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5 16:22:51⊙﹏⊙

2021台北藝廊市集不專業心得

其實我不關心台北藝術博覽會第幾届了

只因朋友有貴賓卡

可以帶我進場

經過售票口的時候看見成人票400

心中暗自決定要買杯咖啡反哺朋友

所謂的藝術博覽會

大家不妨想像為農特產品展

各攤拿出產品(還不是自己生產的,向農民批來的)

奮力推銷

至於藝術不藝術

比不上好不好賣

大家千萬別以為能看出什麼劃時代的東西

劃時代的當下是沒人敢出價的

怕買回垃圾

等到在畫廊流竄的

都是被接受的形式

可以賣錢的

因為是商業運作

出現汽車也很合理

況且汽車工藝完全不輸藝術品

你看看引擎的構造

完全是精美的雕塑

而且真的能帶你風馳電制

比起一些所謂的動態雕塑

實用得一塌糊塗

所以我很欣賞台北藝術博覽會大拉拉地讓汽車偷渡

我們就是賣東西

就是商業行為

不必假惺惺

只要租得起攤位

就是我們要的

在汽車之前

我看到這個攤位

金箔的木箱間放了個螢幕

我還以為是錄影藝術之類的

很認真地看完

還錄影

然後進去問工作人員(也就是展售小姐)

才知道是賣珠寶

剛剛看的只是廣告

展售小姐說這系列稱之為“bee love“

所以是蜂窩造型

完全沒有問題


租得起攤位就能進展

是藝術博覽會和美術館的基本差別

所以我又看到陳錦芳

他喜歡被尊稱博士

其實我不忍心進陳博士的展場

門口的這張是三十年前就看過的

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張

還是賣掉之後又重畫的

重画是我一直無法跨越的障礙

話說某朋友曾經到阿波羅大樓(年輕人應該不知道這棟樓)的一家藝廊上班

有招客的業績壓力

就把我找去了

然後介紹大陸的畫家

資歷是什麼美術學院的教授

獲什麼什麼大獎

國家一級畫家之類的

「此君的画非常搶手,升值空間無窮,你若喜歡哪一幅,就算貼紅紙了也沒關係,畫家可以再畫一張...」

我食古不化

以為作品就像夢

夢完了就完了

哪可能同樣的夢做兩次?

但也認識到有這種画画商品操作

算是大開眼界

陳博士的這幅結合了點描派、巴比松畫派、普普藝術

三十幾年前從海外歸來

憑著純熟的油畫技巧

和各畫派大亂鬥

藝術家雜誌有大篇幅介紹

我也只在雜誌上看過

並沒有真的去看畫展

可能當時就覺得這種画有點奇怪

所以寧可把時間留給泡妞喝酒

經過這麼多年

陳博士還是這一套

我不禁想起綜藝節目的模仿歌手

模仿歌手能被記得名字的很少

我記得林俊逸

所以很成功

但僅限於模仿費玉清成功

另一個是模仿惠妮休士頓的小胖

紅了一個煙火的瞬間

現在也無聲無息

藝術上

模仿、致敬只能換來不帶尊敬的笑聲

陳博士一手的畫技

但是畫不出自己的東西(也就是初學者很想要模仿)

一個模仿費玉清的歌手更上一層樓模仿了張學友、劉德華...

這是我不忍心看的


與陳博士相隔三十年

又出現了大亂鬥

若說有什麼不同

大概是用photoshop取代了畫筆

我很疑惑

著作權不會有問題嗎?

這是抄襲、挪用、借用...

無恥和批判的課題

大家可以看文末的影片

從04:40左右開始(前面是閒聊)有相關的討論


東西要賣得出去

名氣有時候比作品重要

因為買得起的  未必獨具鑑賞力

所以看到方文山也能上藝博也不需要驚訝


展售會唯一的行為藝術

(不知是藝術家還是工讀生)坐在一疊紙上

行動故意放慢的割下一片紙

飄到地上

若有小孩

工作人員就會把這片紙送給小孩

我就很好奇小孩拿了這片紙回家之後會怎樣

觸發他的藝術種苗?

還是很珍惜地藏了一陣子

然後完全忘記

....其實我更好奇的是行為藝術怎麼掙錢?


因為是賣藝術品

石川欽一郎

細江公英

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的設計稿

沒有系統地出現(而且全賣掉了)

大家就想像農特產品常見的雜貨攤

也就不奇怪了

  


好的藝術

好賣的藝術

在市集中大家要留意後者是大宗

好的藝術不是沒有

而且不少

你必須聽自己的心靈去感覺

不是看紅貼紙的數量

藝術的風向不是一成不變的

印象派的二三十年在台灣是主流

台北藝術市集剛好可以看看現在流行什麼

早年我們學畫

老師會阻止我們画“不藝術”的東西

:「背景也要一起畫,不然就變插畫了。」

    「你這樣太漫畫了,不夠藝術。」

“不藝術”的意思就是“不入流”

但是“流”是動態的

現在到台北藝術市集一看

當初不入流的動漫、插畫變成主流了

就算你搭上主流

也要很自覺不能沒有自己的思想

作品要能說服自己

唬爛得了別人雖然是本事

但是很快就會被洪流沖到太平洋

像這張pop風格混入動漫

我個人覺得是拿冷凍庫的菜加熱  淋上番茄醬

沒有新鮮熱炒的誠意

當然

我覺得是我覺得

畫家和画商應該很有話要說

說不定也很能觸動你

能觸動你就是你的好画

根本不必顧慮我怎麼說

畫工很好

畫境很兩光的也很多

以前畫室的老師看到畫展變成動漫展應該會腦溢血

但是這就潮流

我自己喜歡畫並不是被正統藝術啟發的

而是漫畫

劉興欽的機器人、大嬸婆我還不喜歡

因為我嫌他們畫得醜(腳永遠是ㄑ字型的)

後來是手塚治蟲把我喚醒了

手塚治蟲的人物造型大勝劉興欽

更重要的是劉興欽的漫畫是像幾片剪紙平貼在紙上的

像皮影戲

手塚治蟲有前後層次

懂得切換鏡頭

很有空間感和時間性

像電影

所以國中的時候大量模仿手塚治蟲

然後不小心進入美術班

接受錯誤的藝術訓練到大學

還好有漫畫的國中時期

現在很可以接受動漫跨界純藝術

插畫風也是畫室老師看不上眼的

這個畫家性慾的對象應該是同性

畫得真不錯

作為無趣的直男

與其画男體

我寧願把時間用在pornhub

激發雄性激素


立體的作品和動漫的關係也很明顯

我覺得藝術家如果願意學新技能

對画境的拓展有正面的幫助

比如因為疫情在家

我在家學了3D

以前無法想像的畫面

3D卻輕易地做出來了

比如下面我做的

兩個鑼交疊

兩個鼓融合   還改成玻璃

沒有雕塑技能就交給3D列印

弄成20公尺高

就可以搞出有模有樣的裝置藝術

放在中正紀念堂廣場很拉風

因為粗淺地知道3D

下面的雕塑看得就有另一種原來如此

如果你只知道傳統雕塑

就會有不同的心得

請看看作者的經歷

參與好萊塢電影絕對是關鍵

也是他能做出這麼有意思的雕塑的技能



畫室老師可能嗤之以鼻的雕蟲小技也賣得不錯

因為3D列印

雕塑的可能性延伸了

數量也可以無限

我們可以看到一件作品貼了好幾張紅紙

變成了可量產的商品


動漫為主流的現在

藝術家是不是要放棄寫生、人體?

幾天前我經過北門附近的小巷子

發現空曠停車上豎立的鐵皮小屋

是個米店

這個地方可不是住宅區

賣米給誰?

.

很久以前我在這個附近上班三年多

卻不記得有這個米店

現在想想

當年這地區全是這種小屋

現在鄰居都拆了   準備都更

小屋才這麼顯眼

你只要堅定信念

死守原則

做一個藝術上的釘子戶

有一天也會被看見的

運氣好的話還能領到上億的拆遷補償費

以上

是我個人參觀心得

不值得參考

請立即忘掉

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

用你自己的心靈去感觸

才是亙古不變的欣賞之道


上一篇:阿姨的衝擊

下一篇:藝術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