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8 02:43:30Le Papillon
Girl, Interrupted 遺失心靈地圖的女孩
導演:詹姆斯曼格﹝James Mangold﹞
主演:Winona Ryder、Angelina Jolie、Whoppie Goldberg
原著:遺失心靈地圖的女孩(Girl, Interrupted)
作者:蘇珊娜.凱森(Susanna Kaysen)
出版:皇冠叢書現代女子兵法系列
看這部電影是在一堂心理與生活的課程所看的,課程探討的內容主要是談論「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在這裡先解釋一下什麼是「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根據DSM IV(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所列的人格障礙種類中,這樣的人格障礙特徵是:衝動、在人際關係、自我概念及情緒三方面的表現不穩定。這類型的人可能有自我傷害的行為,對個人的看法轉變非常快速,對人事物的看法採取「非黑即白」的觀點,自尊較低。而形成這樣人格障礙的原因可能是與家庭環境有關,例如在兒童時期有受虐或是被忽視的經驗又或是父母具有反社會人格,在教養方式上就容易會形成這樣的人格障礙。
女主角Susanna﹝Winona Ryder﹞的年代是個處於動盪的年代,她和自己的老師發生性關係,一心只想當個作家而與家人的期望不符,在那樣的年代裡,任何所謂「新潮」、「展現自我意識」、「為自己的理想而活」等想法都被視為精神異常。在電影中,Susanna的家庭是一個有著優渥環境的家庭,當父母帶著女兒去看家庭醫生時,父母是急促不安的,而當醫生宣佈女兒得了所謂的「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問題時,他們以為是由父母遺傳的,不安的以為是不是自己造成的,像是在劇中,母親問醫生:「小時候我們曾經把她綁在甲板上,這會不會是形成她成為精神病的原因?」最後家庭醫生和他們聯手她送進了療養院,並深以為恥。 Susanna在住進女子療養院後遇到了各式各樣不同的病人,有自焚的患者、厭食症的患者、戀父情結的患者…各種人,其中最令院方頭疼的是Lisa﹝Angelina Jolie﹞。在電影裡的Lisa是個敢挑戰「規矩」的女人,不斷的逃脫院方的監控,但在逃離療養院後總是又被送回療養院裡,而被送回療養院的她總是傷痕累累,還要經歷院方的電療各種治療方法(可以參考「24個比利」一書)。然而,被大家當做瘋子的Lisa,似乎是看得最清楚的人。在電影裡,Daisy是有著嚴重戀父情結的,她愛著自己的父親且與他發生關係而被送進療養院。每個星期,他都會帶一隻烤雞給她,她也只吃父親帶來的烤雞。有天,Daisy快樂的出院了,出院前,她向大家宣佈,出院後將住在一棟由父親買給她公寓裡,而公寓旁的招牌寫著「如果你住在這,你已經到家了」。出院的當天,Susanna和Lisa等人從樓上的窗戶望向樓下,其他人都懷疑Daisy是否真的復原了?只有Lisa說那是因為療養院對她的戀父情結感到束手無策了才放她走。
之後Lisa和Susanna逃離療養院住到Daisy的公寓裡,在小房子裡,Lisa揭穿了Daisy的秘密-她依舊與自己的父親發生關係,而Daisy自己內心也因為道德的衝突,常有自殘的行為。由於Lisa直接的揭穿Daisy的秘密,而讓無法再負荷良心指責的自己走向上吊,結束自己的性命。而兩位女主角在看到這件事發生後採取了兩種不同的態度,Lisa逃離了公寓,而Susanna報警並通知Daisy的父親後了解到自己需要好好的治療,才不會走上同樣的路途,於是她又回到了療養院接受治療。關於電影劇情,我已經說的太多。其實這部電影裡可以看到一般家裡有著人格障礙的病人時,他的家人多半是慌恐不安的,在不正確的認知下,以為這是種遺傳疾病,或是深以為恥,恨不得這個人立刻消失,於是送進療養院,從此不聞不問。很難去責怪他們的不公平對待,但很多家庭確實是這麼做,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社會新聞,多數的人會把智能障礙或是精神出現問題的孩子鎖在家裡,或是送到療養院後每月付錢給療養院照顧,但從未去看過他們的孩子。特別是在60年代,全世界都衝滿了衝突,新的世代與舊的世代觀念上的爭執,而在那樣的年代裡,對於「自我意識」的包容性非常的低,也許相對於現在,那個年代的道德指數較高,對於師生戀、表現自我的各種舉止都被列為離經叛道、瘋狂的行為(又或是我們看社會新聞看到麻痺了)。除此之外,在保守的年代裡,對於「精神病」的定義又非常糢糊,以書中的一個同時具有兩種性徵的角色來說,這樣的人在現代可以透過醫學來解決這樣的問題,也許可以選擇當男性或女生,但在那樣的年代,這樣的人被視為「怪胎」,給予異樣的眼光外,還會不公平的對待,就以作者在書中的描述,便稱之為「火星人的女朋友」,而這位有著兩種性徵的人也因為承受不了這種不公平的對待,又或是教育的不健全,她總是四處問人要不要看她的性器官。
電影最末,Lisa又被送回療養院裡,且受到更嚴厲的對待,她看到曾經以為是「盟友」的Susanna將要出院了,感覺到被背叛,而在經歷目睹Daisy自殺後,她拿走了錢離開Susanna,就像是一個輪迴,她逃離療養院在外頭流浪,再回到療養院,覺得自己被療養院裡的其他精神病患者捧為英雄,她才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當「盟友」即將出院時,她感到自己的信徒將要離開了,她的憤怒也出現,甚至要摧毀Susanna的生命。直到Susanna被逼到無處可躲時,她終於講出了「因為妳早就已經死了!麗莎!妳的心早已冷了,這就是為何妳一而再再而三地回來,妳並不自由,妳只有回到這裡,才覺得妳自己是活著的!」 這部電影給我的震驚程度並不低於碧海藍天,也許因為Jolie的表現太亮眼,又或是因為Susanna在電影最後吼出的那段話。之後我找了許多關於這部電影的資料,也買了中文版的原著,才知道電影和原著有些差異(一向如此),在電影裡反而因為Lisa的人格太過直接而掩蓋了Susanna內心裡的衝突。Susanna混亂的性生活、家庭的壓力、發生師生戀的對象是她好朋友的父親都是造成失序(disorder)及衝突的原因,而這些壓力及衝突造成她迷失自己,陷入混亂生活的輪迴,甚至自殘。
在書裡,Daisy也很早就自殺了,護士也不是黑人,她們並沒有聯手逃離療養院,更不像電影裡還有場大追殺。書末,電影裡有些角色都出院了,連在電影最後被綁在床上的Lisa也出院了,還生了個孩子。其實在書中,除了作者Susanna自身的陳述和對其他病人的描述外,不像電影那樣有著強烈的性格,但卻透過電影給予她們更鮮活的生命。
這部電影若是只強調Jolie小姐的表演,那就失去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在現代,很多所謂的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潛藏在我們四周,甚至我們自己都有可能會有所謂的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存在,但不需要太過緊張,就如同所有的精神疾病一樣,可能只是短暫的,偶爾像情緒週期一樣的起起伏伏。這麼說好了,就像是藥物,太多的成份可能會要了我們的命,但些許的藥物能調適我們的健康。
相對於劇中的背景年代,現代的人幸福多了,當自己覺得心理狀態不適時,可以向醫生求助,靠著吃藥和治療,只要有耐心,往往都能減輕症狀。雖然不公平的對待還是有的,但這多少會與整體社會環境有關,在這個年代裡,是較為幸運了點,大家都能體會到心理疾病所帶來的折磨,而願意伸出援手。雖然有時那些援手不見得正確。
請問中文版原著何處找?金石堂和柏克萊網路書局都標示絕版無庫存==但我真的想看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