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0 11:48:12水問

《職業/建築家:20位日本建築家側訪》


《職業/建築家:20位日本建築家側訪》

  • 作者:羅蘭‧哈根伯格
  • 譯者: 王增榮
  • 出版社:田園城市
  • 出版日期:2009/01/22
  •   活動結束了。當睡意不濃,伸手將床邊昏黃小燈掀亮,在室友靜靜的呼吸聲中,我也有自己閱讀的小空間。這似乎是一種習慣,我硬要在床邊設盞小燈,不是因為怕黑,而是因為要在睡前進行一些冥想。

      開學時看的是飛雪的《征服》,前陣子是欣倫學姊的散文集《重來》,這個星期則為《職業/建築家:20位日本建築家側訪》。對建築,總是有種偏愛,比寫作更說不清理由的,我既非建築系,也非設計學科,只是修習藝術史學程罷了。那麼建築對我有什麼意義呢?西洋美術裡的建築和雕刻部分我特別喜愛,而文藝復興藝術當中的建築又令人著迷,日本的廟宇與繪卷的空間感亦然。(或許之於我,從建築延伸出來的,是空間。)

      我真不曉得,這種偏執。好笑的是,了解的並不深切。

      床邊讀物該怎麼讀?之於我,隨手翻開一頁就看下去。看完一個段落,再翻到某頁。一次又一次,直到書被我「隨手翻完」為止。我可能不是個優良的讀者,在「應該」的地方閱讀,床上和廁所反而是我最習慣的地方。

      這本書有著深刻的省思性。從各個建築師的言談間,建築應該和自然有連結,和身體有連結,並且因著「使用」而讓建築變得完整。這是很令人感動的。我聯想到自己居住的宿舍,大門、電梯、自習空間、休閒空間、寢室、浴廁、陽台……嗯,若這裡沒有人居住那麼它被蓋出來也沒有意義了。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想要有創意,就不能只依靠事實和邏輯。你需要一點智慧。許多人自以為能從事創作,因為他們懂得很多事情,但其實那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在你把自己的作品拿去感動別人之前,你得先知道自己的感受。p.27

      ※內藤廣

      內藤廣:建築完工之後,我會隨建築自己去發展。我真的不在意人們使用它的方式跟我原先設定的想像是否不同,或者把它改成讓他們感覺更愉快、更舒適的樣子。即使到那種地步,我還是會喜歡它。這就像是親子關係。當小孩子長大或到某種年紀了,家長通常會試著不再去管控他們,但這不是說家長不再愛小孩子了。建築師與作品之間的關係跟這情形非常類似。觀察這種成長變化的過程,同樣是我的工作裡的一部分。p.183

      --

      作者:你的辦公室窗戶並沒有像歐洲常見的那樣,使用雙層玻璃以節約能源,你不覺得困擾嗎?

      內藤廣:我不同意你在這方面的看法。你提的是一個非常西方式的現代建築觀念--蓋個方盒子、控制其室內空間。在這控制導向的建築裡,人們使用空調、暖爐或雙層玻璃窗。或許這算得上是節能,但並不是生態的。真正的生態建築應該對外部空間開放,也只有在這樣的脈絡下,我才能看到為二十一世紀發展的新形式。說真的,許多西方人認為我們的住宅標準太低,西方人會說,住在那麼狹小的地方太可憐了,但日本人並不是那樣關心規模大小,對他們來說,建築如何與外部空間互動,永遠更重要。p.184

      ※伊東豐雄

      作者:你說人類的身體(human bodies)有兩種,我不懂。

      伊東豐雄:一種是原始的身體,是自然的一部分,長久以來它幾乎沒有改變。這種身體的主要物質是水。人總是聚居在水邊。我們喝水、排泄,我們的身體像河流一樣運作著。但進入到現代,人認為自己的身體可以自外於自然,甚至根本不再需要自然了。而現在,因為電腦網路發達,人再度改變,變成了環繞著世界那連綿不斷的一部分。

      電子身體的念頭是當我聽到一位設計師描述他的工作時產生的。他說:「我在自己的電腦前坐上一整天,有時候看著電腦螢幕都混亂了,開始搞不清楚螢幕上出現的東西,究竟是來自我的腦袋還是來自外面。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我就覺得自己的腳像浸在水裡一樣!」我聽到後想,電子之流真的像是水,不同形態的水,有流無形,在人類與世界之間居中斡旋。p.120

      --

      作者:你的生涯有另一位重要的建築師,菊竹清訓,你從他那裡學到了什麼?

      伊東豐雄:他的影響主要是關於想像的力量。我學到如何放掉想法,就算你已經在這個想法上努力了很久;也學到可以徹底改換原有的計畫,即使明天是交圖的最後期限。畢竟,我們的觀念可能有能量消失的時候,也可能在適當的時機變得很強大。透過這種不墨守常規的做法,建築才會進步,這是我從菊竹學到的事。

      

      高度自覺,是我在這本書裡看到的。我喜歡這樣的人,這樣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在睡前閱讀,會讓我產生一些力量。是不是建築師都具有強韌的生活本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