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6 11:13:54王御風
不一樣的月光:回家的路

最近接觸了一些八八風災重建的議題,其中一個最大的爭議是原住民該不該放棄家園,遷移到「安全的地方」?於是,許多原住民再度遷村,從山上到了山下,但最近又常常想回家。
這個議題,可能不是「不一樣的月光」中導演最想討論的問題,從影片中可看出,本身為南澳泰雅族的導演想要透過一個偶發事件(臺北片組到南澳尋找沙韻傳說),來紀錄現代泰雅族居住的南澳,所以內容包含很多:除了沙韻的故事外、獵人文化、愛情、搬到臺北的原住民家庭等,但這些問題都點到為止,導演有點像是拍民族誌的紀錄南澳,原住民演員的演技也非常生活化,更讓全片有紀錄片的味道,但也有紀錄片的最大缺點:無法聚焦。
反而是最後阿公想要回到老部落,撐起了這部影片,尤其是當阿公回到荒蕪一片的老部落,放聲大哭向祖先訴說他們對原先老部落的思念時,格外令人動容。原住民的居住地,一直因為天災、政治而被迫遷徙,漢人更時常用居住在平地的觀念,對於原住民不願遷移下山感到不解。當我們能夠對於老兵想要回家感到理解,甚至於鼓勵時,為何對於原住民的回家心願,卻如此漠視。
當觀眾對於七十年前,因文化衝突引起的霧社事件表達關切時,很可能因為不理解,對於同是文化衝突的遷村批評原住民浪費國家資源,或許導演除了「紀錄」族人的生活,更應該多點論述,讓觀眾知道原住民的文化及思考,這才會牽動觀眾的感動。
上一篇:牽阮的手:鮮活的臺灣民主運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