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球Moneyball:數據派棒球的時代

對於棒球熱愛的人分成兩種:一種是真正以棒球為工作、職業者,他一輩子都在打棒球。另一種是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打過棒球,但他遠比前一種人狂熱,於是他反覆觀看、紀錄,對球員歷史與數據的瞭解程度,比起球員本身還清楚。
在以前,這兩種人可說是涇渭分明。後者只能在看台搖旗吶喊,前者則認為後者是來鬧的,數據分析跟棒球是兩回事,棒球可是男子漢的對決,不是數學遊戲。
但到了今天,情況有點不同,電視轉播時,旁邊一大堆的數據,這位打者的打擊率、上壘率、九宮格,投打對決紀錄…...造成這種變化的有幾種因素:電腦、統計學,以及魔球的主角—奧克蘭運動家隊總經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
比利比恩就是將上述兩種人打破的關鍵,他引進了許多數據派人士:名校畢業、對數據瞭若執掌者,透過數據去尋找被低估的球員,透過選秀或交換,打造了奧克蘭運動家隊的黃金年代,也讓棒球進入一個新的年代。當年拿著電腦在球場旁看數據相當稀奇,如今那個球隊沒電腦!
魔球講的就是這個故事,原著是本精彩的棒球管理學經典,但要改成電影,卻要大幅簡化許多劇情,例如電影中比利比恩以拿到世界大賽冠軍為第一目標,但書中卻寫比利比恩認為他的工作是打入季後賽,至於世界大賽冠軍全靠運氣。然而也因為如此修改,配合他女兒的角色(書中完全沒有),讓布萊德彼特的角色更有血有肉(書中的比利比恩多半描述外在瘋狂的一面),也讓他拿下剛公布的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主角,明年應該也是奧斯卡大熱門。
嚴格說來,魔球並不是太熱血的棒球電影,投打對決不多,除了布萊德比特及其特助外,球員也都沒有描繪到內心世界(坐在我後面的人甚至睡著了),但如果說魔球原著塑造了比利比恩,魔球電影的焦點則在布萊德彼特身上,他最近選片的精準度(從惡棍特工、永生樹到魔球),堪稱是電影界的比利比恩,不過以他的資本,他不是小市場的運動家隊,而是大市場的紅襪,要拿到冠軍,應該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