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04 10:31:48moi

《閱讀筆記》利科馬的國際醫療與剛達爾溫柔的光

在非洲馬拉威有一個馬拉威湖,約有四分之三個台灣那麼大,在湖的東測有一個小島叫利科馬,島上有一家利科馬醫院,他們看病的對象除了當地的馬拉威人民外,還有大清早從對岸莫三比克搭帆船來的病人。

莫三比克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所以來自莫三比克的朋友不會說英語,兩地人民溝通的語言只有當地的方言,所以診療需靠當地人翻譯,但碰到了葡萄牙文的轉診信函,大家只好就字根字尾猜字意,再找當地人用當地方言問病人,然後才能稍微猜出轉診單的內容。

來自台灣的陳厚全醫師說在利科馬工作,才是真正的「國際性醫療服務」。

莫三比克人民很幸運,馬拉威政府沒有阻止他們到國內看病,而且還一視同仁,讓他們享受和本國人民一樣的免費醫療待遇。

其實馬拉威也不是一個醫療資源豐裕的國家,不止硬體設備簡陋,許多原來醫師的工作只能由受過醫療訓練的臨床技術員來支援,且國內的人民和非洲其他國家的人民一樣飽受貧病之苦。但馬拉威政府卻可以讓莫三比克人民享有和本國人民一樣的免費醫療待遇。

在同樣是貧病交迫的地域裡,越能發掘人心不分彼此善良的一面。

有一位日本青年到非洲衣索比亞,他到一個叫剛達爾的地方發放糧食,為了不讓人多拿,為了不讓人搶,有衛兵站在那裡監視。有兩個從外地來的小女孩,她們越過三座山,走了三天的路,他們的父親和弟弟已經餓死了,他們希望可以分得一份糧食,帶回去給瞎眼的母親,可是被衛兵粗魯地打倒在地上,因為那是給剛達爾人吃的。

衛兵離開後,青年帶了一包玉米和奶粉去找那兩個女孩子。

直到第二天早上,有人指點青年,那兩個女孩子進去一戶人家。青年趕緊去敲門,是一個穿破爛衣服的老伯伯。小姐妹和他們一家人一起吃了晚餐,在他們家過了一夜,一早就回去了。

溫柔的晨光下,老伯伯說:「我讓他們帶了些玉米和奶粉。雖然只能給一些,但是她們很高興有東西帶回給母親。」

「你給她們?從那兩小包再分給她們?」

「對,因為我很高興得到那些,所以我做同樣的事,讓他們高興。」

我們也許會在某一個感動的時刻想到,讓我來幫助你,然後可能我們真的幫助了別人。

但老伯伯沒有說「我來幫助你」他只是將寶貴的東西分給她們,讓她們分享他的高興。在連續三年乾旱,在小孩餓到吞食石頭,在不知道下一次糧食發放在什麼時候,或者再不會有人來發放糧食的剛達爾。

千里迢迢來發放糧食的日本青年,自問我能做到嗎?

他自承他做不到,因為他會先為自己設想。

我也做不到,我會先想到我不想餓死。

*關於利科馬國際醫療來自經典2005年12月號

*關於剛達爾的故事來自《剛達爾溫柔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