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4 17:06:21小V
2008.11.29補記(入菩薩行論)
聽錄音後的記錄。
現象本身是中性,因為我們的感受不同才有分別,因為有分別才有業,有了業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反應與延伸,因此,輪迴充滿痛苦不是現象的問題,是感受主體(我們)的問題。
現象本身是中性,因為我們的感受不同才有分別,因為有分別才有業,有了業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反應與延伸,因此,輪迴充滿痛苦不是現象的問題,是感受主體(我們)的問題。
真正輪迴的痛苦是我們的煩惱,而不是一再生起與顯現的各種現象。我們以為外界會帶來痛苦,實際上是我們內在的感受有分別帶來痛苦。只要煩惱不解除,在修持途中,自然會發現問題出在自己的煩惱,自己的心,所謂的問題是要轉向內部來解決。煩惱沒有解決前,就會一直有痛苦。不止自己要解除,也要幫別人解除。
身體這麼不好,導致這麼多痛苦,乾脆丟掉身體算了(就是自殺的邏輯)但問題並不這麼簡單,這些問題(業力)還是會跟著到下一世。如果身體可以好好運用,就會發揮很大的作用,把我們從輪迴帶到解脫。
身體的確給我們帶來麻煩,但她也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可以帶領我們到好的地方去,所以還是要保持良好(可以使用)的狀態,同時不應該讓她成為我們的煩惱之因,這就是平衡身體。
佛教的問題有兩類:舉例來說,一種是不會騎腳踏車的,會問這車怎麼長這樣、或是要怎麼坐上去;一種是踏了右腳,發現腳踏車會往右傾,就會問下一步該怎麼辦?上師會說那就要左踏,左右要保持平衡。所以,上師用口訣帶領實修的弟子,一步步走向正途。
四力懺悔:悔過力、依止力、真正改變、不要再犯。一般實際生活問題也是這樣的邏輯。
拿著法教去批評別人是不必要的。學了佛法卻跑去評斷別人的大有人在。學佛應該是要看自己才對,判斷自己才對。
談到懺悔。不好的事情:自己做、勸別人做、看著別人做(隨喜),都要懺悔。
佛教說的罪,也是因緣和合所產生,主要是説會障礙妳見到佛性。罪障~罪會障礙你見到佛性。並不是妳犯了罪就是很骯髒汙穢的人,那是另一種比較性的說法。因為無常,我們要盡快來懺悔,死亡從來不會等待你的計劃,死亡不會和你預約時間。
人一輩子都想要活下去,卻很少為死做打算。實際人生真是瞬息萬變!(講到印度孟買恐怖攻擊中,英國富翁用手機與電台聯繫仍躲不過死亡的故事)每個人、每個階段在乎的點都不一樣,都會改變。學佛的人都知道怎麼解脫,但,如果你知道死亡隨時等待你,妳就會一心一念都在佛法上。經常思惟死亡/無常,就會把全部心力放在尋求解脫之上。
解脫就像是救生圈,丟個救生圈下去,落水的人就會抓著救生圈,雖然不一定被救活,但總有機會。
解脫是甚麼?貪嗔癡的止息,就是解脫!最簡單,最可能被接受的答案。
煩惱障,是我們的,是有對象的。
所知障,對象沒有本性,仍有一種執著力量。
修行是要棄捨今身,運用此身的機會及不執於此身的貪取之平衡,幫助我們更有功德走向解脫。問題是解決輪迴,而不是在意死亡。
實際上我們不需要這麼多東西,卻老是想滿足這麼多需求,以致於讓生活變得更複雜。
人生所有遇見的事情,都變成回憶,不存在了,但我們為了痛苦或快樂的回憶不知付出多少代價。原來住的地方已經完全不存在了,但心裡想到還是很多感觸,甚至這就是業力。你討厭的人可能再也不會遇到,但那個討厭的因果業力卻一直跟著你。
輪迴裡面一直上演同樣的戲碼,可怕的是不斷不斷發生重演,每一生裡面,我們不會覺得夠了,會一直想要、嚮往等,從來沒有一生覺得夠了,當我們被輪迴的業力推著走時,完全沒有招架之力。
通常學佛的人會愈來愈開放,能接受更多;愈來愈愉悅、快樂;可以用這種態度來判斷。
每個眾生都有佛性,我要自己努力證悟到佛性,幫助眾生解脫。非常努力堅持不懈的去做,最終,我的努力會消滅我所執著的自我,我的努力就是對的。
隨遇而安:以前在意的,現在就不在意了,離兩邊而不執取。中觀就是離於二邊。
死亡前發現沒有人可以依靠。死前知道自己犯了很多錯誤,但我們不知道最大錯誤就是沒有知道解脫的重要性。
拿佛法來解決世俗的問題,是叫皇帝來掃地。佛法基本上是拿來學解脫的,或許順帶可以解決一些世俗的問題,那要看因緣變化。
你迴轉發現,這一切都是由你自己開始。如果有人開始幫助你,那畢竟是你的善業造成這樣的結果,我們應該充滿感謝。
這個宇宙所充斥的東西,不會有一個不是釋迦牟尼佛。
心沒有開悟,不要怪眼鏡,我們只能看見這個世界小小的一個面,這是我們的業力所致。佛看見的是無限的可能,這就是空,當我們消滅了這個我,也就是證悟到佛菩薩。輪迴裡的東西自然喪失掉你關愛的眼神。
佛性從來沒有離開你,就怕你不認得。
下一篇:2009新春精進閉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