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14 22:51:58尚未設定

Russian Media Watch

日前為一俄籍音樂家演講翻譯,台灣日頭炎炎,鄉音勾起天寒北國回憶;他鄉遇故人,大抵是這種滋味。
我足跡未廣,三年前卻因演出造訪了今成媒體焦點的北奧賽提亞邦,憶及不免唏噓。這位俄國人慨歎:「你就能體會,俄國人沒人想要戰爭…」
------------------------------------------------------------------------

貝斯蘭事件不幸悲劇收場,該週六的《訊息》(Izvestia)出刊未幾,總編輯夏奇洛夫(Shakirov)即因刊出巨幅映像強烈圖文辭職。俄國兩大英文姊妹報《莫斯科時報》(Moscow Times)與《聖彼得堡時報》(St.Petersburg Times)立刻披露夏奇洛夫受「自由電台」(Radio Liberty)訪問時痛陳《訊息》高層政治干預專業迫其離職;報導中引述《訊息》內部消息直指克里姆林宮致電《訊息》「指示」以拔除人質事件以來的眼中釘,此週六版《訊息》「編排爭議」僅為藉口。另有其他記者赴貝斯蘭「離奇」受阻:「自由電台」記者巴比茨基(Babitsky)被控「流氓」行為登機前遭拘留,長期報導車臣戰事的《新報》(Novaya Gazeta)記者波莉寇芙斯卡雅(Politkovskaya)則疑似途中被下藥,中毒送醫。

聞訊雖感憤慨卻無驚訝,倒是此二英文報今日之茁壯,及其與當地俄文媒體互動情況令人百感交集。

1991年初到莫斯科,離紅場不遠的音樂院進行著首次國際大師班。課程方始,克里姆林宮巨變,蘇聯眼見應聲而倒;全體學生被緊急載返下榻飯店並限制活動,一時風雲變色山雨欲來,不明就裡的我們僅能看著電視諸頻道重播又重播的芭蕾與音樂會。出身中國大陸者見狀道:「肯定政府裡出事了。」果然次日清晨美使館遣車送走學生-還有什麼比撤僑更嚴重?

赴俄求學後體驗了「視電視聯播芭蕾與音樂會為政壇情勢風向球」的「民間智慧」。俄國芭蕾、音樂成就如雷貫耳,卻是有「聲」無「言」;用藝術表演控制消息發布,俄共的確深諳媒體力量與操作。後蘇聯時代政經震盪恰似盧布匯率,飆上飆下仿若鬧劇,浮光掠影間數起記者離奇傷亡記憶猶新;雖聯播芭蕾已不復見,俄國媒體隨由唯美面具後走出的,是血路一條。

蘇聯崩解後地下媒體紛求扶正,國有媒體在改革與傳聲筒角色間掙扎,歷程中不乏爭鬥廝殺。外資-尤以英、美-藉併購或合資搶先介入俄國媒體與通信業,俄國政府稍後又以利益與民族情感藉俄國黑幫之手奪回控股與經營,1993年成立的NTV仍為俄國唯一民營電視台。

動輒數十頻道的俄國電視台原有節目品質不惡,獨新聞惹人厭煩,放著大有可為的戲劇製作不管,大量購入歐美影集,終日播放俄語配音《海灘遊俠》頻道不在少數,連深處高加索山行動通信困難的北奧賽提亞也有比基尼迷,彷彿電視台以強力行銷為救亡圖存猛藥。
然電視機所費不貲,1990年代晚期如雨後春筍的平面媒體仍是閱讀成性的俄國人最主要訊息來源,都會大眾運輸系統節點即為訊息聚散處,車廂裡人手書報情景並不罕見,地鐵站小販批售報刊中暢銷者除婦女、電視畫刊、情色刊物外,就屬挖掘醜聞的狗仔報。而國有平面媒體轉型成功、或解體另起爐灶者如發行全俄的《論戰與事實報》(Argumenty I Fakty)、都會區的《莫斯科共青報》(Moskovskaya Komsomoletz)、《獨立報》(Nezavisimaya Gazeta)較受上班族青睞;而《共青團真理報》(Komsomolskaya Pravda)、《經濟報》(Kommersant)、閱報率恐怕就不如《二手訊息》(Iz Ruk v ruki)了。俄國人到底患的是媒體不信任症候群還是媒體厭倦症,很值得玩味。

早期俄國境內英文媒體僅有遊走在微妙政治縫隙的專業通訊社特派員,1990年後出現了在外資超市或餐館贈閱、刊有國際英文大報重點新聞、及居俄外籍人士特殊生活圈訊息的報刊,我還曾為取得「國外觀點」跑到昂貴超市買礦泉水。蘇聯時代媒體是政府的傳聲筒、應聲蟲,開放後媒體不僅面對詭譎政局,更有結構複雜的黑幫威脅。1995年左右莫斯科治安大壞,每週「報銷」數名外商,有個只在德商超市贈閱的德文小報還有「外商傷亡人數週統計」戲謔專欄;不多時,超商大門深鎖小報消聲匿跡。

《莫斯科時報》、《聖彼得堡時報》則有賴英語閱讀人口較眾,以贈閱管道逐步建立口碑,從雙週、週報到日報,此荷蘭媒體集團「獨立傳媒」(Independent Media)從莫斯科時報延展出聖彼得堡時報,繼而擴展到多軌經營的報系並代理發行主流流行雜誌。該「時報」系統起步期人員、新聞皆以外來為多數,1997年我離開俄國前,俄裔英文記者已經顯著增加,文章漸見諸頭版,關懷俄國社會議題成為固定路線之一;現在此報系有九成俄裔記者,政治新聞報導屬謹慎批判,犀利議論只見諸文化經濟面。情報系統出身的普京上台,媒體再度陷於劣勢;俄文《富比士雜誌》(Forbes)總編赫列布尼科夫(Khlebnikov)七月離奇身亡,顯示外文或外資媒體不再是俄裔媒體人護身符;貝斯蘭事件後曾有兩天各種媒體同聲撻閥政府顢頇扯謊,繼而聲勢又驟弱;英文報上勇敢將《訊息》總編去職事件刊為頭條之舉後不過一週,普京又以宣誓對抗北高加索地區貧窮,讓新聞媒體幾乎無暇檢討莫斯科當局為反恐可能採取鎖國封城封港的極端手段。

莫斯科地鐵站爆炸與北奧賽提亞人質事件接連發生,台灣媒體多半引用主流國際通訊社英文報導,隔了好幾層的訊息轉譯中文時謬誤處處,也多半是西方觀點;將近落幕時方見台灣唯一駐有俄國特派員的通訊社綜合俄國媒體報導,然這泛稱「俄國媒體報導」中有多少是真正的俄國聲音,又有多少誠實勇敢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