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30 14:18:09蘭花楹

關於文章與論文的記事

九月中,知道我三月初投的一篇稿子被臺灣社會工作學界一個相當好的期刊接受了。而且,很難得的,兩位審查意見給的推薦程度分別是「原文刊登」與「稍做修改即可刊登」。

這是我投稿那麼多次以來,第一次看見有審查意見給的推薦程度是「原文刊登」。

這篇稿子有好到這種可以「原文刊登」的程度嗎?真地是令我很意外。

雖說可以原文刊登,但是拿到審查意見後,我還是花了一兩天的時間,依著審查建議,添加一些說明與內容、把文句順一順、把贅字與冗詞去掉、一致化文中使用的字詞、並重新檢視與調整那之前令我抱怨連連的格式要求(老實說,我在調整格式的時候,還是抱怨連連)。畢竟,我認為這是一種尊重。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我與我碩士班論文指導教授)採用量化與質化兼用的內容分析法,檢視108本出版於1985年到2005年間的社工教科書,從「教科書提供的愛滋訊息、呈現方式、及可能潛在問題」等面向進行檢視,以瞭解臺灣社會工作教科書呈現愛滋議題的方式,並探看這樣的呈現方式與取向可能有那些潛在問題。

我個人認為這篇文章比較會令人印象深刻的部份應該是「選取的樣本數」與「資料檢視方式」:因為我們檢視的文本是「108本中文社會工作教科書」;檢視資料檢視的則是:從頭到尾、逐章逐節地閱讀這108本社工教科書,並細膩地挑出這些教科書中呈現或提及的愛滋議題。

這篇初稿其實在2007年七月中旬就已完成了,我碩士班指導教授(這篇文章的掛名第一作者)以及我分別把部份成果發表在三個不同研討會或發表會上。基本上,從這些發表經驗所得到的回應,讓我們相信這篇文章不會差到那邊去。但因為這些那些原因,我們直到2008年二月初才決定將這篇文章投到上述那份期刊。

這期刊在審查項目部份算有趣。審查者必須考量的部份共分做六個層面:獨特創見、詞意表達、組織結構、參考文獻、研究方法、與學術理論或實務應用價值;每個層面都有不同的評分比例。

在兩位審查人的觀點中,這篇文章得分相對比較不高的部份,則是「參考文獻」與「研究方法」。這兩部份的得分,在四捨五入之後,約略在70%左右。但在審查意見與具體修正意見部份,這兩位審查人卻完全沒有針對這兩面向做著墨與建議。

某種程度,我個人認為,這兩部份多少會與每個人如何看待文獻怎樣被整理與組織、及研究方法細節如何被交代與鋪陳;所以,在稍微調整與修改了一下字句後,並沒有作太大幅度更動。

另外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其中一個審稿者是中國人耶!而且,感覺上不像是社會工作或社會福利背景的人(在文章中,這審查人多次使用「社會任務者」、「實務任務」等詞)。這真是有趣(難道,社會工作者在大陸真地就是被稱為社會任務者?)另外,這審查意見全是用簡體中文撰寫。畢竟已看了很久的簡體中文的書,所以還不至於有看不懂那些字的狀況。不過,在用字遣詞方面,明顯地,臺灣與大陸以各自發展出其殊異性了。

---------------------

另外,2007年十二月寫的一篇百科全書文章,也在九月初時收到編輯來信。基本上,經過兩次修改,他認為,這篇文章已沒有太大問題,且確定會被收錄進那百科全書了。

不過,這套書的出版時間,卻一延再延:從原先預定的今年七月初,延後到明年七月初。

關於出版時間,我沒有太大問題。只不過,在這種網路時代,從文章完成到書籍付梓隔了兩年的狀況下,有誰還會檢閱這套書呢?

這套百科全書主在呈現與簡介全球各國(或地區)女男同雙性戀者與變性者生活處境。

這套書編輯委員之一是我的副指導教授。他在去年十一月中時詢問我撰寫此篇文章的意願;因為,很奇怪,他們曾接觸臺灣三到四位相關學者,卻沒人願接這份案子。他個人認為,臺灣這部份資料不應缺席,所以一直鼓勵我接下這案子。

答應接手後,才發現這案子有點小麻煩,又尤其我人在雪梨,而不是在台灣。

我現在論文主要是在處理臺灣社會工作教育,而非女男同雙性戀者與變性人議題;因此我在雪梨所有的書與資料都與臺灣社會工作教育相關,那些女男同雙性戀者與變性人書籍則全都在臺灣的家。

如為這篇五六千字的文章而要我父母把書寄到澳洲、或者我飛回臺灣,我個人認為怎樣都不划算。而且,在接這案子之前,我才在九月初時,回臺灣約三個星期。

真是。

不過,既然答應接手了,在「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的狀況下,我就努力看看吧!

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還有另外一個小插曲:

我那副指導教授除找我之外,亦找了一位當時在雪梨當visiting scholar的年輕大陸學者撰寫中國部份。因為副指導教授緣故,所以跟那位學者見過幾次面,並且同意,在粗稿完成後,彼此交換,做為各自參考。

但我沒料到,他竟會為我文章中的一段話,而寄了三四封電子郵件給我,以強調或說明他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這概念。

我那段話如下:

Meanwhile, mainland China argued that Taiwan is a province under Chinese control, and prevented Taiwan from building official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countries or joinin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United Nations or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urrently, Taiwan only has 24 diplomatic allies. At an international level, Taiwan is very isolated. Based on this perspective, the status of Taiwan in the world is similar to the status of homosexuals in some societies: it exists, but is neglected.

老實說,我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這議題很感冒與很反感;如遇到有人主動提出這話題,我會直接清楚地明說:「我不想討論這議題。」

因此,看到這位號稱自己是在做同志與酷兒研究的大陸年輕學者寄與轉寄電子郵件給我,只為強調「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這概念時;我心裡則在嘀咕:「喂!這位先生,你有沒有搞錯呀?你真地是一位從事同志與酷兒研究的人嗎?怎會對國族議題卻有如此僵固態度?你這態度,跟那些一直強調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結合、同性戀是心理異常或變態的人有什麼不一樣呀?」

但我不想花這個時間寫電子郵件跟他「討論」與「交流」這議題;所以,我只簡單回了一封信給他:

「謝謝你提供的文件與資料,我會當作參考。如果,你對那段話還是很有意見與不同看法的話,請直接與編輯委員們溝通。祝好!」

就一個年輕學者而言,我不相信他有這個膽與資格去跟一個處理同志議題的百科全書的編輯委員們反應或爭執這個點。

也還好,目前為止,相關編輯委員沒人針對那段話提出怎樣的疑義或不同看法。

這經驗讓我認識到,就算是一位處理酷兒與同志議題的人,在某種程度,卻也有可能死守某種意識型態不放。

-----------

另外一件與投稿有關的事情則是:

我三月初投了一篇英文文章到某個刊,將近七個月過去之後,那期刊竟然還找不到審查人審我那篇文章。

啊?啊?啊?

一篇以問卷、處理「愛滋、社會工作老師、臺灣」的文章會找不到審稿人?真是另一個令我難以想像的事情。

這是個在社會工作教育領域的知名期刊。不過,這期刊處理文章的速度未免太過於緩慢了吧!

我三月初從網路投了那篇文章後,每兩三個星期我就會上這期刊網站查詢進度。

五月底時,我才收到「這期刊願意找人審我文章」的通知。也就是說,一個初步審核「文章格式、主題宗旨是否符合期刊要求」的動作,就花了這期刊約兩個月時間。這動作會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嗎?

八月初,這期刊才接觸第一批可能審我文章的審稿者。

八月中,那些審稿者一一婉拒這樣的審稿邀約。

從八月中到九月底的現在,那期刊關於我的文章則沒有進一步動作。

同樣的時間,我那篇中文文章都已經從投稿到被接受的狀況了;但我那英文文章卻還一直找不到人審?

我很懷疑我那篇文章被編輯遺忘了。

但是男人在看過網站資訊後,他雖同意這期刊動作太過緩慢了,但是他建議我「十月中再寫信詢問狀況」,因為「看樣子,這期刊,是以每兩個月做為審稿過程基本週期。」「另外,你現在得先把你論文處理掉;所以那文章,就繼續讓它窩在那期刊某處不知名的角落吧!」

雖然我對這期刊已感到相當圈圈叉叉,但我相信男人的判斷。所以,好吧,繼續等待。

不相互對照不知道,所以讓我們看看男人的經驗:

約略也在三月初的時候,男人投了兩篇文章到商學領域期刊。

一篇文章,在經過約略一個星期,進入「審稿」階段;在七個月後,收到審查意見。

另一篇文章,在經過約兩天之後,進入「審稿」階段;並在五個月後,收到第一次審查意見。現在,他正依照第一次審查意見進行文章修改。

相較男人那兩篇在商學領域期刊文章投稿的經驗,我那文章怎受到這麼緩慢的對待呀?

--------
也說說關於論文的事情吧!

我論文粗稿應該算是完成了。

但是,結論那一章,指導教授一直不是很滿意;因此,這兩個月一直在修改結論部份。

修到我快要厭煩的地步了。

另外,雖然這花了兩年時間的粗稿算是完成了;但畢竟兩年時間已過去,某種程度,我竟會想大大修改前面寫的部份。如果,真地是要大大修改的話,那,那,可真地就不知道會是何年何月的事情了。

我在這論文中用的是「系譜學」加「量化的內容分析」研究方法。

來,念社會學科的舊雨新知,說說看,有誰聽過這研究方法?

這研究方法,這研究方法,真地是很討厭與很麻煩。

另外,在我英文破破菜菜的狀況下,竟還用這種研究方法,更讓我苦不堪言。

指導教授和顏悅色地跟我說:「她寧願我現在一直修改論文,而不願意見到我在經歷過論文書面審之後還要一再修改的狀況。」

我同意這觀點,所以,雖已經修改論文到厭煩的地步了,還是會咬咬牙努力再撐一下。

但是,她又說:「然而,無論如何,如果你真地想在明年四月份之前拿到畢業證書的話,請你把最終版本在十月底之前給我們(包括我的副指導教授),這樣我們才有時間好好看與檢查你的論文,並讓你可以在十二月底時進行論文書面審。而且,別忘了,你副指導教授非常忙碌,所以我們必須考慮他有可能會拖時間喔!」

嗯!啊!嗯!啊!

一個月不到的時間。而我現在還在跟結論章糾纏。

唉唉唉唉唉唉唉唉!

---------
其實,我不應該花時間寫這篇雜文的,因為,坦白說,明天(十月一日),我還得交出另一篇研討會文章全文(拼出來了!)。

但,這個那個,在我不想處理論文、不想碰那篇文章、卻也不敢到處閒晃的狀況下,於是,我想,先寫寫短短的雜文,轉換心情好了。沒料到,我竟然就這樣又寫了一篇又臭又長的囉唆文章。

啊!
蘭花楹 2008-10-08 13:04:43

謝謝光點。

不過,我還是很懷疑,「寫流程」與「研究型的人」之間的關連。

我個人覺得,我還不是很會精簡惡要地寫重點,所以那流程看起來就像裹腳布一般。:(

光點 2008-10-06 22:57:36

你實在太厲害了!

果然是研究型的人,因為我光看你寫的這些流程,就眼睛花掉了~~

不管如何,你的研究能力與撰文能力都受到相當肯定。身為朋友,與有榮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