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4 14:27:54文化護照小天使

作家五感漫遊:劉克襄──木柵指南宮舊步道

作家五感漫遊:劉克襄──木柵指南宮舊步道 活動紀錄

時間:2009/5/03(日)09:00-12:00

帶路人:劉克襄(自然、旅行作家)

漫步景點: 石燈座、指南宮步道、小坑口、小坑溪、小坑步道、終南亭、巴洛克式拱廊周家厝、八十年老屋、仙宮廟、慈惠堂、桂花樹、七里香、相思樹、竹柏、青剛櫟、老朴樹

集合地點: 指南宮登山牌樓口(小坑口站)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40名,額滿為止。

活動內容:指南宮步道是光復初期寫實畫家,還有早年攝影者在野外寫生取景,最愛走訪的名勝景點。迄今走訪,舊景殘物依舊精彩地存在。

報名人數:89

參加人數:40

活動記錄:

指南宮步道是光復初期寫實畫家,還有早年攝影者在野外寫生取景,最愛走訪的名勝景點。今天早晨,旅行作家─劉克襄帶領我們走訪這些舊景殘物,沿途中我們也帶著素描本或者筆記本,企圖透過雙眼與雙手,一筆一線紀錄勾勒出這些昔時的繁華與雍容。

 

進入指南宮的路線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登山口的百年柑仔店,卻因為附近要蓋樓房,隔天要拆掉,真是讓人感到何其有幸,又何其感傷!

 

接下來,劉克襄解說了有千年歷史的石燈籠所代表的意義,充滿日式風味的石燈籠指引我們走在日式步道上,然而穿過的卻是中國式的牌樓、前往祭拜中國呂洞賓的指南宮;這樣的中日混合體,顯得詭異而特別,但也讓這裡一點一滴的景色免於遭受文化所引起的紛爭與革命!就連步道兩旁植物的栽種,也可以看出時代與文化的意義。

 

1930年代開始有木柵指南宮步道,1940年開始出現了步道上的十八座石燈籠,主要來自於各方捐贈,這段時間見證了台灣歷經博覽會、旅遊風興盛,最為繁華富庶的年代;石燈籠象徵了指引前往西方神的世界,也隱含了石燈籠在台灣出現的時代背景的微妙意義;燈籠上有寶珠、笠、火袋、燈台、杆、基礎、基台幾大部分,型態、造型會因為不同年代或者需求而有所不同。燈柱上的文字塗改,也見證了台灣在日據時代前後的轉變70~80年代開始,指南宮一帶漸漸沒落,但卻有許多藝術家、攝影家(如:鄧南光、阮義忠)喜歡前往,紀錄旅人的足跡。

 

旅程中,帶路人劉克襄談笑風生的劉式幽默,更讓整段旅程更顯愜意輕鬆;他細心的解說了神社兩邊的自然植物,教會我們如何觀察自然、閱讀環境;透過許多歷史背景的故事,也讓我們更認識這裡木柵指南宮舊步道漸漸的沒落中,期待有更多的人一起透過這樣的活動來認識我們所生活的環境。

 

參加民眾資料及建議:

參與民眾多為20-50歲左右,男女性各佔五成。

參與民眾李美紅反應:「木柵指南宮舊步道,是我大學時代美好的回憶,但卻不知道這些景點的背後有那麼多的故事,舊地再次重遊,讓我增長不少見聞。 

 

活動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