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17 15:53:38moi
《她從海上來》翩然而來
1955年秋天,細雨斜飛的舊金山碼頭外,來自香港的船上,Eileen倚在被雨珠濺得溼答答的船舷欄杆,眼前茫茫一片大海和霧靄,就像茫然未知的未來。
1956年3月,Eileen來到美國新罕布夏州麥克道威爾文藝營區,一個有心人士提供給各領域藝術家安心創作的營區,但Eileen一直擔心著她的著作能不能在這個國家出版,因為她的積蓄不多,文藝營的禮遇是有期限的,除了寫作她沒別的技能,但在美國,她的作品並沒有受到重視。
當時在文藝營的Ferdinand Reyher源於對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感到興趣和嚮往,主動和她認識。Reyher曾是成功的劇作家,但當年六十六歲的他已經放棄了他自己的奮鬥,在一個又一個這樣的作家收容所裡遊走,當他看過Eileen的英文小說手稿後,驚訝於她的英語寫作能力和她極富魅力的敘事手法,他很願意幫她。
那年8月Eileen與Reyher決定終生相伴,他開始為她料理生活上的瑣事,讓不是很會照顧自己的Eileen可以安心寫作,但接踵而來的中風和無可避免的老病,在精神和經濟上他也逐漸的開始依賴Eileen。
1964年Reyher重病,Eileen在寫作維生和照顧丈夫這兩件事的壓迫下心力交瘁;1966年她申請到邁阿密大學的駐校作家,這是她唯一的機會可以去賺錢,她原想請Reyher與前妻生的女兒霏絲幫忙照顧Reyher,但遭到了拒絕。從此,她不再向任何人求援,她用頑強倔強來承擔她所選擇的一切。這一年她四十六歲。
1967年秋天,Reyher過世,她雖然卸下這不勝負荷的重擔,但當下她在這世界便再也沒有一個可以依靠或傾訴的親人了。
1969年七月她前往加州柏克萊大學任職。1972年離開柏克萊,遷居洛杉磯,並開始在台灣的出版社及報章上發表文章。
1956年3月,Eileen來到美國新罕布夏州麥克道威爾文藝營區,一個有心人士提供給各領域藝術家安心創作的營區,但Eileen一直擔心著她的著作能不能在這個國家出版,因為她的積蓄不多,文藝營的禮遇是有期限的,除了寫作她沒別的技能,但在美國,她的作品並沒有受到重視。
當時在文藝營的Ferdinand Reyher源於對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感到興趣和嚮往,主動和她認識。Reyher曾是成功的劇作家,但當年六十六歲的他已經放棄了他自己的奮鬥,在一個又一個這樣的作家收容所裡遊走,當他看過Eileen的英文小說手稿後,驚訝於她的英語寫作能力和她極富魅力的敘事手法,他很願意幫她。
那年8月Eileen與Reyher決定終生相伴,他開始為她料理生活上的瑣事,讓不是很會照顧自己的Eileen可以安心寫作,但接踵而來的中風和無可避免的老病,在精神和經濟上他也逐漸的開始依賴Eileen。
1964年Reyher重病,Eileen在寫作維生和照顧丈夫這兩件事的壓迫下心力交瘁;1966年她申請到邁阿密大學的駐校作家,這是她唯一的機會可以去賺錢,她原想請Reyher與前妻生的女兒霏絲幫忙照顧Reyher,但遭到了拒絕。從此,她不再向任何人求援,她用頑強倔強來承擔她所選擇的一切。這一年她四十六歲。
1967年秋天,Reyher過世,她雖然卸下這不勝負荷的重擔,但當下她在這世界便再也沒有一個可以依靠或傾訴的親人了。
1969年七月她前往加州柏克萊大學任職。1972年離開柏克萊,遷居洛杉磯,並開始在台灣的出版社及報章上發表文章。
下一篇:《她從海上來》悄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