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10 23:51:09東城居士

新聞台答門外漢先生問詩

新聞台答門外漢先生問詩

東城居士按:因要找過去一篇留言之故,回頭挖出了過去答人問詩的文字。忽動一念,把這些答覆移到正文中,或許派得上用場。在我留言版留言的人士自稱是門外漢,沒有別的名字可描述他,只好占一下他的便宜了。



門外漢曰:
一直有個疑問,遇到大師級的人物,請教一下:
過去詩強調韻和平仄,是因為當時的語言發音方式,讓有韻的字辭排列依平仄詠唱,可如詞、曲般協調。現在語言的發音方式以不同以往,仍強調古音的韻腳和平仄有意義嗎?用現有的發音方式算不算合體的詩詞?有時候,讀起來「有感覺」卻不照格律的詩,比一些四平八穩的還讓人喜歡,但懷疑在正統上,那還叫不叫詩?門外漢,請不吝指教~ Thanks...



東城居士答:
近體詩,基本上可以說是唐人的專利。音樂上,美感上,大約在唐代時都是高度而自然的諧調,到了宋代時有新的美感,但在語音上可能已有不同。

宋人將音樂與文學結合得最自然的是詞,元人是曲,但他們都寫詩,而且可能以為詩才是正統的文學,詞只是詩餘而已。

宋元明清的人寫詩,都按照唐代的格律來寫;近體詩的格律,到了清代被歸納出來,此後更被奉為圭臬,不太移易。

如果我們要寫近體詩,基本上還是必需尊重近體詩固有的格律。如果不合其格律,那麼可以是古體詩,或者可以另作現代詩。說真的我個人覺得現代詩才能表現現代人的情感,用古典詩來表現經常有掣肘之處。只是古典詩用賦法來寫較無所謂,現代詩用賦法來寫往往就變成分行散文了。

我們當然可以喜歡不合格律的詩,但在命名上它就不能叫近體詩了(可能是古律、古絕,但不會是律詩、律絕)。如果取消了近體詩的格律?那它憑什麼叫近體呢?我們頂說說現代人不喜歡寫近體詩了,卻不能為了現代人創作的方便,將近體詩的規則都廢棄掉,如此如何解讀古人的近體詩?

現代人如果覺得近體詩規矩太多,不能發揮性情,那應該去寫自由詩才對。因為自由詩連每首幾句、每句幾字,都沒有硬性的規定啊!

以上一些淺見。




門外漢再問:
(一)
回答得真棒,我總算了解所謂近體詩不容更改的理由了,因為它算是一種規則、協定或一種制式的架構。可以用它來創作近體詩;也可以用它來對文體做分析,判斷是否為近體詩(這樣想沒錯吧!?)。

不好意思再請教:那一篇文字要被稱做古體詩(古律、古絕……)、現代詩、自由詩……等,又是需要在如何的基礎上?要如何定義或分辨呢?

感謝您的解惑。可能在領域內有所鑽研的人會認為這些問題是常識,但對我這種單純有興趣的門外漢,卻實在是難以深入的專業,幸好有您願意分享知識,真謝謝您...Tks!

(二)
再打擾……

其實如同您所說的,「現代詩用賦法來寫往往就變成分行散文了」,這也是我常搞不清楚的地方...>.<

還有,有些現代詩抽象得太誇張,沒有相對背景的人根本搞不清楚確實想表達什麼(如果有背景大意解說,可以慢慢玩味,實在是一種樂趣)。

有人說,「解讀」基本上就可以因人而異,這也沒錯,不過我個人還是覺得,能透過文字來了解作者要表達的想法,甚至裡頭的一語雙關、或幾個字卻代表千言萬語,那才是品文的有趣之處;不然每個人都說了算,那文字掛上作者名子、或強調時代背景也沒什麼意義了~

如果我的想法有問題,望不吝指教~ Tks...


(三)
呵呵……

那,從唐到清、到現在,近體詩的格律、音調、平仄就真的都沒變?那如何分辨著作朝代?如何判定作者真偽?

不好意思,這些問題有書可以參考嗎?要是有比較全面性說明的參考書藉,就可以不用勞煩您浪費寶貴的時間看我問這些笨問題了^O^

無論如何,感恩~



東城居士答:
好多問題呀,我試著答看看:

(一)古體 近體 拗體 現代詩的問題:

這些問題可能環繞著什麼是近體詩發展出來。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詩體,一直流傳到現在,而近體詩到了清代更有詩人給它定了嚴密的詩法。

所謂近體詩,又稱律詩(這裡的律詩是近體詩的通稱),分成絕句、律詩、排律三種(這裡的律詩單指八句的那種)。有五言、有七言。此外有一種詩叫六言詩,多是六言絕句,但似乎不是近體,平仄規定似乎沒有定則(我還沒觀察出其規則)。

近體詩必須是絕句、律詩、或者排律,在格律上必須符合一定的平仄要求,這個要求,嗯,可以說是自古至今都沒有變的。

但也有變化的時候,其一為古律古絕,其一為拗體。拗體是平仄格律局部違反近體詩要求,通常只在一兩句甚至一兩字之間,大體上則合平仄要求,拗體有其拗救之法,市面上教人作詩的書應該都會提,但老實說我看不太懂(汗顏汗顏)。

古律古絕基本上就是古詩了,已不是近體詩,其平仄要求也不嚴密,頂多就是記得要押韻,這樣而已。

甚至押韻有時押到旁邊的韻,詩人還是可以給他們一些名目,什麼偷春體、轆轤體之類的,用來解釋不符合正常格律的詩。

好,既然那些不符正常格律的詩,都各自有名目,那麼近體詩的格律要千古不變,也是很容易的嘛!(因為變了的就不算近體詩啦)不過基本上文人作詩都會尊重古人,使用廣韻或者平水韻,不會用當時的語音(用當代語音的可能會是俗曲兒之類的)。明代朱元璋曾試圖頒布「洪武正韻」,取代廣韻,用來當作詩的依據,但很少文人理會他,洪武正韻也就式微了。

至於現代詩,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基本上我們稱之為新詩的東西,又有許多名目,我喜歡以「現代詩」通稱之(但有人以為現代詩是指具備現代主義精神的詩歌,因此寫實主義的、浪漫主義的……就都不能算現代詩了)。

自由詩只是現代詩中的一種,指沒有型式規定的詩,(這種占了現代詩的絕大多數)。此外現代詩中也有格律詩,這種格律詩是每作一首,給自己一種規定。比方余光中的〈鄉愁四韻〉,每段的格式一樣,就是一種現代詩的格律詩。

(二)詩的創作有 賦比興 三法

賦是直接說;比是比方說,往往是先有意思,再拿譬喻來說我的意思;興是讓人想起,往往是詩人並沒有什麼意思要表達,但碰到一個很有詩意的東西,觸發其靈感,因此付予這形象一些解釋(但這解釋不是他本來就有的想法,並不是他要寫熱情才去拿太陽作比方)。

比和興都是形象的,賦才是抽象的。現代詩其實是很形象的,它並不抽象。我想你說的抽象應該是說「難懂」吧?

讀詩要對形象與意思之間的關係有較敏銳的感受力與解讀能力,至於解讀出來的東西,則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或許有人的困惑不在解讀出來與作者的想法不一樣,而是在根本就解讀不出個所以然來。其實這也無妨,讀者還是可以有其直覺感受,把讀詩當成看畫或聽音樂一樣,當下感覺是什麼,就是什麼了。

如果現代詩只用賦法,容易變成分行散文,因為現代詩並沒有形式上的要求,那麼要怎麼去求它的詩質呢?我們往往轉求其視覺性與音樂性。賦法的詩,沒有視覺性(詩中看不到畫面),或許會有音樂性吧(唸起來鏗鏘有力),如果連音樂性都沒有,就會成為分行散文。一般作詩的人還是會避免只用賦法。

(三)如何分辨著作朝代
沒有別的方法,就是看作者是哪個時代的人,文章中不一定能看出作者時代。

不同時代雖有不同風格,但宋人還是可能寫出盛唐風格,唐人還是有可能寫出宋詩風格,這個東西說不得準的。

(四)
你說:「有人說,『解讀』基本上就可以因人而異。這也沒錯,不過我個人還是覺得,能透過文字來了解作者要表達的想法,甚至裡頭的一語雙關、或幾個字卻代表千言萬語,那才是品文的有趣之處;不然每個人都說了算,那文字掛上作者名子、或強調時代背景也沒什麼意義了~」

解讀因人而異,這比較偏向「作者已死」的解詩角度,重點在強調的讀者的反應。至於你所說的,是傳統的「知人論世」的解詩角度,這是兩種不一樣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