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找吃的
時間若是夏目漱石的那個年代,那隻沒有名字的貓跑出來,找貓友或找點吃的。
我們也是為了吃,陪樂齡長輩緩步上六條通,六條通即真理街舊名,沿途樓仔厝陽台與窗口有九重葛展顏綻放,綠葉映襯花團綿簇,長輩難得步車,吃緊的腳力歇喘剎那,欣賞街景的光華。銀髮長輩久沒吃阿給,E世代孩子,勉為其難,羈絆的皺眉走著,曾經有次,當他走近阿給店,見鐵門拉下,簡直喜從天降,好像上天眷顧「配合」態度的回饋小禮物,後我就帶他吃最愛的西式漢堡早餐。
通往阿給店,你可從中正東路爬天橋階梯到榮田故居,回首靜望淡水河的汪洋與柔美觀音山,然後經老榕和修竹綠蔭,或繞過小白宮古蹟,再轉進真理街;你也可以從新民街巷弄的外橋墓園旁進入,沿著唭哩岸石砌成的淡褐黃色石牆旁柏油路走,偶見貓咪的身影或隱或現,磚牆上隨意來往,或老榕樹根旁蹲倨或站立著,敏銳警覺的看著行人,到淡水國小轉彎就是六條通可見阿給店招牌。
曾在台南鹽水工作的我,早餐習慣吃肉羹麵或豆菜麵。轉職北漂到淡水,遍尋巿場附近,早餐也未見肉羹麵,更不可能會有豆菜麵這專屬某地食物,多半早餐賣阿給或大腸麵線。一方土地養一方人,我好奇,同時適應當地生活,自不挑剔飲食始。
上網查詢資料,阿給是日語翻譯,指四方形油豆腐包,楊鄭錦文女士從日人以油豆腐包食物獲得靈感而來,挖空油豆腐塞進炒過冬粉,紅蘿蔔絲魚漿敷住封口,像紙摺後吹出的球狀,再蒸煮而成;我又在韓國小吃看;又在韓國小吃看到油豆腐包,也是內包裹韓式冬粉,芹菜等,與阿給類似;此外有油豆腐包鑲絞肉料理食譜,可見飲食文化相互模仿,最初因食材不足,自加自插,以達到品嚐那份仰慕外來文化的心情。像戀戀風塵電影裏,阿公將飯插幾枝蕹菜,說西餐這樣吃,很樸拙的創意料理橋段。
真理街有三家阿給店招牌,營業時間差不多,各有差異,賣早午餐、甚至觀光照三餐賣,還有名人簽名加持。
若說哪家最好吃?各家口味略有不同,冬粉柴魚香的文化阿給,炒過冬粉柔滑感的老牌店和三姐妹店,醬汁各有不同。不管是哪家,總是問「你要大辣、中辣、小辣?」辣度如何分呢?辣是須配合天氣才能發揮奏效,淒風苦雨的冬天,吃上大辣,全身熱呼呼,直冒汗起來;中辣是春天或秋天,增強體感和免疫力;夏天小辣,味蕾和嗅覺有辣感,灼熱在舌、喉嚨,渾身大汗淋漓,連電風扇吹來是燒氣,不濟事。
婆婆恰意吃那家老牌的,銀貨兩訖,自己端著阿給和魚丸湯,找店內陳設木製的長桌長板椅位置坐下,紅辣醬汁和一匙的大骨熬湯拌進阿給裏冬粉;魚丸如雞蛋冰橢圓,咬下Q而軟,些微紅蔥肉燥香,大骨熬湯香氣加芹菜珠清爽味道,都是屬於懷舊時空的味道罷。
廚房傳來阿桑圍聚聊日常,說起從小女孩時期就包阿給,五、六十年,包到做嬤了;歲月如對面矮牆,有時灑下金黃的溫煦陽光,有時淋來陰柔的風雨,自然的斑駁,破損,兀自緩緩崩裂再冒出綠意,人生的況味在石牆默默吸附,牆頂有貓靜靜走過,我像那隻沒有名字的貓跑出來,陪長輩找點吃的回憶,也為讓孩子學習不挑剔的吃。
中華日報副刊 2020.10.04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