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儀知識

【家 奠】

【由來】原本死者末出殯前,曰「奠」不曰「祭」,所以在出殯的
    當天,佈置好供眾多親友告別致禮的大靈堂,四周安置好
    各方親朋好友致贈的鮮花、輓聯、果品,這也是由家屬和
    親戚,最後一次為死者的肉體在家裡上香致禮的道別式,
    稱為
「家奠」,但一般多以「家祭」稱之。在抬棺出院子
    轉柩後,親戚尚未上前祭拜前,得先由家屬供上五醴生祭
    ,稱為
「起柴頭」「起車頭」「五醴」是由出嫁的女
    兒或外孫,分別從婆家送來的
「牲禮」,擺在靈桌上後,
    家屬與外家親戚依序三跪九叩,此時喪主要跪地回禮。

【供品】五牲醴、水果、禮品等。

【金銀紙】銀紙

【禁忌】喪事時,忌諱淚水滴到屍體上,相傳這位流淚的人將會
    發瘋。

【公 奠】

【由來】原本死者未出殯前,曰「奠」不曰「祭」,在出殯的當天,
    佈置好供眾多親友告別致禮的大靈堂,四周安置著各方朋好
    友致贈鮮花、輓聯、果品,這也是由死者或家屬的友人、機
    關團體集體上香、鞠躬或捻香,最後一次為死者的肉體在家
    裡致禮的道別式,稱為
「公奠」,但一般多以「公祭」稱之
    。

 

住院治病者

  病人若是住在醫院治療,當醫療罔效,接近生命終點時,醫生通常均會告知家屬;病人若神智清醒,有所指示,家屬當依其指示辦理,否則應讓病人繼續接受醫院的醫護照料,直至去世為止。

在家養病者

  病人若是在家療養者,將死之前通常有迴光返照現象,俗稱「
反青」,會有託孤及立遺囑之行為,或將其珍藏物品、財物分給子
孫。

併廳與舖水舖

  傳統習慣,病人自知將終,皆會指定以大廳為其「正終」之所
,因此病人危急之前,子孫應先將大廳打掃乾淨,準備舖放水舖,
俗稱「併廳」。併廳後,即要舖水舖,以厚木板一張(六尺長三尺
寬左右)用椅子墊高置於廳旁,勿緊靠牆壁。

壽衣

  人死穿以入殮的衣服稱為「壽衣」,當病人危急之前,家屬即應為他準備好。

遮神

  病人以大廳為正終之所,大廳供奉有神明、祖先,一旦氣絕,要沐浴、更衣等,怕對神明、祖先不敬(俗稱「見刺」),因此,將病人自臥室移出大廳時,必須用米篩或紅紙遮住神明及祖先牌位,俗稱遮神,大殮入棺後再除去。

宗教信仰之配合

  由於一般民間信仰,人死後靈魂須乘轎(現在或改用汽車)赴
陰間,因而一斷氣即須在戶外焚燒一頂紙製魂轎,同時要在腳尾供
腳尾碗、點腳尾燈、燒腳尾香與紙,這些宗教物品不須在去世前即
準備在家中,但須有所計劃,以免事出倉促,有所失誤,空留遺憾
。至於有宗教信仰者,可於臨終前安排教友探望,如淨土宗佛教常
有臨終助念之舉;而天主教之神父亦常到病危教友家中,為病危教
友舉行臨終傅油禮(今已改名為「病人傅油禮」),如此可以堅定
教徒之信仰,減輕他對死亡之恐懼。

隨侍在側

  病人移至大廳水舖之後,子女即必須隨侍在側,不可單獨留病人在大廳,以免病人去世不知是幾時嚥氣,徒留遺憾。病人在彌留階段,家屬不可哭泣。

舉哀

  病人一旦斷氣死亡,魂魄一分為二,體魄留於水舖,靈魂則茫然不知其所在,依俗於門口焚燒一頂紙轎(車)供靈魂乘用,俗稱「燒魂轎」,以大碗公為香爐焚香拜亡靈,有地區並且須於門外打碎一只瓷碗,並唸「碗破家圓」後,全家大小始舉哀慟哭,哭時男女應左右站立,不可拉扯屍體,勿將眼淚滴在屍體上面,儒家重視人倫感情,故以哭泣辟踊以盡其哀;佛教界人士則以為死者去世八小時之內,八識未完全脫離形體,子孫不可移動其形體,亦不得哭泣,以免死者心生貪念,顛倒妄想。

易枕與蓋水被

  此為事魄之始。舉哀後,子孫即用石頭或一支大銀紙作為屍枕,傳說如此子孫才會「頭殼硬」(聰明之意),實則將頭墊高後屍首才會收下巴,不致張口嚇人,而且較不易腐臭。傳統舊俗,須在死者口中放一枚銀幣(或剪紅紙代替),即所謂「含殮」之含。此時屍眼若睜開未閤,宜取銀紙加以揩合。屍身棉被須去除,改罩水被(一大塊白布中綴紅布),一時無水被可蓋被單,用意除覆其形外,也是避免蓋棉被容易發臭。

陳設腳尾物

  此為事魄之始。死者頭內腳外,腳尾處依俗須陳列腳尾飯一碗,此飯昔日須於露天炊煮,用大碗盛滿,越滿越好,飯上放一粒熟鴨蛋並正插一雙竹筷,供死者享用以便上路;另置腳尾火(油錡仔)、腳尾爐(用碗公盛砂做香爐),並燒腳尾紙(小銀),供死者做盤纏,應慢慢燒,勿燒太急太多,以免室溫升高,加速屍體腐臭

變服

  初終尚無孝服,為表示悲哀之意,應改變平常之服飾。

帷堂與闔扉

  帷堂俗稱「吊九條」,即以一全匹白布,用竹竿架吊起,彎九次後將屍床圍起來,目的在隔開內外,同時須將門扉關一扇,以防日月光照射到屍身上。

門外示喪與為鄰人掛紅

  家有喪事應於門外張貼告示,以白紙黑字寫明「嚴制」(父喪)或「慈制」(母喪)或「喪中」(長輩尚在晚輩去世時用之)。
       
紅色春聯應撕除,用油漆書寫的紅聯則應貼上白紙條。喪家子孫及幫忙人員於料理喪事期間難免干擾鄰居,或借用物品,為敦睦鄰居,應為附近鄰居大門貼一塊紅紙,以示吉凶有別。紅紙於出殯日啟靈後始撕除,並由道士洗淨,貼上淨符。

守舖與關貓

  親人死後,子孫哀慟不忍,必須小心看守,孝男夜則席地而眠(昔日藉稻草為席,叫「寢苫枕塊」),稱為「守舖」。守舖除了哀傷親人之死不忍離開寸步之外,尚可預防親人因休克「死亡」復活而乏人急救,有親友來弔祭時不致無人照應,同時也防止肉食性貓科動物之毀損屍體。

請人買布料、製(租)孝服與孝誌

  喪事所用布料以白布為最多,孝服若是自製,則須採購五服(麻、苧、藍、黃、紅)布料;喪服,依與死者關係親疏,制有區別

  麻布:子女、兒媳、長孫用之,為最重孝。
  苧布:孫、甥、姪用,為次重孝。
  白布:與死者同輩或外親用之。
  紅布:死者第四代孫用,含有四代同堂為榮之意。
  現在各地葬儀社、老人嫁粧店或特殊雜貨店皆備有孝服出租,城市地區喪家大都採用租借,很少有人自製。孝誌是供死者子孫帶在頭上或臂上以示居喪之標誌。

看日與辦理死亡登記

  喪事重忌諱,入木(大殮)、轉柩、落葬等均須選日選時。一般是先看入木時辰,然後才看墓地,墓地決定後再看出殯之時日。喪家請人代為看日擇時,必須提供死者本身及其兒子(若妻喪還須
包含其夫)之生辰八字以供參考。因病去世者可逕向診病之公私立醫院或診所請求開具死亡證明書,死於意外者則須報請檢察官與法醫驗屍後始開立。家屬持證明書向戶籍所在地之戶政事務所辦理死亡登記,然後才能入殮。

報喪

  入木時辰看好便可報喪,父喪要報伯叔、姑母等,母喪則要通知外家,俗稱「報白」。母舅以外的親戚,可以央人代為報喪,或用電話通報。母喪,娘家來弔,孝男等須至門外跪接(父喪時不用跪接母舅)。至親好友聞耗趕抵喪家,向遺體焚香致奠(舊稱「覓喪」),家屬須在旁向死者稟報,昔日女眷且須舉哀。

買棺

  俗稱「買大厝」,父喪由伯叔一人陪孝男去,母喪由外家一人陪孝男去,另外可請一位懂木材之鄰友作陪。棺木,土葬與火化所用不同。近年公墓公園,推行輪葬制度,若干年後即開墳檢骨,即便是土葬,棺木亦不須過於講究。

哭路頭與奔喪

  出嫁女兒聞耗奔喪回家,離家一段距離即須號哭,且有哭辭,聲極淒冽,俗稱「哭路頭」。凡長輩嚥氣時未隨侍在側之子孫,至外地奔喪回去,必須匍匐入門,表示自己不孝,奉養無狀。

宗教法事

  初喪未入殮請道士或僧尼唸經,稱為「唸腳尾經」;或者俟入殮時再一併舉行,稱為「入木法事」。

組治喪委員會

  本身或子女當中具有崇高社會地位者,或交遊廣闊者,死後應由其朋友或長官、同事、僚屬組成治喪委員會,討論及安排治喪事宜。所列委員,必須真正能到場開會執事之人,否則不應列名,以免助長社會浮誇氣習。

時代變遷,道德不彰,喪葬禮俗知識缺乏,讓不肖業者及為師者亂攪,且喪家正處在哀傷中往往忽略,因此藉由知識的公開,可讓世人多一點點的了解與認識,進而透過資訊公開才能夠回歸制度面。

源由:

  遠古時代的人,穴居野處,對死者只以茅草覆蓋身上,屍首置於荒野,往往會遭野獸咬食,故孝子會張弓護葬守喪。這是其喪禮的源始。至殷商始用木葬,而後才用棺,用棺後始有棺殮,殮前須沐身沐頭,口含飯,以布束尸,按服斬衰,另以明器、實物伴葬。此種種喪儀、喪服、喪制加上儒家的思想啟發,則發展成為一大套完整而繁複的喪禮。然而我國較完整的喪葬禮俗,源自於周禮。周武王時就有「木主」(神主牌位)的製作,木主為祖先神靈的依附之所。

  遠在殷商時代的人,已經相信人死後靈魂升天就會升格為神,所以祖先的靈魂能左右子孫的災禍與幸福。更相信靈魂也和活人一樣有食衣住行上的需求,所以才會有各種祭拜禮品及儀式的產生。

  人有靈魂的存在及不滅的定律,因而人的身上是三魂七魄的結合,去世時魄會隨著身體回到土裏,而魂則離開肉體飄盪於另一個空間,並且會保護庇佑子孫,所以世人因此對於靈魂充滿了好奇與敬畏。由於對死亡後的世界,無法了解與接觸,所以世人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因為恐懼產生了許多趨吉避凶的禁忌行為,也因為這些禁忌而衍生出了一些喪葬禮俗。

  論語:「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也。」養生送死是為人子女應盡的孝道,也是我國故有倫理道德的真諦。所以喪禮是報答父母養育、恩情的具體表現,其目的在盡哀與報恩,讓孝子賢孫能在各種儀式中抒發心中的哀痛,並藉以安頓死者的身心與魂魄,也是教化世人盡孝表現在外的一種禮儀。

【喪禮觀念】

  人自從生誕生以後,便會隨著個人的經歷而體驗生、老、病、死
的幾個階段,而死亡是生命的終結,任何一個人都逃不過死神的召喚
,在漢民族傳統的習俗中,自從出生、成年、到結婚都有不同的生命
禮儀來協助人通過這種生命過渡儀式,當然面對生命的終結──死亡
狀態,也有一套非常嚴謹的「喪禮」,來協助死者及其家屬與社會,
接受亡者已離開人世的事實。在此便介紹有關
「喪禮」祭祀的幾個要
項,如「奉腳尾)」「安葬」「火化」「祀后土、點主」「返主安靈
」「巡山」「完墳」「作百日」「作對年」「除靈」「合爐」

【奉腳尾飯】

【由來】當死者生命在彌留狀態時,家屬便要開始著手準備有關喪
    禮的一切,首先將病患的床位移到正廳臨時搭設的床鋪上
    ,床鋪位置依男左女右擺設,稱為
「徒舖」或「搬舖」
    直到死者臨終時,便要取下正廳的天公爐,以布或米篩遮
    住神明和祖先牌位,稱作
「遮神」,家屬在死者身上蓋
    水被」(白布中央縫上紅綢的被單),以銀紙或石頭為枕
    ,並在死者腳邊供上「腳尾飯」,使死者不至於挨餓,一
    盞白蠟燭,做為長明燈,照明陰間的路。並以厚紙或白布
    ,寫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日時,作為
「魂帛」,暫時
    替代神主牌位,供於正廳的一角,燃燭燒香,稱為
「豎魂
    帛」。此外,大門上也要斜貼白紙條,以及「嚴制」(父
    死時用)「慈制」(母死時用)「喪中」等字樣,告
    知左鄰右舍家中有喪事。

【設置位置】靈桌與帛設於正廳的一角

【供品】辭生時,備十二種菜碗供於死者靈桌;若有請僧尼誦「開
    魂路」或誦經,靈桌上還要供著三樣水果。此外,還需準
    備
「腳尾飯」:即米飯一碗、飯上置熟鴨蛋一只、飯上插
    一雙筷子。

【金銀紙】燒腳尾錢,如銀紙、往生錢;有的家屬會燒「腳尾轎」
     給死者充作在陰間的交通工具,也是藉以對天奉告死亡
     事件。禁忌由於腳尾飯上插有筷子,所以平日禁止小孩
     將筷子插在飯上,以避不祥之兆。又
「守舖」時,忌諱
     貓跳到屍體身上,以免屍體會被嚇得跳起來抱住旁人,
     傳說貓屬虎性,若不幸遇此意外時,可使其抱住扁擔或
     其他物品,屍體便可回復原狀而不會禍害於人。

【接板(接棺)】

【由來】當屍體要準備入殮前,得先準備好棺木,稱為「買壽板」
    ,擇吉日吉時將棺木接回家中來,一般是以吹角樂音做為
    引導,由四名以上的抬棺者
(或土公)用小卡車運到喪家
    ,途中若有經過橋或十字路時,需沿途置留銀紙和紅布一
    條,稱為
「放紙」,棺木運到喪家時,稱為「接板」或「
    接棺」。棺木進屋時,得頭先進,以便入 殮時頭內腳外。
    要放板前,得先在左鄰右舍的門口貼上紅紙條,作為避邪
    用。

【祭品】米一包、細竹圈(象徵團結)、掃帚(驅邪)、金鼎(燒
    金用)

【金銀紙】壽金拜土地公,小銀拜死者,均由子媳在接板時的門外
     板邊燒化。接棺後,家人就可行
「圍庫錢」的儀式,將
     隨身庫錢燒化,為死者生前向庫官庫吏所借來的庫錢,
     此時悉數歸還。

【辭 生】

【由來】死者在被裝入棺木的入殮前,家屬為其所準備的最後一次
    告別餐宴,即為
「辭生」,這種告別餐宴必須是六葷六素
    的十二道菜,家屬也請來一位好命的人,把這十二道一一
    端起來,每端一碗便說一句吉祥話,且作挾菜餵給死者吃
    的樣子,但有些地方並沒有這種辭生的習俗。

【供品】十二道菜,六葷六素

【金銀紙】銀紙

【禁忌】傳說屍體入殮時,禁忌遭逢雷鳴,遇雷鳴的話,死者腹肚
    會腫脹,需以銅鑼蓋其身上,才可鎮壓住。

【孝 飯】

【由來】當死者已被裝入鋪著庫錢、銀紙及生前用品的棺木,封棺
    大殮後,翌日清晨家屬就要為死者準備
「孝飯」,又稱
    奉飯」,亦即寺待死者的餐飲與生活作息彷如生前一般,
    於黎明後供盥洗用具、早餐、香、銀紙;黃昏時再上香供
    其晚餐。如此直到滿七或百日結束為止,才改為初一、十
    五晨昏各拜一次;直到對年才不再供膳祭拜;到了合爐後
    ,則依年節祭祀的方式。

【供品】早晚飯如米飯、雞肉、米粉等。

【金銀紙】銀紙(約一炷香後才燒化銀紙)

【作 七】

【由來】死者逝世後,每七天為一次祭拜的重要日期,負責祭拜者
    的身分也不同,俗稱「作七」,共有七個日期,分別是

    頭七」,由孤哀子負責準備祭品;「二七」由媳婦負責;
    
「三七」由出嫁的女兒負責;「四七」由姪女負責;「五
    七」由出嫁的孫女們負責;「六七」由出嫁的侄孫女或曾
    孫女負責;
「七七」或稱「滿七」由孤哀子負責;但客家
    人與上述閩南人的習俗略有不同,而以
「四七」為女兒七
    。又因現代為工商業社會,有將七七四十九天改二十四天
    的,即頭七、七七各七天外,其他各以每隔兩天為一七的
    計算方式。

【時間】每逢作七的凌晨子時開始作七,到中午才拜菜。一般作頭
    七、三七、五七、七七時供品會較為隆重。

【供品】作七拜菜時先準備一份三牲拜土地公,如豬肉、公雞、魚
    、酒。拜死者時有五味碗或十二道碗,如米飯、米粉、春
    乾
(象徵有餘)、韭菜(天長地久)、豆乾(做大官)
    芹菜
(勤勞)、魚丸、肉丸(中狀元、當議員),肉片、
    菜頭
(好彩頭)、豬腸(生男孩)、雞翅前膀(易謀生)
    等;以及其他果品、紅圓、發粿(象徵子孫團圓興旺)
    麵頭山
(又稱子孫山或女兒山)

【金銀紙】拜土地公,用福金。拜死者,用銀紙。

作 旬】

【由來】原本死者於作七結束後,家屬會繼續「作旬」的祭拜,每
    十天為一旬,共有四旬,來拜祭四位十殿閻王的判官。當
    五旬時是第九十九日不作,而改於次日舉行
「作百日」
    一般各地有將
「作七」和「作旬」混為一談者,而只「作
    七」「作旬」

【供品】如作七般的供五味碗。

【金銀紙】銀紙。

【禁忌】居喪間未出殯之前,不可以過日,遇祖先忌日也不作。出
    殯後有祖先忌日則如往日祭拜,但過節
(如清明、端午、
    中元、冬到、除夕)祭祖時,必須提前一日中午祭拜新亡
    者,翌日再祭祖。

【作功德】

【由來】一般喪家在死者出殯的前一晚或數晚,延請專門的道士或
    和尚為死者舉行超度和供養的法事,以死者的名義施行功
    德,用意是為死者贖去生前罪業,即稱為
「作功德」。因
    為是非常專業的法事儀式,所以道壇多會為家屬準備相關
    的儀式用品。當進行到
「還庫」時,家屬才進行燒庫錢的
    活動。

【時間】為出殯前一晚開始,延續到天明,看是施行一朝、二朝或
    三朝的功德法事。

【供品】豐盛的牲禮、香花、素果等。

【金銀紙】庫錢、銀紙、往生錢。

【家 奠】

【由來】原本死者末出殯前,曰「奠」不曰「祭」,所以在出殯的
    當天,佈置好供眾多親友告別致禮的大靈堂,四周安置好
    各方親朋好友致贈的鮮花、輓聯、果品,這也是由家屬和
    親戚,最後一次為死者的肉體在家裡上香致禮的道別式,
    稱為
「家奠」,但一般多以「家祭」稱之。在抬棺出院子
    轉柩後,親戚尚未上前祭拜前,得先由家屬供上五醴生祭
    ,稱為
「起柴頭」「起車頭」「五醴」是由出嫁的女
    兒或外孫,分別從婆家送來的
「牲禮」,擺在靈桌上後,
    家屬與外家親戚依序三跪九叩,此時喪主要跪地回禮。

【供品】五牲醴、水果、禮品等。

【金銀紙】銀紙

【禁忌】喪事時,忌諱淚水滴到屍體上,相傳這位流淚的人將會
    發瘋。

【公 奠】

【由來】原本死者未出殯前,曰「奠」不曰「祭」,在出殯的當天,
    佈置好供眾多親友告別致禮的大靈堂,四周安置著各方朋好
    友致贈鮮花、輓聯、果品,這也是由死者或家屬的友人、機
    關團體集體上香、鞠躬或捻香,最後一次為死者的肉體在家
    裡致禮的道別式,稱為
「公奠」,但一般多以「公祭」稱之
    。

 

住院治病者

  病人若是住在醫院治療,當醫療罔效,接近生命終點時,醫生通常均會告知家屬;病人若神智清醒,有所指示,家屬當依其指示辦理,否則應讓病人繼續接受醫院的醫護照料,直至去世為止。

在家養病者

  病人若是在家療養者,將死之前通常有迴光返照現象,俗稱「
反青」,會有託孤及立遺囑之行為,或將其珍藏物品、財物分給子
孫。

併廳與舖水舖

  傳統習慣,病人自知將終,皆會指定以大廳為其「正終」之所
,因此病人危急之前,子孫應先將大廳打掃乾淨,準備舖放水舖,
俗稱「併廳」。併廳後,即要舖水舖,以厚木板一張(六尺長三尺
寬左右)用椅子墊高置於廳旁,勿緊靠牆壁。

壽衣

  人死穿以入殮的衣服稱為「壽衣」,當病人危急之前,家屬即應為他準備好。

遮神

  病人以大廳為正終之所,大廳供奉有神明、祖先,一旦氣絕,要沐浴、更衣等,怕對神明、祖先不敬(俗稱「見刺」),因此,將病人自臥室移出大廳時,必須用米篩或紅紙遮住神明及祖先牌位,俗稱遮神,大殮入棺後再除去。

宗教信仰之配合

  由於一般民間信仰,人死後靈魂須乘轎(現在或改用汽車)赴
陰間,因而一斷氣即須在戶外焚燒一頂紙製魂轎,同時要在腳尾供
腳尾碗、點腳尾燈、燒腳尾香與紙,這些宗教物品不須在去世前即
準備在家中,但須有所計劃,以免事出倉促,有所失誤,空留遺憾
。至於有宗教信仰者,可於臨終前安排教友探望,如淨土宗佛教常
有臨終助念之舉;而天主教之神父亦常到病危教友家中,為病危教
友舉行臨終傅油禮(今已改名為「病人傅油禮」),如此可以堅定
教徒之信仰,減輕他對死亡之恐懼。

隨侍在側

  病人移至大廳水舖之後,子女即必須隨侍在側,不可單獨留病人在大廳,以免病人去世不知是幾時嚥氣,徒留遺憾。病人在彌留階段,家屬不可哭泣。

舉哀

  病人一旦斷氣死亡,魂魄一分為二,體魄留於水舖,靈魂則茫然不知其所在,依俗於門口焚燒一頂紙轎(車)供靈魂乘用,俗稱「燒魂轎」,以大碗公為香爐焚香拜亡靈,有地區並且須於門外打碎一只瓷碗,並唸「碗破家圓」後,全家大小始舉哀慟哭,哭時男女應左右站立,不可拉扯屍體,勿將眼淚滴在屍體上面,儒家重視人倫感情,故以哭泣辟踊以盡其哀;佛教界人士則以為死者去世八小時之內,八識未完全脫離形體,子孫不可移動其形體,亦不得哭泣,以免死者心生貪念,顛倒妄想。

易枕與蓋水被

  此為事魄之始。舉哀後,子孫即用石頭或一支大銀紙作為屍枕,傳說如此子孫才會「頭殼硬」(聰明之意),實則將頭墊高後屍首才會收下巴,不致張口嚇人,而且較不易腐臭。傳統舊俗,須在死者口中放一枚銀幣(或剪紅紙代替),即所謂「含殮」之含。此時屍眼若睜開未閤,宜取銀紙加以揩合。屍身棉被須去除,改罩水被(一大塊白布中綴紅布),一時無水被可蓋被單,用意除覆其形外,也是避免蓋棉被容易發臭。

陳設腳尾物

  此為事魄之始。死者頭內腳外,腳尾處依俗須陳列腳尾飯一碗,此飯昔日須於露天炊煮,用大碗盛滿,越滿越好,飯上放一粒熟鴨蛋並正插一雙竹筷,供死者享用以便上路;另置腳尾火(油錡仔)、腳尾爐(用碗公盛砂做香爐),並燒腳尾紙(小銀),供死者做盤纏,應慢慢燒,勿燒太急太多,以免室溫升高,加速屍體腐臭

變服

  初終尚無孝服,為表示悲哀之意,應改變平常之服飾。

帷堂與闔扉

  帷堂俗稱「吊九條」,即以一全匹白布,用竹竿架吊起,彎九次後將屍床圍起來,目的在隔開內外,同時須將門扉關一扇,以防日月光照射到屍身上。

門外示喪與為鄰人掛紅

  家有喪事應於門外張貼告示,以白紙黑字寫明「嚴制」(父喪)或「慈制」(母喪)或「喪中」(長輩尚在晚輩去世時用之)。
       
紅色春聯應撕除,用油漆書寫的紅聯則應貼上白紙條。喪家子孫及幫忙人員於料理喪事期間難免干擾鄰居,或借用物品,為敦睦鄰居,應為附近鄰居大門貼一塊紅紙,以示吉凶有別。紅紙於出殯日啟靈後始撕除,並由道士洗淨,貼上淨符。

守舖與關貓

  親人死後,子孫哀慟不忍,必須小心看守,孝男夜則席地而眠(昔日藉稻草為席,叫「寢苫枕塊」),稱為「守舖」。守舖除了哀傷親人之死不忍離開寸步之外,尚可預防親人因休克「死亡」復活而乏人急救,有親友來弔祭時不致無人照應,同時也防止肉食性貓科動物之毀損屍體。

請人買布料、製(租)孝服與孝誌

  喪事所用布料以白布為最多,孝服若是自製,則須採購五服(麻、苧、藍、黃、紅)布料;喪服,依與死者關係親疏,制有區別

  麻布:子女、兒媳、長孫用之,為最重孝。
  苧布:孫、甥、姪用,為次重孝。
  白布:與死者同輩或外親用之。
  紅布:死者第四代孫用,含有四代同堂為榮之意。
  現在各地葬儀社、老人嫁粧店或特殊雜貨店皆備有孝服出租,城市地區喪家大都採用租借,很少有人自製。孝誌是供死者子孫帶在頭上或臂上以示居喪之標誌。

看日與辦理死亡登記

  喪事重忌諱,入木(大殮)、轉柩、落葬等均須選日選時。一般是先看入木時辰,然後才看墓地,墓地決定後再看出殯之時日。喪家請人代為看日擇時,必須提供死者本身及其兒子(若妻喪還須
包含其夫)之生辰八字以供參考。因病去世者可逕向診病之公私立醫院或診所請求開具死亡證明書,死於意外者則須報請檢察官與法醫驗屍後始開立。家屬持證明書向戶籍所在地之戶政事務所辦理死亡登記,然後才能入殮。

報喪

  入木時辰看好便可報喪,父喪要報伯叔、姑母等,母喪則要通知外家,俗稱「報白」。母舅以外的親戚,可以央人代為報喪,或用電話通報。母喪,娘家來弔,孝男等須至門外跪接(父喪時不用跪接母舅)。至親好友聞耗趕抵喪家,向遺體焚香致奠(舊稱「覓喪」),家屬須在旁向死者稟報,昔日女眷且須舉哀。

買棺

  俗稱「買大厝」,父喪由伯叔一人陪孝男去,母喪由外家一人陪孝男去,另外可請一位懂木材之鄰友作陪。棺木,土葬與火化所用不同。近年公墓公園,推行輪葬制度,若干年後即開墳檢骨,即便是土葬,棺木亦不須過於講究。

哭路頭與奔喪

  出嫁女兒聞耗奔喪回家,離家一段距離即須號哭,且有哭辭,聲極淒冽,俗稱「哭路頭」。凡長輩嚥氣時未隨侍在側之子孫,至外地奔喪回去,必須匍匐入門,表示自己不孝,奉養無狀。

宗教法事

  初喪未入殮請道士或僧尼唸經,稱為「唸腳尾經」;或者俟入殮時再一併舉行,稱為「入木法事」。

組治喪委員會

  本身或子女當中具有崇高社會地位者,或交遊廣闊者,死後應由其朋友或長官、同事、僚屬組成治喪委員會,討論及安排治喪事宜。所列委員,必須真正能到場開會執事之人,否則不應列名,以免助長社會浮誇氣習。

安葬

        當喪家選好墓地後,在出殯前先擇一吉日吉時,備三牲、茶葉(甘茶)、素果由遠親或賓客一人吉冠素服擇日開塋域、祀后土。供三牲燒香燒金紙祭土地神跪告后土曰:『惟日子,姓名,敢告于后土氏之神,今為姓名營建宅兆,神其保佑,俾無後艱 。謹以清酌、脯醢、祇薦于神。尚饗。』這稱為「開兆」是為死者永眠之所而祈求土地公庇護的意思,然後掘土築基稱「開壙」。

        造風水所須之祭物及用品如下:活白公雞壹隻、生豬肉斤二、生鴨蛋十二只、生魷魚十二尾、白米斗二(十四斤)、酒壹瓶、清水壹瓶、醬糊壹包、紅糕仔十二包、新毛筆壹支、新毛巾壹條、燭壹對、香壹包、酒杯二大三小、壽金、福金、四方金各三只,挖壙前先簡單培土充當「后土」然後上香,燒壽金、乃破土挖掘,地點選定後既破土,絕不可更易位置,忌重喪也。

        后土即社,為土神俗稱土地公,俗以為墓地為土神所掌管,故安葬之前請先具祝文昭告之,祈求廕相庇護。

        殯葬行列到達墓地後,將靈柩先抬上壙頂,尾部在前、頭部在後,先行祀后土之後,設奠壙前,排牲禮(三牲或五牲),拜土地公的祭品為三牲一付,酒一瓶及金紙等,墓碑左側置遺像,墳頭置魂帛、香爐。拜墓祭品為:菜碗六碗、白米飯一碗、發粿一碗、酒、銀紙等,由子孫燒香祭拜。取下棺罩,並置魂帛於靈柩,時由一人撐傘以罩之。神主放於旁邊,旛旌插在墓的左右,孝男跪於靈右,孝女、孝媳跪於靈左,號哭奠弔辭訣。孝男舉哀奠三杯,執事者接酒後俱澆在柩上,然後俯伏聽讀葬祭祝文,其間棺木店的人會來放風也叫放水或放栓,就是在靈柩前後鑽孔使空氣進入棺內,讓屍體能早日腐化,也有在入壙後再放栓者。

 

 

 

葬儀社葬儀社葬儀社葬儀社葬儀社葬儀社葬儀社葬儀社葬儀社葬儀社葬儀社葬儀社葬儀社葬儀社葬儀社

中壢葬儀社中壢葬儀社中壢葬儀社中壢葬儀社中壢葬儀社中壢葬儀社中壢葬儀社中壢葬儀社中壢葬儀社

桃園葬儀社桃園葬儀社桃園葬儀社桃園葬儀社桃園葬儀社桃園葬儀社桃園葬儀社桃園葬儀社桃園葬儀社

台北葬儀社台北葬儀社台北葬儀社台北葬儀社台北葬儀社台北葬儀社台北葬儀社台北葬儀社台北葬儀社

新竹葬儀社新竹葬儀社新竹葬儀社新竹葬儀社新竹葬儀社新竹葬儀社新竹葬儀社新竹葬儀社新竹葬儀社

苗栗葬儀社苗栗葬儀社苗栗葬儀社苗栗葬儀社苗栗葬儀社苗栗葬儀社苗栗葬儀社苗栗葬儀社苗栗葬儀社

台中葬儀社台中葬儀社台中葬儀社台中葬儀社台中葬儀社台中葬儀社台中葬儀社台中葬儀社台中葬儀社

林口葬儀社林口葬儀社林口葬儀社林口葬儀社林口葬儀社林口葬儀社林口葬儀社林口葬儀社林口葬儀社

基隆葬儀社基隆葬儀社基隆葬儀社基隆葬儀社基隆葬儀社基隆葬儀社基隆葬儀社基隆葬儀社基隆葬儀社

樹林葬儀社樹林葬儀社樹林葬儀社樹林葬儀社樹林葬儀社樹林葬儀社樹林葬儀社樹林葬儀社樹林葬儀社

板橋葬儀社板橋葬儀社板橋葬儀社板橋葬儀社板橋葬儀社板橋葬儀社板橋葬儀社板橋葬儀社板橋葬儀社

五股葬儀社五股葬儀社五股葬儀社五股葬儀社五股葬儀社五股葬儀社五股葬儀社五股葬儀社五股葬儀社

湖口葬儀社湖口葬儀社湖口葬儀社湖口葬儀社湖口葬儀社湖口葬儀社湖口葬儀社湖口葬儀社湖口葬儀社

禮儀公司禮儀公司禮儀公司禮儀公司禮儀公司禮儀公司禮儀公司禮儀公司禮儀公司禮儀公司禮儀公司禮儀公司

上一篇:一貫道喪禮儀節 一

下一篇:式場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