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02 00:11:39尚未設定

文化恐怖分子?

跨領域, 跨文化的東西永遠很有趣, 但要尊重個別領域的專業,

我最痛恨節目主持人隨口亂講. 昨天就在便利店聽廣播主持人說: "豎笛為什麼要叫做單簧管才可以? 叫做黑管很好啊, 黑黑的嘛~"

你覺得很有趣嗎? @_@"

這種胡亂歸類思考方式, 造成了多少莫名其妙的口水戰?

這難道是台灣人基因的缺陷嗎?

在台灣彈柴可夫斯基的《四季》,
聽眾總有點訝異, 覺得柴可夫斯基寫的十二個月中, 有好幾個與自己的習慣, 或期待的心象相去甚遠.
這就是文化,環境差異最有趣之處 - 豐富

我們可以由小處出發, 提出不同文化與時代對時序的期待與感受, 但我絕對反對以莫名其妙的民粹手段矮化文化差異的深與廣.

這兩天"科普"這個詞一直在我腦子裡縈繞不去, 事情是這樣的,

某鋼琴美女在X副上有專欄, 自名"留德鋼琴家",

斷斷續續有音樂人也有搖筆桿的人提起這個乍看很像是愛樂者醫生寫的文章, 看了署名才知道是個學音樂的寫的, 不過圈內實在沒什麼人聽過她彈琴....

大家都很好奇, 到底X合報系裡誰是她的後台? 否則這種這種在飛機上實在受不了了才會去瞧一眼的文章很難和X副一向的水準放在一起

(相信我, X副本來是有相當水準的)

這當然還是沒有確切的答案, 而且可能會一直撲朔迷離...

但某天
X晚大篇幅照片及文字報導+該報系旗下民X報專訪+數家有線台晚間新聞競相報導
讓很多音樂名嘴, 音樂名筆(包括寫評的, 寫輕鬆文章的)...都相當訝異

因為, 那幾天好幾個重要演出都沒有版面, 更別提電視新聞時段,

而這位據悉上課穿著超短迷你裙的美女老師, 以X大有近千人搶修她的課而獨占版面, 可能連宋楚瑜都自嘆弗如.

這位小姐開的通識課程是"音樂治療", 她在早報專訪中振振有詞, 指台灣的音樂治療過於"偏向醫療", 認為"聽對的音樂就是治療"!

生得如花似玉, 口出似是而非, 再多修練一點就可以接上"P股-鼻X-懶X"的接龍吧?!

我依稀記得, 在飛機上看過她專欄裡寫《郭德堡變奏曲》,

====================================
【2003-07-27/X合報/E4版/健康】
"「郭登堡變奏曲」是一首由30首變奏短曲組成之樂曲。
主題優美而和緩,主題之後的變奏採用既定的變奏模式。
每一變奏以主題為主軸,在調性、速度、旋律、拍子、節奏等各方面不斷變幻以不同風貌,是一首能夠吸引聽覺感官的作品。

這雖然是一首極易吸引感官注意的樂曲,
但是樂曲呈現方式符合巴洛克時期安定、規律、有秩序等特
質。睡前聆聽有助平息白天紛亂的思緒,使心情得到沉澱。"
=====================================
美女, 您改寫歷史了!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是"安定、規律、有秩序"?????

《郭德堡變奏曲》"極易吸引感官注意"?????

這什麼比喻啊??

小姐妳音樂史念到哪裡去了?

文藝復興時期音樂以聲樂為中心, 但巴洛克藝術激昂, 亢奮, 追求運動和變化;代表巴洛克音樂的曲種是戲劇音樂和器樂音樂, 而巴洛克音樂演奏特色是自由, 即興, 追求無限可能, 演奏者擁有相當大的詮釋自由。

德國對於"音樂治療"這個專業的嚴峻態度與這位到處以"留德鋼琴家"走江湖的小姐恰成強烈對比, 更別提任教資格了.

"音樂治療"理論分層分類之細緻, 實務經驗之重要, 不是"心情不好聽聽XX音樂"這種膚淺說法可一言蔽之的;

此人學歷說實在, 能不能在大學音樂系任教令人質疑, 其德國學歷, 恐怕是在不明就裡的教育部學審會蕭規曹隨, 援引眾多留德前輩的做法之下, 獲得認證

X合報某H姓記者先前大張旗鼓討伐"學經歷灌水"的音樂家,
但是,
X副捧著週四專欄送給她寫不知所云的文章
X晚大肆幫她宣傳,
民X報專訪報導她...
而她大肆宣傳的音樂會立意不清, 樂友看曲目都大嘆連音樂系畢業生演奏會都不如, 至於彈得如何, 就別提了!

民X報是國內藝文與醫藥新聞版面最大者, 卻以綜藝新聞方式炒作文教新聞,該報系編輯群這樣隨便浪費媒體資源, 令人可笑!

什麼時候台灣才學會尊重專業, 學會欣賞差異, 學會珍惜自己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