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3 16:56:09vicky
關於詩聖...
以下是從網路上查詢得來的資料,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
詩聖、詩史是杜甫~~~~~~~~~~~~~~~~~~~~~ 1.杜甫(712 - 770) 字子美,號少陵,有詩聖之稱。唐代詩人。祖籍湖北襄陽,出生於河南鞏縣。二十歲起漫游吳越,齊魯等地,過著「裘馬頗清狂」的生活。他受家庭薰陶和儒家思想影響,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在市風俗淳」,走「達則兼善天下」的道路,但他35歲到長安應試落選,因守長安十年,經過多次奔走獻賦,才得到右衛率府參軍的小官。安史之亂起,杜甫將家小安置在姜村。隻身投奔唐肅宗所在地,不幸被叛軍浮獲,冒險逃脫之後,終於「麻鞋見天子」,受認為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故亦稱為杜工部。不久因言事觸怒唐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後來他棄官舉家西去,經秦州,同谷到達成都,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安居下來。由於成都戰亂,他又遷離成都。晚年漂泊在四川,湖南,湖北一帶。大曆五年(770)病死在一條播船上。 杜甫博極群書,善為詩歌。在政治上始終不得志,中年後過著坎坷流離的生活,他的詩博大雄渾,千態萬狀,不僅慨嘆自己遭時不遇,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動亂形態。故有「詩史」之名。杜甫的詩歌現存1400多首,不僅在內容方面博大精深,而且在藝術形式方面也「千匯萬狀,兼古人而有之」。他能駕駛當時所有的各種詩體,並創造性發揮了這些詩體的功能,位各種詩體樹立了典範。對於晚堂以後眾多詩人和詩歌流派喔產生可不同程度的影響。後代推崇杜甫為「詩聖」。著有「杜工部集」。或稱為杜陵布衣、老杜。 2.杜甫(公元七一二—七七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曾祖父時移居河南府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他的一生,可分兩個階段,以他四十五歲為界,也就是以安史之亂為轉折點。安史之亂以前,是他讀書、漫遊、求仕時期。他自稱「讀破萬卷」(《奉贈韋左丞丈》)。先是漫遊吳越等地,到洛陽應試不第後,又「放蕩齊趙間」(《壯遊》)。不久,和李白、高適同遊梁、宋,與李白再遊齊、魯。之後,李白南遊,杜甫則到長安求仕。參加特詔考試,又獻賦天子,上詩大臣。由於唐玄宗目趨昏庸和權臣把持阻撓,使杜甫得不到重用,困居長安達十年之久。直到四十四歲,才得到一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同年十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他親歷離亂,飽經憂患,一度被安史亂軍擄到長安。但不甘屈服,奔赴當時的中央政府所在地鳳翔(今屬陝西),被任命為左拾遺。後又因上疏營救房琯,觸怒肅宗,險遭不測,被放還鄜州省家,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一年後關內大饑,杜甫於公元七五九年挈家入蜀,以後就在成都、梓州、閬州、夔州等地生活了將近十年。在此期間,四川節度使嚴武曾任他為節度參謀,並薦舉他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後人稱他為「杜工部」。公元七六八年,杜甫五十七歲,又帶著眷屬沿江而下,在今湖北湖南等地漂泊,最後病死在耒陽(今湖南耒陽市)江面上的一條小船裡,時年五十九。 杜甫出身「奉儒守官」的封建世家,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致君堯舜上」是他自始至終的政治思想。但是,在他生活和創作的年代裡,唐王朝已由極盛轉向衰落,「安史之亂」把原來隱藏的各種社會矛盾充分展示在人們面前,杜甫的政治理想和社會現實因而發生了尖銳矛盾。比較低下的社會地位和動蕩不定的生活,使他對社會的矛盾有較深入的了解,對人民的痛苦有比較真實的同情,加深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因此,他的詩歌從多方面反映了那個動亂的時代,成為時代的一面鏡子。當時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以及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敗、社會上貧富的懸殊、人民生活的痛苦、民族矛盾的激化,都在杜甫的詩歌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因而他的詩歌被後人稱作「詩史」,而杜甫也成了我國文學史上一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在藝術上,他善於廣泛地吸取前人詩歌創作的長處,注意反復錘煉,在藝術技巧和語言運用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杜詩較詳盡的注本有清代仇兆鰲的《杜少陵集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