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4 02:28:23⊙﹏⊙

白米甕砲台&球子燈塔

上次遇到白米甕砲台的承包廠商

說整修大約在三四月完成

可是

一直等到十月底才重新開放

這一拖半年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我沒涉獵公共工程

也說不出個道理

整修的重點之一是日據時期的廁所

外觀是石頭堆砌

看起來還可以屹立到海枯石爛

 

裡面不再給你拉屎拉尿

僅供緬懷

尿槽很容易懂

另一邊的“下須瓶”

雖然一看就是拉屎的

“下須瓶”還是還難懂

我當場估狗   也沒這個詞

大概是我完全不熟的日文吧

或者是“為下面須要的溝槽” 

瓶   我也不懂

>

糞坑與外牆之間有掏糞孔


修復前的廁所....好像是水泥做的...並且沒有掏糞孔

照片來自維基百科


廁所旁邊的貓食堂

這我懂

來白米甕砲台主要是感受海闊天空這四個字的

砲座距離草坪的高度大約一個蔡依林高

年輕力壯的阿兵哥跳上跳下不是問題

這種設計是很合理的

打仗的時候分秒必爭

誰跟你乖乖地走階梯

我本來也想直接跳下去

但怕其他遊客效仿

非假日的其他遊客多是閒著沒事的阿公阿婆

跳到硬邦邦的水泥地

可能會發出折甘蔗的聲音

然後就要以輪椅度餘生了

和其他觀光區相比

白米甕很貼心地設了大涼亭

居高臨下把整個區域盡收眼底

我在涼亭拿出ipad速寫

順便和同路人聊天

聊最近被機車撞死的作家陳柔縉

聽到新聞之後 

我把她的“大港的女兒”再看了一遍

以茲紀念

同路人沒聽過此作家

這也不意外啦

一般人叫得出名字的女作家是吳淡如、張曼娟   再加一個李昂

李昂還算寫過好作品的

吳淡如呢?

我還真不記得她寫過什麼

但是名氣很大

「算她運氣好吧,三十幾年前沒有網路、沒有電玩,電視只有三台,報紙也只有幾家,出一本書就很容易出名;現在寫得更好的,出了三四本書,你也不知道。被太多資訊淹沒、稀釋。」

「你說得好像有點道理,以前好像出了一本書就是了不起的事,現在到處都遇到出過書的人,連家裡的狗過世也能出書。」

「其實狗死了出書並非不行,家裡的貓狗事要寫好真不太容易,只有偉大的作家才有辦法寫出“野性的呼喚”,一般的水準就只能無盡的自哀、自嘆,就像牙縫裡挖出的菜渣,撚在食指和姆指間,自己聞可以獨享氣態臭豆腐,要給我分享,我就一腳踢斷他的狗鼻。」

陳柔縉寫的“大港的女兒”

是旅日台獨金主孫雪娥的時代小說

生長在開港時期的高雄港

看著從世界而來的大船進出

植下了放眼世界的種子:「世界真大,愈闖愈大。」

眼界當然不同於深山林內的農村婦女

就像我生長在橫貫東路的起點

小時候常常看到騎車要穿越島中央的的旅行者

不知不覺中就觸發了我趴趴走的火花

基隆港也是看大船從世界各地來

也會養育出胸懷世界的實業家

歷史人物生長於田間山邊的比比皆是,像孫雪娥這樣的「大港人」,較為罕見。 萬噸黑船在港灣進進出出,巨大鳴笛聲迴盪不歇,高聳的起重機吊掛一大袋的糖、一大簍的香蕉,如此海天腳邊,如此動感,跟滿眼綠稻青樹的平野深山的靜止安寧,召喚出的靈魂想必不同。」__大港的女兒

大家可以把書買回家看

我真心覺得不會後悔

將來搬家也不會列入丟掉的名單

傳記小說常常是很不好看的

一方面沒有立體感(考證不力)

一方面又淪為歌功頌德(不得罪人)

更糟糕的是寫得像族譜、流水帳

“大港的女兒”算是好看的小說

好看也是小說的職業道德

《大港的女兒》故事主角孫愛雪的人物原型是曾任「在日台灣婦女會會長」的郭孫雪娥(左後3)。(圖取自麥田出版臉書)


砲台沒砲了

就像沒有牙齒的牙床

但是背景張牙舞爪的三根煙囪

非常有存在感

我考慮再三

還是把它填入畫面

炮台基座的時光痕跡很耐看

但是看著看著覺得有點怪

...

請注意半圓形和中心點的水泥是後來填上去的

以中心為支點

半圓形應該是砲座轉動的溝槽或軌道

怎麼把它填平了?!

填平大概只有一個理由

怕嬌滴滴、目呆呆的遊客被溝槽絆倒了

摔斷門牙和隆鼻矽膠

申請國賠

但是基隆市府填掉了歷史痕跡我才覺得該國賠呢


砲台西側就是通往球子山燈塔的步道

綠蔭很充足

即使盛夏你也不會被曬乾

才一公里加個零頭

對於走跳郊山的我根本只是一小塊蛋糕

我預想得步道是像白米甕到基隆燈塔那種鋪了碎石子並且有枕木框住

所以穿鞋底磨得像高速胎的夾腳拖來應戰

沒想到是原始風味的泥路

加上剛下過雨

上坡的時候還好

稍微下坡的時候有地心引力作法

就滑溜得讓我蹲低了身子

走了330公尺到大榕樹

這時候已經有點懷疑是不是走錯路了

畢竟“一日雙塔步道”是基隆市政府大力宣傳的

怎麼會兩邊的步道品質不一致?

本來想回頭   確定在哪個路口走錯了

但是看到沿路布條沒間斷

表示還是走在安全的步道上

只是不知通到哪去而已

於是就繼續走下去

公家做的指標也一直出現

證明這至少是個可以走的步道

下坡的泥路很考驗我的平衡感

我半溜半走  儘量踩著樹根  抓著樹幹

走到稜線遠望三根煙囪

旁邊凹下的地方就是我們出發的白米甕

這個距離再走回去也太遲了

我們決定硬著頭皮往前走

因為馬路上的車聲以及港口作業的聲音在很近的左邊

應該可以找到開口下切到公路上吧

這段路沿著稜線上上下下

有大段路是水泥階梯

出現水泥階梯讓我更覺得離人煙更近了

水泥階梯的右邊有鐵絲網和禁止進入的告示

因為裡面是中油的儲油槽

上上下下的階梯....

階梯很陡  很逼汗

同路人已經脫掉外套了

終於接到另一條步道

看到我們從樹林鑽出來

步道上的一對夫妻很驚訝

「你們從哪裡走過來?」

「白米甕」

「是是是,剛才在白米甕有看過你們,所以這條路通往白米甕?要走很久嗎?」

「是通往白米甕沒錯,大概走了半小時或四十分鐘吧。」

「我們開車到下面的軍營,然後走上來,不知道有這條路。」

「這是一日雙塔的步道。」現在我很確定

因為指標上寫著球子山燈塔   

僅僅11公尺

陌生的、第一次走的山路之所以有趣

就是有這種柳暗花明的驚喜

沿路的猜疑和擔心也是不可言傳的樂趣

下次再來

知道這個步道的確是連接燈塔和白米甕

就如透劇的影集

只是打發時間而已了

這就是燈塔本人

是很少見的四邊形燈塔

這裡沒有居民可以問燈塔

只好查維基百科:

球子山燈塔是一座位於台灣基隆市球子山的燈塔,興建於於1956年,並於1991年後暫停使用。該燈塔塔身主體原為白色,後以國防色為主。該燈塔是第一座由中華民國自行設計施工的燈塔。2018年4月交通部航港局完成球子山燈塔修復,外觀漆回原本白色。」

觀燈塔更好的角度是從上方的球子山往下看

球子山雖然海拔才133公尺

但是沒有討厭的大樹遮眼

就像站在蘇貞昌的頭頂

可以360度環視基隆港以及太平洋

登頂的爽度大勝十倍海拔的許多山頭

比如馬崙山之類的

我們登頂的時候天色正要暗下

沒有刺眼陽光

氣溫宜人

和風徐徐

是速寫的完美天氣

待到燈亮也不怕

因為回程的路況非常好

很適合“大港的女兒”的一首歌

邊唱邊下山

夕焼け小焼けで、日が暮れて、山のお寺の鐘が鳴る、おててつないで 、皆帰ろ、烏と一緒に帰りましょう」

晚霞中

夕陽西下

山寺鐘聲響起。

大家手牽手

一起回家吧!

和烏鴉一起回家吧!

可惜少了沙啞帶傻氣的烏鴉叫

有的只是基隆港忙碌的作業聲

這也是這半天一直充斥我耳膜的聲音

若說一日雙塔步道有什麼缺點

就是這個聲音了

經過廢棄營區

走到封鎖的大門

步道雖然開通了

但是營區這道門可能勸退了不少人

其實旁邊有條小徑可以繞行

下山搭公車的途中

看到好像專為雞打造了休息架

有一種洞察先雞的智慧

至此

完成了基隆一日雙塔

前半段請回放  https://mypaper.pchome.com.tw/wen7654321/post/138055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