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21 03:00:51和平是最偉大的戰略!

﹝推薦好書﹞市場的真相:富國恆富,窮人如何翻身

市場的真相:富國恆富,窮人如何翻身
The Truth about Markets: why some nations are rich, but most remain poor

作者: John Kay/著

譯者: 陳琇玲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5 年 11 月 03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John Kay

  「經濟學人」雜誌把他跟美國的克魯曼(P. Krugman)並列為當今全球最傑出的兩大財經專欄作家。曾為牛津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倫敦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目前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客座教授。


推薦者:

「閱讀這本發人深思的書,就能更了解市場經濟究竟出了什麼差錯,更清楚應該採取什麼行動做補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里茲(Joseph Stiglitz)強力推薦

台灣大學 經濟學系 熊秉元教授
中華經濟研究院 吳惠林教授
台灣經濟研究院 洪財隆教授 聯合推薦

貪婪有錯嗎?為何有的國家富強,有的貧窮?
富國經濟制度該如何移植?
美國經營模式出了什麼問題?中國為何成功?
為何「一體適用」的全球化帶來重傷害?
英國首席經濟學家 John Kay帶你看見市場背後的那隻手。

  一九九○年代末期,企業受到詐欺案的震撼之際,資本主義也受重創。股市泡沫化,資本主義和美國經營模型也面臨一股抗議風暴,有什麼方案能替代市場基本教義的頌歌?

  在本書中,英國首席經濟學家John Kay揭露從華爾街到瑞士、從俄羅斯到孟買的市場真相,審視為何有些國家富強,有些國家卻貧窮;為何「一體適用」的全球化重傷開發中國家;為何市場只能在講究人類社會和文化的情況下運作奏效。John Kay 的解答,也為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嶄新的藍圖。

「出色的好作品,容易了解又富機智。John Kay揭發美國經營模式的缺失。」——《泰晤士報》(The Times)

「對於經濟學,你想了解卻不敢詢問的大小事項,都涵蓋在這本書裡面。」——英格蘭銀行總裁金恩(Mervyn King)

「作者對市場實際如何運作奏效的解說,其實是一種有益的提醒。市場搞砸的範圍可能遠超過業餘經濟學家所能想像的,而大規模妨礙市場機制,注定遭致失敗。」——《時代雜誌》(Time)

「詼諧又巧妙的文筆……重新評估一九九○年代以後的資本主義。一本具有重要貢獻的絕佳好書。」——韋爾(Martin Vander Weyer),《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影響深遠的劃時代巨作。」——英國知名經濟學家赫頓(Will Hutton)

「一本具有洞察力、簡潔且充滿閱讀樂趣的書。你唯一必讀的一本經濟學書籍。」——《會計與商業》期刊(Accounting & Business)





“市場的真相”(商周出版社/2005)推薦序

馳騁於學院、智庫與商場的經濟散文大師

洪財隆博士/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2005/10/10於東京


倫敦「金融時報」的三個經濟專欄作家,包括老牌的紳士Samuel Brittan、犀利異常的Martin Wolf,以及本書的作者John Kay,都是撰寫議論文章的頂級好手。

議論文章講究的無非是內容與風格。而Kay的風格則相當接近「經濟散文」的境界,透過精湛的寫作技巧,無論是錯綜複雜的經濟現實,或者千回百轉的經濟理路,都可以從容道來。而且取材廣泛,經濟、商業、心理、歷史、社會文化,甚至生物學都冶為一爐,也因此更加耐看。

事實上,「經濟學人」雜誌已把他跟美國的克魯曼(P. Krugman),並列為當今全球最傑出的兩大財經專欄作家呢。但近來由於克魯曼的文章多集中在批判小布希總統,火氣太大以致失去了韻味,目前反倒是Kay的表現較為突出。

除了本身豐厚的學院經濟素養之外(曾受教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 Mirrlees門下,自己後來也取得牛津大學教席),Kay也在1970年代初期,和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桂冠、大名鼎鼎的米德(J. Meade), 共同創建了一家專事財稅問題研究的智庫(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該智庫以嚴謹的研究知名,在Kay的悉心主持下,不僅引導了相關公共政策的討論,也深受決策人士和媒體記者的尊敬與畏懼。(台灣也迫切需要這種優質智庫!)

更難能可貴的是,Kay後來也自組一家國際金融投資顧問公司(London Economics, 1986),如今這家投顧公司的營運範圍已涵蓋全球三大洲,分支機構遍佈60個國家。

可以說,是這些學院養成、智庫參與和商業經驗,加上個人條件,共同造就了Kay這麼一位非凡的財經專欄作家,以及鋪陳了“市場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Markets “這本書。(當然,也不能忽略另外兩本著作,1996年的「企業經濟學」和2004年的Everlasting Light Bulbs)

“市場的真相”一書算是厚重,但其實環繞在一個主軸上面:探討「大一經濟學」(主要從完全競爭市場等基本假設出發)跟經濟現實的真正距離(或真相)。一言以蔽之,理解市場的本質與運作不能脫離社會脈絡(social context)。

社會脈絡包括兩個層次,其一,市場有其優越或細膩之處,但必須在充分考慮包括文化、歷史傳統,以及法律規範等因素下才得以發揮。而且,這些因素往往會隨著環境變遷而演進,所以難以移植或複製。這也意味著,單單強調市場機能或迷信大口號的經濟改革,尤其是準備不足與「限期完成」特定目標的「偉大指令」,往往成為國家災難或纷争的來源;其次,現代經濟社會的特點主要包括有:複雜的資訊問題(如資訊不對稱),以及相當需要「風險交易/轉移市場」(卻往往付之闕如)等,這些都有賴許多的在地規範、習慣,甚至網絡關係,來加以彌補或克服。

就經濟思潮的位置而言,由於Kay屢屢提及市場的自發秩序(spontaneous order),似乎帶有濃厚的海耶克腔調(奧地利學派),但他更認為,市場不應該像宗教一樣,毫無保留的被供奉(一如書中不時暗諷的芝加哥學派主張),這點倒是有些神似「全球化的不滿者」(discontent)之一,史蒂葛立茲(J. Stiglitz)了。

此外,Kay也強調了「利害關係人價值」(stakeholder value),凸顯企業員工、供應商與顧客的重要性;對流行於1990年代的新經濟、知識經濟與企業監理等熱門議題,Kay在本書中也提出許多第一手且發人深省的觀察。

就目的與企圖來說,這本書並不算新穎,但在「細節」編織或「段落」思考,則屢見功力。而配合著Kay從「產業組織」的理論專長出發、公共政策導向的智庫思維,並穿插企業實務的「現場」經驗,乃構成了此書的最大特點:內容豐富、視野遼闊。尤其是在闡釋現代經濟社會中,個人、企業與國家三者之間的關係時,體會特別深刻。舉個例子來說,Kay以一種遠比經濟學教科書來得巧妙的說法區分了「比較優勢」與「絕對優勢」,折服之餘,不敢獨享:

「人們或地域自有其存在的權利與價值,亦即這些權利與價值獨立於其經濟功能而存在,至於企業則完全因為經濟功能而存在。所以人們或國家「必須」從事他們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儘管他們做這些工作的績效未必會比其他人或國家來得好;而企業則「只能」從事他們比其他企業要做得好的業務。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把「比較優勢」用在個人與國家身上,而把「絕對優勢」用以描述企業競爭的根本原因。」

其它尚包括:企業與國家生產力來源的對比(瑞士的專業化與美國的創新模式),以及協調(coordination)與合作(cooperation)問題的起源等精彩論述。

當然,書末所高舉的「經濟政策的架構與前提」,頗值得所有關心(憂心)台灣公共政策品質的人來翻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