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9 11:27:41東城居士

先秦諸子九流的出現

先秦諸子九流的出現

 

今天在思考明晚如何講「中國哲學導論」課時,想到先秦諸子九家的出現,似乎可以用「禮崩樂壞後的國際局勢」來解釋。由於禮崩樂壞,各諸侯國內部,大夫爭奪領導權;取得領導權後,對外又講求富國強兵,在國際取得一席之地,因此發展出三家:兵家、法家、縱橫家。兵家不在九流之中,但亦是諸子之一;法家可以導致國家本身的迅速強大;縱橫家則是國家本身不一定強大,但透過國際局勢的合縱連橫,可以占住有利的位置。此三家,屬「侵略型思想」。

因應侵略型思想,出現了「防堵型思想」三家:儒家、墨家、名家。儒家以「恢復禮樂制度」防堵,信任傳統文化的殘餘勢力,不是另外建立新的體系來終止侵略型思想。而墨家,要用新的方法來防堵,他們直指人心,提出「兼愛」、「非攻」等道德訴求,而且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具有具體的防堵技術(《墨子.城守篇》)。至於名家,亦是始於防亂(即防堵侵略型思想)。名家重名的防亂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政治、一是思想。政治面的名實求合一,政治的內功──思想──也要求名實合一,以避免「亂」的發生。可以說,儒家以傳統力量防堵,墨家以道德情操與實際戰技防堵,名家以名的統一防堵。

「防堵型思想」出現後,又出現了「防堵型的糾正」,即道家思想。我這裡接受胡適的看法,認為道家思想的理路在儒家之後,必須是儒家的否定與取消,才會導出道家。此外,《莊子》有很大的部分,是對名家的糾正,也證明了道家確實是一種後起的、糾正型的思想。

至此,扣除兵家,已出現六家。我偶然間發現,這跟司馬談講的六家,幾乎重覆(只有陰陽除外)。

「侵略型思想」的政治力量越來越大,歷史告訴我們,侵略型思想的成果──秦國──最後統一天下。在它統一之前,出現了「侵略型思想的補充」,即「雜家」。這一家的出現是呂不韋,他是為了秦國的終極統一,預先作好思想基礎。歷史上來說,此時早已百家爭鳴,因此他可以用雜家的方式,羅列蒐羅各種可能有利的思想。《呂氏春秋》本身雖不像諸子有,但骨子裡是為侵略服務的。

剩下兩家,可以說悠悠地與核心隔絕,但一個後來跳出來跟儒家結合,一個從此變成老百姓偶然出現的情緒。這說的就是陰陽家跟農家。陰陽家,追求宇宙天地的秩序,依理路也可以派入防堵型思想。因為防堵型思想的根本特徵就是「防亂」,防亂換個說法就是「找尋某種穩定的核心價值,以對抗亂」(戰亂、及思想的亂)。它到漢代以後,與儒家結合,成了天人感應說。至於農家,是一種老百姓偶然出現的情緒。農家看到大家忙著為侵略、為防堵而焦頭爛額時,在一個說奇怪又不奇怪的地方找到安身立命之道──土地與農業。他們家的意思是說,不管外面的世界在鬧什麼,人總是要耕作才能吃飯。農家思想的出現,意味著士人階層的崛起,因為它敵視士人不耕種就可以吃東西,可以說是對諸子的反動。

 

「禮崩樂壞的國際局勢」是一種「侵略」與「防堵」力量拉距的局勢。在這兩種思想下,派生諸先秦諸子百家。我用這一條線來貫串它們的出現,雖說不得已作了很多簡化,但似乎還滿有道理的。我想說,雖然有這條線貫串它們的出現,但諸子會順著自己的理路,發展得越來越成熟,終至與我所鉤出的這條線看似無關。比方說,儒家講禮,但追問禮之根本,推出義、再推出仁,今人便以「仁」為儒家核心。這樣要講儒家以「借用傳統勢力防亂」就有點遠了。再如,名家本來是一種防亂型思想,但由於五四時期,它被重新銓釋,並定位在「中國早期的理則學」,用它來彌補理則學的空白,好讓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有更多共通處(換句話說,讓中國諸子百家思想,夠得上「哲學」兩個字),因此吾人對名家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印象,覺得它是樸素的理則學、展現出中國人愛智的一面,對它防亂的初衷,反而覺得又老套又奇怪。然後,對《莊子》對名家的補充糾正,也容易產生不能理解的感覺。

 

以上,是很粗略梗概的想法。如果要用很多材料去證明它,廓清它,修正它,可能夠當博論了吧。不曉得這樣的想法成不成立?或者它其實是個老套只是我不知道?

上一篇:吳東晟小朋友7

下一篇:吳東晟小朋友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