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07 01:40:39尚未設定

《來看神話的力量——電影〈特洛依〉雜談二、三》



因爲原先購買的版本缺少阿喀琉斯與女祭司布裏塞伊斯的一段床戲。所以我終於等到今日才得以將整部《TORY》看完。
呵呵,做一個要求嚴謹的人真不容易。

(被衆人圍堆毆打中)…

記得年少時候,對於尼羅河畔以及愛琴海附近的古老文明,有著狂熱的喜愛。這全得宜於一部影響我至今的漫畫——《尼羅河女兒》。
當然,這次的主題與這漫畫沒什麽關係,我們應該將目光放到《荷馬史詩》與《希臘神話》上。
宙斯、赫拉、雅典娜、阿波羅、波塞東…
即使不是很熟悉,若仔細想想也講的出他們大概的身份。這些被刻進石碑,寫進神殿的名字代表了一個已然沈睡了的時代的文明。
今天我們這些後人依靠著祖先留下的班駁記錄,依稀可見曾經流淌著的輝煌。
那是一個只能用不屬於人類的邏輯去思考的年代。人是神的孩子,神垂蔭他們,神也命令他們。
戰場上的直面交接與短兵相見,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比任何時代都更像戰爭。
嘶吼、搏殺…
任何人都有機會成爲英雄,只要你還活著。
如果你已經光榮的死去,那麽…你就是英雄。
但…誰能證明你確實是光榮的死去?…

《伊利亞特》裏面的阿喀琉斯與《荷馬史詩》甚至是神話中都不太一樣。
前者重在突出他的悲劇主角身份,中者注重的是這位人類戰神的悲劇情節,而後者…只能說是惋惜他的不太完美而已。(腳踝處的致命傷)
因此,總體看來電影的改編路線確實比較貼近于《荷馬史詩》的風格。畢竟,觀衆進場想看的是故事。而不是主角總在感歎自身的多桀多難。

對於影片整體的素質,我沒有太多的話好講。
好萊塢拍史詩巨片,從一開始就不能對深度報多大的幻想,希冀它不要被改的太過分就算萬幸了。

影片《TROY》上映後,全球票房並未如出品公司預先預料的那樣火暴。其中有一定的市場因素,比如好死不死撞上其他幾部大戲。更重要的是我想是觀衆群並未真的成熟到,接受一個這麽真實的神話故事。
與以往我們所瞭解的希臘傳說不同,電影的設定看起來簡直是完全顛倒了既有立場。

幾個主要人物方面。
美麗的海倫成了自願隨王子逃走的深閨怨婦,但這樣好象帕裏斯窩囊廢似的角色性質並沒得到多大改善。
爲名譽而戰順便幫自己弟弟奪回老婆的希臘王阿伽門農成了徹頭徹尾的壞蛋+色狼。(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神話中簡單的性格敍述。在其他兩部原著裏,他好象也不怎麽討好)
阿喀琉斯…這個以往只能用‘倒楣’二字形容的男人,因爲他的勇猛與多情,臨死前還能過過癡情郎的癮。

歷史原因方面。
至少在看這部電影以前,很少人會爲特洛依的最終結果而感到惋惜。起碼我曾經爲希臘人能想出木馬這一招而欽佩不已(並且感覺特洛依人實在夠笨。過海關還安檢呢,他們就那麽大剌剌的就給拖進去了)
拐走了人家的女人,接受戰爭的洗禮這是必然的結果。
但是導演還硬要加入人道主義關懷的成分,現場置疑一下戰爭的目的。這麽做的最直接後果就是大大降低了影片本該有的氣勢。
那個時候沒有核武器沒有國際法庭。
奴隸社會的人只懂得保護自己的土地與身爲‘一個人’的權利,就必須要舉起刀劍來。
考慮到婦孺們可能會永遠失去了他們的父親、丈夫、兒子,這個點子的確不錯。但絕對不適合放在這裏。

以英雄姿態重新登場的阿喀琉斯,最重頭的拼殺戲份竟然不是在萬衆一心的攻城戰役中。與赫克托爾的單挑又沒有足夠的動人心弦(誰也看的出來結果…赫克托爾臉上簡直寫著‘必死’二字)
小皮的個人魅力確實很眩目,但是阿喀琉斯這麽個人主義(爲表弟報仇才重新上陣)且不受控制。
所以他終究成不了‘戰神’,而僅僅只能是個偉大的希臘戰士。
他的遺憾不是神力上的缺憾,而是來自編劇以及導演們的不嚴謹設計。

最後他死在帕裏斯箭下的那段戲更加可笑。
我簡直要懷疑是否是原先的故事記載中出了錯誤。
全身完美無暇的阿喀琉斯,因爲腳踝沒有泡進神藥而成了唯一的弱點。
但是電影展示的卻是,因爲那一箭造成了他行動的不便才死在了自己愛人哥哥的第二三四箭下。

順帶一提,關於出演帕裏斯的奧蘭多。
我不明白他爲何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考慮接下這個吃力不討好的角色。(面對對方的劍逼近脖頸而連滾帶爬的滾回軍隊中,不知道這一刻有多少女FANS會失望的心碎)
但看過那幾箭後我徹底醒悟。
儘管沒了飄逸金髮、尖耳朵與藍眼睛,這個男生卻怎麽也不可能跳出那個光輝的精靈王子形象。
只是,怯懦加任性,已經玷污了他的美麗。(原著中因爲聽了愛神的話而跑去斯巴達燒殺搶掠的二王子到電影裏就成了人家國王的座上客,雖然幹的還是雞鳴狗盜的事,但怎麽也美觀浪漫多了..果然偶像的形象是要照顧滴)

講講戲份。

安排的問題牽涉到時間長短。
將十年的戰爭融縮爲不到三個小時的閃回。這樣的工作難度還是滿大的,或者說根本是不可能的。
套句俗話講,戲不夠,明星來湊。
果然國外的導演比我們更清楚這個道理。
男人們一次又一次的露出胸肌與腹肌,當小皮蜜色的肌膚在眼光下閃閃發光時,誰還在乎這場戰爭之前,希臘軍有沒有遭受瘟疫的洗禮?

儘管可以令觀衆忘記忽視戰事的真實性。
可因漫長時間而顯示出的滄桑感或者講通俗一點那種震撼的力量也完全不見。
仿佛十幾天就結束了,短暫的好似希臘人一次半夜的偷襲。
於是…
我們只好無奈的自我安慰說,特洛伊城確實是在一夜間被覆之一炬的。
這一點符合歷史。


以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看。
傳說走下神壇。也許真的是個錯誤。

脫下金燦燦的外衣,那種亙古不變的優美也隨之消散。
古代人與現代人對於神的崇敬,千百年來並沒有本質上的變化。
信仰與力量,二者相輔相成。
化繁爲簡與統一並直接,並不一定就是件好事情。

沒有了神秘的外包裝,神話也只能是雜談而已。

古迹證明特洛依城確實曾經真實的存在過。
而希臘人‘木馬屠城’的事件也曾經發生過。

但是,前後十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麽,恐怕沒有人能更詳細的講述出來。
千百年後,即使再出幾部《TORY》這樣的電影。
也只能令觀者更加糊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