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9 11:58:30⊙﹏⊙

白色菜頭粄

 


小時候有一種很奇怪的心態

都覺得外面的東西好吃(所以能拿出來賣)

自己家裡的東西就差了一點職業感

比如說蘿蔔糕

我就記得戲院前面有一攤

用很大的鐵板煎

用白鐵剷刀翻面

家裡用炒鍋和鍋鏟顯得很不專業   

另一個例子是小時候總覺得麵攤的麵比較專業

因為家裡沒有煮麵切

也就是帶柄的籠狀的把麵放進去滾水燙熟的器具

只是放進鍋子裡煮

>

還好經過奸商多年的努力   

認真做蘿蔔糕的人不多了

早餐店的蘿蔔糕是工廠量產的

蘿蔔的香味也很可疑

因為吃不到蘿蔔的實體

現在連牛肉麵、滷肉飯都呢以化學調出味道   而不是真材實料

蘿蔔糕也可能是

你想想吧

全聯賣的蘿蔔糕   一斤好像是69元

我媽的一斤蘿蔔糕光是蘿蔔就超過這個價錢

還能期待全聯的有蘿蔔味?


。

我本身並不特別愛吃蘿蔔糕

但是廚藝很兩光的太座喜歡吃

於是看了youtuber做了幾次

總是差了母親一段距離

事實上我也看過母親做蘿蔔糕好幾次

現場是記住了

自己要做時又忘掉甚麼關鍵

一直做不好

她就是有不同於youtuber的獨門技巧

所以

就用手機記錄了這次

我發現首先是粉

我是到超市買蘿蔔糕粉

原來就是在來米粉

其次

youtuber教的是一條蘿蔔搭配半包粉(300g)

我媽是一包粉搭配五斤蘿蔔

難怪蘿蔔香味超級濃郁

小時候也覺得客家菜頭粄很貧乏

而廣式蘿蔔糕豐富的配料很威風

經過很久才能細品客家菜頭板的純粹風味

客家蘿蔔糕只是白色

風味又超越七彩


等待蒸糕的時候母親又提到客家鬆糕(音譯)

但是google又不像她所說的杵年糕的剩料

這就引發我極大的興趣探究

紀錄片的題材大約是這麼起頭的

大部分的人拍紀錄片的題材都從家人開始

拉保險也是

家人拍了一輪還能找到陌生人就是跨入專業的分水嶺

寫小說的和編劇的也是如此

這種例子常常可見

比如「父後七日」之後至今也超過七百日了

就沒看到作者有什麼值得關注的作品

又比如說目前很紅的鵝肉麵

目前還在使用自己的生活經歷、出賣哥哥和媽媽

他的優點是有趣的敘事的方法

但等到這些素材都用完了

才是能不能邁入專業的考驗

決勝的關鍵就是想像力

誤用想像力的例子是「灣生回家」

編出了一齣紀錄片

結果被抓包


過年期間我看了橫尾忠則的自傳

厚達五公分

但是看到兩公分就沒興趣了

因為這個人太有才也太幸運了

穩穩地站在六七零年代的浪尖

作品被眾多美術館收藏

和安迪沃荷交換作品

出唱片

演電影

參與電視節目

...

所有好康的都沾上了

整本就是個“凡爾賽”

凡爾賽是大陸目前的流行語

講的是一個人感覺良好地誇耀

但是手段比較文藝

比如說「晚餐又開了一瓶90年的伯根地,每天法國的風土,還真膩...」

其起源來自一篇博客


「凡爾賽文學」是什麼?

據中國媒體報道,這次讓「凡爾賽文學」引爆網絡的是微博博主「蒙淇淇」。「蒙淇淇」微博認證為作家,曾出版過一些愛情小說。她在微博上分享在北京奢華、恩愛的婚姻生活,其中的「凡爾賽」因素引發了網友的討論。

 

「蒙淇淇」的一條微博寫道:「三年前我第一次去別墅區,杭州西溪融莊,問阿姨住幾樓啊?她一臉不耐煩地說,沒有幾樓,都是幾區幾棟,一棟都是我家!後來我在北京換了別墅,人口申報,工作人員說地址要補全,凖確到幾零幾。我輕輕說,不好意思,您再看看。他看了看說,啊,別墅區,不好意思。我說沒關係,我以前也不知道。 」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4941927

 


凡爾賽沒有渡過台灣海峽

內卷、躺平也是

流行語畢竟還是很地域性的

也證明了兩岸一家實際上是幻想


回到台北

我自己做了蘿蔔糕

削了菜頭五條(是以往的五倍)

果然還原的媽媽的味道

算是過年最大的收穫

>

影片中可以看到用的是塑膠連盆和水勺

為什麼不用不鏽鋼的?

這就牽涉到老人家莫名的執著

不相信他們慣用的塑膠會抑制兒子的雄性激素

再比如說為了讓她熱菜飯

買了微波爐

她還是鍾情於電鍋和瓦斯爐加熱

微波爐閒置到快銹壞了

還好電水壺可以被接受

省得我們操心她忘記瓦斯爐在煮開水

然後澆熄爐火  瓦斯外洩

我媽當然說的是客家話

他兒子很懶沒上字幕

所以

不識客家話請勿期待

上一篇:過虎年

下一篇:透水性鋪面以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