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30 04:20:36東城居士

讀黃溥《詩學權輿》筆記1

鄭谷〈蜀中海棠詩〉一首前一云:「穠麗最宜新著雨,妖嬈全在欲開時。」然歐公以鄭詩為格卑。近世陳去非用鄭意,〈賦海棠〉云:「海棠點點要詩催,日暮紫綿無數開。欲識此花奇絕處,明朝有雨試重來。」雖本鄭意,便覺格力相去不侔矣。山谷亦有「紫綿揉色海棠開」之句。(《明詩話全編》2-1079)




  晟案:此則有趣。看此則可知格力如何,當與「用意」無絕對關係。又可看到「精煉」不代表「含蓄」。因為一樣的意思,鄭詩用較少的字句,可說是比較精煉,但感覺上卻形容盡了,沒有言外之意。而陳詩的意思明明和鄭一樣,可是換了另一種說法,不但沒有變囉嗦,反而更紆徐,且透過這種帶著問答的形式,讓人感覺還有別的意思在,覺得沒有形容盡。

  鄭詩與陳詩相比,一來較纖巧,二來較直露。少了曲折。意思雖不錯,但直接說了,反而不如陳詩那種邀請讀者自己去感受的口吻。一個是由鄭谷直接下個形容詞:穠麗;另一個是由陳去非開放一個問題:這花如何奇絕?(想當然答案大約就是鄭谷所說的穠麗)應當請諸君在雨過後自己去看看。其實可說是策略的問題。陳的說法,讓文學的形式更獨立於詩人,也就是更不是「詩人我要說什麼」這樣的形式。它開放了更多讀者的空間,於是更佳。《詩學權輿》只說「格力相去不侔」。確實有此感覺。但他只說了感覺,卻沒有仔細去推敲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

  其實我這裡的推敲也頗冒險。「更開放讀者參與的形式」就意味著是「更好的形式」嗎?這是根本的問題嗎?或者只是我個人的信仰而已?只是因為在這個地方我的假設並沒有被動搖,所以讓我感覺我的假設沒有錯誤。且好與不好何其主觀,或許更多的人對這兩首詩的優劣是沒有感覺的,或者以為鄭優於陳,或者認為陳用了他人詩意,先天上就輸了一著,不會也不可以優於鄭……

  淚!我在寫洪棄生,為什麼在讀《明詩話全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