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31 19:58:28和平是最偉大的戰略!

﹝轉貼﹞中國即將崩潰?(一)

根基腐蝕的中國經濟

我本來對中國經濟或所謂的「兩岸經貿」相當隔閡,自認台灣的經濟問題已經夠多了,哪管到對岸去。不過,我也認同中國經濟以及它與台灣的關係,對台灣經濟影響很大。

有一個機緣引起我對中國經濟的興趣。此後,我接觸到的,大都是有關中國經濟各種問題的材料。這些問題實在太嚴重了,所以很容易就得到中國經濟隨時會崩潰的結論。我把這個結論拿去跟幾個我尊敬的中國經濟專家請教,馬上被打回票。他們有不同的理由。

有人說,中國要是會崩潰,它早就崩潰了。意思是說,它那些經濟問題在別的國家不只是經濟承受不了,甚至早就讓政府跨台、國家分裂、體制瓦解;而中國既然能撐到現在,表示這個社會已經適應這樣的環境,已經免疫了,所以這些問題已經不會讓它崩潰了。

也有的人說,中國是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它對地方控制得很嚴密,對經濟也有能力掌握,所以它不會讓它倒的。有的人說,中國土地國有,它那些看起來非常嚴重的財政金融問題,光靠賣土地就可以解決了。

在學術研究上,有人比較蘇聯解體的經濟轉型與中國的經濟轉型,結論是:中國轉型成功、蘇聯轉型失敗。更樂觀的推論,甚至認為它不久就會成為世界工廠,進而成為世界強權。

當然也有許多人預測它會崩潰,而且似乎越來越多人有這種共識。但是不管各種主張多麼南轅北轍,大家都同意中國經濟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以下先提出這些問題,再說明為何中國經濟會崩潰,結論提出台灣的因應之道。

1.中國經濟的表相

自從1978年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歷經二十年的快速經濟成長。中間雖然經過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但延宕不久,成長重新上路。1997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後,中國仍然表現「亮麗」,並成為一枝獨秀的世界奇葩。2001年,幾個亞洲新興工業國家相繼跌倒,經濟負成長,中國仍然「七上八下」(意思是成長率在7%以上、8%以下)的一路長紅。2002年中國正式加入WTO,又引發另一波蜂擁而入的外資。許多到過中國的人,眼見它到處都在建設,整個國家好像一個大工地,新的制度、新的措施也一再宣布,仿效他國的政策快速、甚至超越。

2002年10月中國國務院經濟研究室在一個內部研討會上提出報告,表示:當前經濟形勢,是改革開放以來,相對最穩定、最健康的。現已進入持續發展時期。在可見的十年至十五年,只要國際局勢不發生大的變化,大方針不發生大的失誤,中國經濟發展不僅能保持7~10%的年成長,且在2015年,國民經濟綜合實力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可達歐盟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峻宏2002)。

各級領導人對外的公開講話,信心滿滿。有些經歷中國優待、行政配合高效率的外商,認為中國簡直是投資者樂園。從產業發展的觀點,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包括多項產業的成長已成為世界舉足輕重的角色,的確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這「金玉其外」的表相,實已「敗絮其中」。我們分別從經濟成長、外資、國貿、財政、銀行、國企、失業、所得分配、社會道德等層面,提出討論。

2.經濟「成長」有玄機

2001年台灣遭遇幾十年來第一次經濟負成長,失業率創下1960年代中期以來從未有過的高峰。不只台灣,連一向是健康寶寶的新加坡也負成長。全世界沒有什麼好消息,中國卻一枝獨秀,還有7.3%的經濟成長率。

但是,這個成長率有兩個問題:一是它與其他經濟指標充滿矛盾,也就是說,它的正確性令人懷疑;二是這個在極權之下的高成長,會不會像蘇聯當初的高成長一樣,暗藏毀滅的因素?這兩個問題隨後討論,我們就假設它確確實實有「七上八下」的成長。這個成長雖然高於當前所有其他國家,但從歷史上看也不過爾爾。日本在五十年代與六十年代都能維持在8%以上的經濟成長率;同一時期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高達10%,南韓也維持9%成長率長達三十年。而且,這些國家「當時」的平均每人所得,都高過「現在」的中國。

回頭討論這個令人迷惑的成長率。首先,這個高成長率與其他經濟指標充滿矛盾,令許多中國經濟問題專家懷疑成長率的真實。代表人物之一的匹茲堡大學的Thomas Rawski教授說(Rawski 2002),中國的改革開放造成1978~1997年的高成長率,這似毋庸置疑;但1998年以後就難以令人信服了。理由很簡單,像中國這樣落後而快速發展的國家,不可能一邊快速成長(1997~2000之間,GDP累計成長了24.7%),而同時期的能源使用量卻減少(負成長12.8%),民航客運量、公路貨運量、鐵路貨運量成長率都低於GDP成長率,而且物價下跌、失業率增加。

中國國家統計局計算這段期間的國民所得,也不敢直接使用各省匯報資料。好笑的是,幾經調整,公布出來的各省成長率,以2001年為例,除了雲南外,都高於全國值(全國值應該是各省的加權平均)!統計局有鑑於地方的「假報浮誇風」,2001年5至10月進行一項調查,竟發現有62,000多件統計造假舞弊。

懷疑中國經濟成長率的不止是Rawski,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賓州大學Lawrence Klein,與MIT的Lester Thurow等著名經濟學者,以及許多專業經濟期刊(如Economists)、國際經濟顧問(如Lehman Brothers)、信用評鑑公司(如Moody’s)等,也紛紛著文質疑中國的經濟成長率(高長2002)。

MIT的Lester Thurow以中國城鄉差距大,而佔八成的農村基本沒有成長(中國有關部門也承認),那佔二成的城市,要多大的成長,才能創造全國超過7%的成長率?而且,作為中國金融中心的香港,2001年幾乎沒有成長,那麼中國其他城市又如何有超高的成長?賓州大學的Arthur Waldron則提醒國際注意,朱鎔基曾公開表示,若無政府大力財政赤字融通,中國經濟早於1998年就應該崩潰了。然而,有可能單靠政府融資,就能創造整個國家反敗為勝地成長7%以上?

另一個質疑中國經濟成長率的理由,是它的「存貨」特別多。存貨(實際上是期末存貨減期初存貨的增額)在國民生產統計中,列在投資項下,是本期的最終產品。在中國的國民所得帳上,1980~93年間存貨投資平均佔GDP的7%(Sachs,Woo,楊,1999),一般國家很少超過3%;台灣在過去五十年,除了經濟不景氣的幾年外,「存貨」基本上約佔GDP的1%。如此,保守估計至少有四個百分點是不應有的存貨(即積累賣不出去的產品),亦即其成長率就要調降四個百分點(從7%降至3%)。根據中國內部資料,國有企業積壓產品年達千億元以上(岳山2002)。

其實,不只國外專家或專業機構質疑,中國國內專家也對經濟發展現象表示不解。現任中國全國政協、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董輔礽,2002年8月在深圳舉辦的半山海景財經沙龍上,談到中國經濟的八大矛盾,包括經濟保持持續、穩定、高速成長,但商品價格連續下跌、失業率也在上升;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同時,城鄉貧困問題越嚴重;銀行存款增加的同時,部份企業資金短缺;財政收入迅速增長的同時,財政赤字也在增加,尤其是一些地方財政,從2001年9月份至今入不敷出,且跌勢未衰;部份沿海和城市異常繁榮,內陸許多地方差距越來越大;水土資源越來越短缺,資源的浪費又極其嚴重;經濟迅速增長,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未歇。

根據Rawski的估計,中國經濟成長率在1998~1999兩年各約在正2%與負2%之間,2000年約2~3%,2001年也只有3~4%。其他人的估計稍有不同,但也差不多。中國的官方與學者當然對此提出了解釋,但很難看到事實真相。

3.成長也是災難

中國高速經濟成長的第二個問題是,成長是否帶著毀滅因子?高經濟成長率是各國努力追求的目標。但是,成長不能當為一國經濟的唯一目標,因為它可能犧牲社會公平、環境安全、分配正義等社會目標。這些犧牲,在中國極為嚴重(見下文)。不只如此,中國式的改革開放,成長本身就是災難。

改革開放初期,政府對國企仍依舊制,由財政撥補虧損。但旋即出現鉅額的財政赤字,改革開放的第一年(1979),赤字即達170億元(人民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以及人民銀行受到地方政府操控等問題),1983年人民銀行(即其中央銀行)改制,並完成「撥改貸」政策。

所謂「撥改貸」,是把原來由財政「撥」補企業虧損或投資需求,「改」由國企向銀行「貸」款。這一方面是為解決財政困難,一方面也是要國企建立「償債」的責任。結果是償債的責任沒有建立,原來財政整合資源、支援企業的能力喪失,地方政府百花齊放、胡亂投資,不但浪費國家資源,也導致銀行壞帳直線上升。

「撥改貸」未能建立國企借款償債的觀念,是因為國營銀行只會審查書面資料,兼又政府介入銀行貸款案,以及官商勾結不實貸款等。許多國企(特別是大型國企)經營不善,照常理是不能貸款的,但因國企實質上扮演小政府的功能,負責居民的住房、上學、工作、退休、醫療,任令倒閉將引起社會問題。政府於是要求國營銀行貸款給這種國企。這種不當貸款與官商勾結的不實貸款,既不能培養還款責任心,也造成銀行呆帳。

毛澤東時代,財政支出半數以上作為基本建設與企業改造,是「建設財政」;現在,政府財政既不撥補國企,變成主要用於調升公務人員薪資之經常支出的「吃飯財政」;六五(第六個五年計畫,1978~1982)期間,沒有一個能源和原材料專案投資,七五(1983~1987)期間開始出現能源失調與緊張。國家財政從此不能主導資源整合,於是各級政府乃至各單位,各自為政,投資一窩蜂。

以電力為例,1983年起,許多地方企業只能「開三停四」或「開四停三」。為了鼓勵建設電廠,國家提出優惠政策,保證按商定價格收購。於是,全國「黨」「政」「軍」「公」「檢」「法」一起出動,各級電力管理部份與職工更是積極,一齊向銀行貸款興建電廠。十多年後,今日中國火力發電廠年發電時數平均不到4,200小時,低於全年8,760小時的一半。「過剩」發電量的投資額,接近8,000億人民幣。這些貸款怎麼有能力對銀行還款?

在毛澤東時代,手錶、自行車、縫紉機等產品都是緊俏貨,價高利厚。1980年代開放初期,這些都成為投資熱點,幾乎每一個中等以上的城市都建立了生產工廠。這種無節制的設廠,加上國外產品的更新換代快(如機械表被電子表和石英表所替代),有的工廠還沒等開工,產品的市場壽命就已經結束。今天,這三種產品的生產能力閑置已經達到90%以上。此外,成百條電視機、汽車和摩托車生產線的引進,也讓人吃驚。今天,世界電視機生產能力為7,000萬台,其中,4,000萬台生產能力在中國,而整個中國的市場容量不到2,000萬台,生產能力閑置50%以上。這些投資都是從銀行獲得的貸款,哪還有指望收回?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個被中國學界稱為「吃完財政吃銀行」的過程,就是中國改革最輝煌的年代,也是今天幾個行業破產、大量生產能力閑置、投資無法收回、進而導致銀行壞帳比例高達40~50%的根本原因。由於國家財政無力,加上地方和企業行為的短視,使得中國社會資源的浪費,達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