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04 20:44:47小維

關於電子書的成與敗

<電子書>最大的成敗關鍵,一是<規格>、二是<加密>、三是<推廣>、四是<教育>。

台灣搞<電子書>不是這幾年的事情,早在十年以前就有了。只不過,第一代的<電子書>是由<科技界>發動的。結果,在遭遇到<內容>的關卡時,失敗了。原因有二:

一、<版權>好貴,自己買不起。二、e化後的內容無法受到保護,沒有出版界願意投資。

到了第二代的電子書時期,<加密>的技術出現了,出版業也有興趣了,這剛好是在西元2000年左右,正如上述文章提到的<優碩>等廠商。但是,問題又出現了。<規格>,變成了妨礙<電子書>發展的其中一個關鍵。國內有<優碩><矽緯><漢世紀>等各家廠商競出,有的玩自家研發的規格、有的推內含大廠規但是外包自己的格式。而國際上,更是由<微軟>跟兩大全球大廠互相爭鬥。

除了<規格>的問題互不相讓之外,更重要的是,<推廣>跟<教育>仍是極為乏力。這事實上涉及到<公共建設>的規劃部分,問題更大。

再其次,當一個新興產品問世時,尤其是一個畫時代的新產品問世時,相關的配套工作是否完善齊備,是非常重要的。當每一家出版公司都希望以<附加價值>作為<嘗試>跨入<電子書>的初步時,<通路>的角色,變得非常關鍵。這一點,也是第二代<電子書>失敗的重點。

雖說第二代電子書的相關業內廠商都打著<史蒂芬‧金>的那句名言--the content is the king,但是,不該你的就永遠不是你的。所以,除了第一代電子書是由<科技界>為發動核心的做法是錯誤的之外,事實上,以<出版端>作為電子書興起主軸的想法,依舊是該<打屁股>的。畢竟,<循序漸進>才是對的。一下子就要作<跳躍式>的變革,普羅大眾的心臟都還是很弱的。

因此,真正的電子書時代是什麼樣子的呢?我想,一如我在2001年從<電子書>的奮鬥行列當中脫隊時所說過的,不論產品變成什麼樣子,你該扮演什麼角色,就乖乖地、安分地扮演好那個角色。

所以囉!真正的電子書時代,依舊是該由<通路端>來發動與成為主軸的。<通路端>???是的。唯有現在從事傳統<纸本書>發行工作的盤商跟經銷商,才真正應該是<電子書>的成功主導者。

也就是惟有真正賣書的,才有能力去統合好所有的端點。這麼說吧!專業的賣書業者、發行業者,才具有同時統合<纸本書>與<電子書>雙重載體的能力。要說<循序漸進>、<一兼二顧,摸蚵仔兼洗褲>也可以嚕!

一如資訊業有所謂的<第三波>是一樣的道理,<電子書>亦然。<電子書>真正能夠成功也要等到<第三代>,也就是要由<純正>的<通路業>來發動與整合,才會歨入完全成熟與徹底成功。


(以上短文為〈小維〉先前曾發表於相關網路社群中的文章)

(還有很多<練功專用>的好文章,請點本頁上方<當代智囊>進入選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