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31 20:00:06和平是最偉大的戰略!

﹝轉貼﹞中國即將崩潰?(二)

4.走向毀滅的中國金融系統

中國的經濟妖魔很多,有的隱蔽,有的變形,沒有一個像金融問題那麼明目張膽,雖然中國政府也想幫它化妝,讓它不那麼可怕,但明眼人還是一目了然。不只是經濟學家,經濟專業雜誌、財經顧問社等,都指出它的邪惡、恐怖、難以馴服。

問題嚴重 美國信用等級評定公司Standardand Poor’s(S&P)在2002年6月估計,中國國有銀行呆賬比例超過總貸款的50%;Moody’s也以〈中國銀行系統在走鋼絲〉為題發表了中國信用等級報告,並說中國銀行系統技術上已經破產;一些西方中國經濟專家(例如Brookings Institution的Nicholas Lardy)認為,中國的金融危機早已成熟,現在只缺導火線。《遠東經濟評論》發表〈走向毀滅的中國金融系統〉(Lague 2002)。不久以前,駐香港的國際清算銀行經濟學家馬國南表示,如果中國政府不解決銀行呆賬的根本問題,中國經濟的發展將不可能持續下去。稍早,Studwell(2002),或更早的章家敦(2001),都有類似的警告。問題只在於:災難發生時會有多大?何時爆發?誰來承擔?

據估計,中國銀行系統的呆賬總額有5,000億美元,如果加上社會福利和養老金上的虧空,中國政府的國內外債務估計超過中國一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約1兆1千億美元)。中國銀行系統的問題遠遠比日本嚴重,日本銀行呆賬的比例是GDP的10%,而中國呆賬的比例是GDP的43%。現在中國模仿十年前美國儲蓄貸款銀行破產時的解決辦法,成立資產管理公司;但十年前美國儲蓄和貸款銀行破產,僅耗費約1,600億美元,佔當時美國GDP的3%,只是中國壞帳比例的零頭。

恐怖平衡 公開場合,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只肯承認25%左右的壞帳率。其實,就算真的只有25%的壞帳率,中國的銀行系統也已經是債務沒頂。

問題是:為什麼中國金融現在還不崩潰?事實上,也有不少專家認為沒有必要擔心,因為中國的銀行資金非常充足。檢討起來,它還未垮掉的原因有二:

第一,銀行資金來源充足。這包括兩方面,一是人民極高的儲蓄率,二是源源不絕的外資。中國人的儲蓄率應該是世界上最高的,1990年代每年大約都佔GDP的四成;而其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年底餘額)佔GDP的比率,從1978年的6%,上升到1999年的70%。另外,中國吸引外資,已經造成所謂的磁吸效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吸收外資4,500億美元,規模僅次於美國,沒有任何開發中國家可以與之抗衡。

第二,中國嚴密管制,包括新聞管制、外匯管制、外國銀行管制。由於沒有新聞出版自由,中國民眾盲目相信政府會確保他們的存款安全;中國的外匯管制,使一般百姓實際上不可能拋棄人民幣;中國雖已加入世貿組織(WTO),但尚未放棄對外國銀行在中國業務的嚴格管制。結果,老百姓只好把錢乖乖存在中國的銀行裏。

這是一種恐怖平衡,銀行就就像一具布偶,它需要源源不絕的儲蓄與外資來挹注讓它站立,若那一天補充不及,隨時就會崩塌。事實上,在WTO的架構要求下,國內市場、外資投資項目、外資銀行的設立與業務等,必然越來越開放。如此,一方面國企的競爭加溫,國企虧損愈大,銀行呆帳更嚴重。另一方面,新聞媒體,特別是網路,終究會突破中共的封鎖。當真相越來越清楚,中國人民發現國營銀行虧空,會急速地提走存款;而寄望中國十幾億人口廣大市場的外資,則將發現它積重難返而收手撤退。任何這類的風吹草動,都可能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旦這種事情發生,問題之嚴重,恐怕不是南美或世界任何地方發生金融危機所能比擬的。Studwell在他的《中國夢》裏說得坦白,中國現在一切都繫於大眾心理。

政府挹注 中國政府其實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中國金融系統的崩潰,幾乎肯定將導致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出現政治和社會動盪。十六大(2002年11月)後,中國政府和銀行系統的高級官員表示,四大國有銀行將再次接受到一大筆資金挹注。過去,中國政府已經兩次向這些銀行注入資金。1998年,中國政府曾經提供給這些銀行高達330億美元的資金,以維持其存款準備。一年後,在中國官員所謂四大國有銀行「最後一次晚餐」的行動中,政府將這些銀行賬目上高達1,690億美元的呆賬一筆勾銷,轉移到中國政府的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報告,這些國有資產管理公司隨後向四大銀行發行了1,410億美元債券,並支付了280億美元的現金紓困。

中國政府期望這些資產管理公司能夠收回部份呆賬。但是呆賬回收率非常低,使壞帳轉到資產管理公司的策略,不過是變換賬目、拖延時日而已,而不是真正的解決問題。而且,這一策略還可能嚴重削弱了人民銀行,因為正是它向這些資產管理公司提供了用以收購四大銀行呆賬的資金。

什麼是導火線? 任何對中國銀行系統或者中國政府的信心潰散,都將可能導致公眾停止存款,成為擠兌的導火線。而只要經濟成長減緩,就足以引發危機的全面爆發。這也是為何這幾年中國政府都要用所謂的「積極性」財政政策,大量借款投入公共開支(例如大量公共建設、連續三年調高公務人員薪資),以刺激經濟。但是,中國高級官員已經警告說,這種做法不可能持續很久。

另外,全球經濟的持續停滯,如果導致對中國出口商品需求減少,或者外國對中國直接投資的減少,也會引爆中國的金融危機。如果中國政府開放人民幣自由兌換,或因WTO允許外國銀行進入中國自由競爭,也可能導致民眾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黃金,從而引發信心危機。

沒有解決辦法 如何解決中國龐大的金融危機呢?說起來有好幾種方法解決銀行壞帳問題:一是印鈔票挹注;二是課稅來挹注;三是借款:可以在國內發行公債,或向國外借款,如向世界銀行求救;四是出售土地房舍;五是銀行股票上市;六是任其倒閉。但是,如果想要兼顧中國經濟與中共政權,沒有一樣是可行的。改革必然帶有傷痕,而且弄不好失去人民信心,演變成全盤皆輸。

要解決呆帳,至少不能再產生新的呆帳,這就要中國銀行先停止對沒有效率的國有企業停止貸款。這也做不到。實際上,現在除了舊呆賬之外,仍然不斷增加新的呆賬。

S&P在2002年6月估計,中國呆賬的比例佔銀行貸款總額的50%以上,中國需要20年的時間才能將呆賬比例減少到「可以控制的」5%的比例,這將耗費大約5,180億美元。《遠東經濟評論》(Lague 2002)接著說,顯然中國當局知道,它沒有20年的時間了,特別是按照中國加入WTO協定,在2007年就必須允許外國銀行在中國從事全面業務。

5.失業難評估

中國的失業到底多少,還是個謎。在這樣集權的國家,區區一個失業人口調查不出來,簡直匪夷所思。但如果知道它連「人口總數」都不清楚,有各種說法,從12億到15億人,那就不足為奇了。失業真相不清的原因有三,一是失業的定義問題;二是資料的可靠性問題;三是鄉村的失業問題。改革開放後,中國官方仍否認有失業現象,所以也就沒有失業統計。一直到1986年,才承認有失業,但稱它為「待業」,統計上有城鎮待業人數和待業率資料。中國國家統計局對「待業人員」所下的定義是:「有非農戶口,在一定勞動年齡內(十六歲以上男五十歲以下、女四十五歲以下),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待業登記的人員。」1994年,開始接受「失業」這個名詞,待業的定義就過戶給失業,失業率是「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同城鎮從業人數與城鎮登記失業人數之和的比。」在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裏,發表的城市失業率1985年為1.8%,1990年2.5%,2000年3.1%。

同一網站還公布2001年年底,全國就業人員73,025萬人,其中城鎮23,940萬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為515萬人(比去年底減少14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全國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為10,355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312萬人。我們根據這些資料推估,2001年底的城鎮失業人口為894萬人。官方發表的失業統計都只限於城市失業,而在廣大鄉村到底多少失業?不知道。因為農村裏有很多隱藏性失業,即表面上有工作做,但邊際生產力幾乎為零(意即這些人對總產量沒有幫助,把他們抽離出來不會減少產量),失業是隱藏在就業裏面。

根據中國自訂的失業定義,城市失業統計與世界共用標準比較,有嚴重低估的現象。官方把失業者界定在退休年齡前十歲,意思是從那時起,只有退休、不能失業。世界上通用的定義不但不以退休年齡為界,根本沒有年齡上限,意即任何人(在國民教育年齡之後),只要沒有工作而有能力且正在找工作者,都是失業。「非勞動力」裏的「退休」只是年紀大了又不找工作者的一種分類而已,即先是非勞動力,再依性質歸為「退休」。一個人即使真的退休了,但他還有工作能力且在找工作,都是失業者。

除了年齡上限外,中國的城市失業定義還有兩個低估失業的地方。一是它通常不包括所謂「下崗」工人;二是它要「登記求職」了才算失業。

官方「登記求職」阻礙失業統計,因為依規定,下崗工人不能登記失業。遼寧省在2002年6月一則報導說,從2001年開始,遼寧省對省內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改革,允許下崗的工人正式登記失業領取政府失業救濟金,以解決下崗工人生活貧困的問題。原來,下崗工人的生活補助是原國企的責任,失業救濟則是國家的事。不少國企已經發不出這些錢了,2001年大慶油田的工潮就是這樣發生的。

到底中國城市失業率多少呢?相較於中國官方估算城鎮登記失業率3.6%,Rawski估計是8%。但其他估計的更高,超過10%的不少;有的高達20%,失業人口介於862萬到4,789萬之間。至於農村失業,那就更嚴重了,估計30%是很普遍的。

以下依上列不同標準,列出中國的幾組失業率數字:

一是中國政府發布的失業率,實際上就是「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992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1997~2000年則都維持在3.1%,失業人數在570~595萬人之間。2001年底城鎮登記失業率上升到3.6%,2002年預計在4.5%左右。

二是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再加上企業下崗職工。2001年全大陸大概有2,000萬下崗和失業人員,相當於城鎮經濟活動人口的7.7%(2,000/(23,940+2,000))。

第三種則是在第二種的基礎上再加上現有企業冗員。估計國有企業和機關事業有1/3以上的冗員,約3,000萬人,亦即失業率19.3%((2,000+3,000)/25,940)。

第四種的廣義方法是第三種再加上農村的剩餘勞動力。目前,全大陸的農村勞動力有4.7億(一說是鄉村從業人員為4.99億),大陸耕地19億畝,若按每個勞動力耕種10畝地計算(約0.67公頃),僅需農業勞動力1.9億,再加上在鄉鎮企業就業的勞動力1.3億,共有3.2億的農村勞動力被充份利用,尚有1.5億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需要另尋出路。若每個勞動力耕種面積大於10畝地,則農村剩餘勞動力人數將比1.5億人為高。亞洲開發銀行曾估計大陸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約為2億人。以此估計,全國失業率應為34.3%((5,000+20,000)/(25,940+47,000))。

何清漣(2002)說她根據1997年至2001年的中國統計年鑑計算,發現即使依據官方資料,真實失業率也高達21%,這不包括農村失業人口。如果要計算城鄉總和失業率,那就高達35%以上。這與我們上述估計差不多。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