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6 13:40:07可愛啾啾

淺談骨質疏鬆症

引自http://tw.myblog.yahoo.com/wen2050

 

營養師能夠提供的只是減重的知識及技術,真正執行面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淺談骨質疏鬆症

 

◎蔡婉妮

前 言

 

 隨著高齡人口的增加,骨質疏鬆症目前已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流行疾病。臨床上,骨質疏鬆症通常是無聲無息地進行,病人大多因為突發性的骨折,引起行動不便或劇烈疼痛而求醫。骨質疏鬆症引起之骨折常發生於腕部、脊椎體及髖部,其中尤以脊椎體及髖部骨折最為嚴重。在臺灣,大約三分之一的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之骨折;男性也約有五分之一的風險。而依健保紀錄,發生髖部骨折的老人,一年內之死亡率女性約為15%,男性則高達22%。死因則以長期臥床引發之感染為主。

 

認識骨質疏鬆症

 

 美國國家衛生院定義骨質疏鬆症為「一種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大約從30至35歲,人的骨質量便開始減少。尤其女性在更年期之後,雌性激素分泌減少,骨質流失就更快。很多人誤以為只有女性才會有骨質疏鬆症,事實上,不論男女都會發生骨質疏鬆症,但婦女罹患的機會比較高。根據統計,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可能性高出男性6至8倍。骨質疏鬆症患者在早期多不自覺,直到發生骨折而可能產生腰痠背痛、行動不便及關節變形。較嚴重的情況是脊椎骨會被壓扁而產生駝背、變矮、下背疼痛等情形;如果脊椎極度彎曲、還會引起呼吸困難。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包括老年人,尤其是停經後婦女及鈣攝取不足、常食高蛋白、高鹽、菸、酒、少運動、不曬太陽等人。另外某些疾病(如庫欣式症、甲狀腺亢進、副甲狀腺亢進等)或長期服用某些藥劑(如類固醇),也容易導致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的診斷,可以依據骨質密度T值判定,或以X光檢視是否有壓迫性骨折。

 

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治療

 

 一旦診斷為骨質疏鬆症,應先找出致病因素是原發性(老化、停經等引起)或次發性(疾病、藥物引起),並且對症下藥,才能防止骨質疏鬆繼續擴大。治療骨質疏鬆症,最普遍的方法是服用鈣片。以停經婦女而言,不論是由飲食中,或是額外補充,每天應攝取約1,500毫克的鈣,若能再加上維他命D,就能更進一步促進鈣質的吸收;此外,要多接觸陽光,因為陽光可以促進體內維他命D的生合成。

 

 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抑制骨骼溶蝕的藥物,改變破骨細胞在骨骼表面進行的活動,藉以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這一類藥物包括荷爾蒙療法、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雙磷酸鹽藥物、抑鈣素;另一類是刺激造骨細胞的藥物,加速骨質的生成,如副甲狀腺素。分述如下:

  一、雙磷酸鹽藥物:

  雙磷酸鹽藥物是目前治療骨質疏鬆、防止骨折的主流用藥。衛生署核准的口服雙磷酸鹽藥物,包括Alendronate(商品名Fosamax,福善美)、Risedronate(商品名Actonel,安妥良),每天或每週吃一次;注射雙磷酸鹽藥物則有Ibandronate(商品名BONVIVA,骨維壯),三個月施打一次,及上市不久的Zoledronic Acid(商品名Aclasta,骨力強),一年注射一針。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胃腸不適(例如便秘、吞嚥困難、胸痛)、腹部或肌肉骨骼痛 (例如關節痛、背痛)、噁心、心口悶熱或食道發炎。為了降低副作用及確保藥物被充分吸收,通常醫生會建議病人空腹喝一大杯開水吞服藥丸,並在服藥之後,必須保持挺直的姿勢至少30分鐘。

  二、荷爾蒙療法:

  更年期的女性及卵巢切除的婦女,適當地補充雌激素,能有效防治骨質疏鬆症。然而,罹患乳癌或心血管疾病之高危險群患者,則不宜採用。

  三、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

  這是一種新一代的類雌激素藥物,主要作用在骨骼組織的雌激素接受器上,能仿效雌激素的效益,減少骨質流失,降低骨折發生率,且不會提高乳癌及子宮癌的罹患率。常見的副作用是熱潮紅及腿部痙攣,並有增加靜脈血栓性栓塞的風險。當病患的小腿感到疼痛、腫脹,甚至咳血、視力變化、突然胸痛、氣喘,就要請醫師診治。

  四、抑鈣素:

  抑鈣素能抑制骨質的分解,降低脊椎骨折的風險,並具止痛效果。目前有兩種型態的藥劑,一種是注射型,另一種為噴鼻劑。噴鼻劑比較常被使用,副作用包括鼻炎、背疼、流鼻血和頭痛。

  五、副甲狀腺荷爾蒙:

  這是唯一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特別增加骨質形成(而不是減少骨質損失) 的藥物。從副甲狀腺荷爾蒙提煉出來的藥物Teriparatide(Forteo)能刺激造骨細胞,加速骨骼的生成速度。使用這種藥物的人每天需自行注射一劑。一般的副作用包括噁心、腿痙攣、頭暈、疼痛、頭痛、無力、腹瀉和沮喪。如有任何嚴重的症狀,要請醫師診治。嚴重的副作用則有胸痛、昏倒、困難呼吸、發燒、喉嚨痛、寒顫和感染、腸胃不適、嘔吐、便秘、肌肉無力等。在老鼠的實驗中,高劑量使用Teriparatide(人體使用劑量的大約3至60倍)可提高骨肉瘤(一種惡性骨腫瘤)的發生率,因此不能用於患有骨肉瘤的高危險群,或曾經接受骨骼放射線治療的病患。目前國內健保則規定使用期限不能超過18個月。

  六、新藥:

  最近核准上市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新藥,包括一年打一針的長效型雙磷酸鹽藥物「骨力強」(Zoledronic Acid),及具有雙重作用,既可抑制破骨細胞吸收骨頭,造成骨質流失,又能幫助促進骨骼生成的「鍶」(Strontium Ranelate補骨挺疏)等,提供更多元的治療選擇。

  雖然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供選擇,但骨質疏鬆症的藥物需要長期規則服用,才能達到治療骨質疏鬆及預防骨折的效果。

 

骨質疏鬆症的預防

 

  骨質疏鬆症的防治,應及早開始。飲食上,終生應注意攝取充分之鈣質和維生素D。體重不宜過輕,載重式運動如步行等,可增加骨骼量,而菸、酒則會減少骨骼量。對停經後的女性,應分析各種風險因子是否存在;若有明顯之風險因子存在,則應評估其骨質密度。預防骨折,除針對骨骼本身之保健外,絕對需要同時也注意其他的骨折風險因子,包括:保持患者肌肉之力量與協調性、保持病患之平衡感、注意使用易造成危險狀況之藥物(如易造成低血壓、低血糖、暈眩等)、減少環境障礙及校正視力等。另在強調預防跌倒方面,如有需要,病患應使用拐杖、行走輔助器及髖部保護墊等裝置。

 

結語與展望

 

  隨著高齡人口的逐漸增加,骨質疏鬆症盛行率及社會醫療資源之耗損,恐將繼續攀升,大家不可輕忽這種疾病的重要性,應立即共同加以防治。最後提醒讀者,本文係衛教資料並非治療指引,文中任何資料都不能取代醫師的指導和建議。若您對本身健康或疾病治療上有任何疑問時,應到醫療院所請教醫師。

 

(作者現為臺中榮總新陳代謝科醫師)

※資料來源:清流月刊101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