我所認同的道理。
心中原本有許多關於政治的看法,就把它們放在禪坐的關房裡吧!

*註釋:
4. 本詩引自:龔顯宗主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頁20-21。)原詩無詩題,詩題乃筆者所加。原詩前有註:「州守新構僧舍於南溪,人多往遊,餘未及也。」其中,「州守」:鄭成功王朝理台期間,設承天府,下設天興、萬年二州。州守即天興或萬年州的太守。有學者認為是鄭省英;但鄭省英當時是承天府的府尹,並不是州守。因此州守到底是誰,未可知也。其次,「僧舍」,有學者說是竹溪寺;「南溪」則指寺旁的竹溪。但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這首詩的詩題,大意是:州守在南溪建了一座佛寺,很多人都去參觀,而我(沈光文)卻沒有去。
5. 開山,佛教把新建佛寺稱為開山。那是因為大部分的佛寺,都建築在山上的緣故。
6. 渾,簡直。
7. 十年,指沈光文來台的前十年。有學者說是:永曆5-15年。但因沈光文來台的時間,學界一直有爭議;因此是否如此,存疑。
8. 偈,佛教的詩歌。通常四句一偈。但在這首詩中,則泛指詩作,不一定限於四句。
9. 真虛,真實虛幻的道理。指佛教「一切皆空」的道理。
10. 禪關,僧人或香客參禪打坐的關房(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