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安全與5S管理(下)

  「5S」緣起於日本,是一種有效的企業管理術,其概念主要是指在生產現場中對所有生產要素(人員、材料、設備,及方法)進行有效的管理的一種辦法。最初的5S僅有兩個S(整理與整頓),當時口號為「安全始於整理,終於整理整頓」,後續因為生產品質的需求與控管,再研擬增加了3S(清掃、清潔、修養),整合後,即成為目前我們常聽到的5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修養)

 

  「5S」中第一個S為「整理」(Seiri):整理的定義在於將「物品分類」,分類成「有需要的」及「不需要的」。有需要的係指場所內常用之必需品,不需要的則是場所內不需要的物品。而所謂的「整理」就是將需要的與不需要的物品分開,再依使用的頻率(如每日、每月、每年)區分儲藏位置,不要的物品則直接回收處理。

在營造工程中常發現工地裡物品混雜、料件隨地堆疊、工具設備隨意置放等問題,尤其在主要人行幹道上,常常發現物料(模板)堆置雜亂無章,電線纏繞其中,或鋼筋裸露暗藏危害等,嚴重影響勞工行走安全。

營造現場若能改善這類的不安全環境,並依據5S中的「整理」術,將暫時不需要的雜物移至他處儲藏,或先行集中回收處理,並將有需要的電線以集線架拉高處理,裸露的鋼筋加裝護套(香菇頭)保護,提供勞工安全無虞的行走空間等措施,則可直接降低職業災害發生之風險頻率,並間接提高勞工工作效率與士氣。

 

  「5S」中第二個S為「整頓」(Seiton):整頓的定義是將有需要或必要的物品,井然有序的置放在容易取得的位置上,而該位置為達快速、安全、高效率,一般會規畫設計固定的擺置位置、擺放方式以及清楚的指引標示。

在營造工程工地現場,一般手工具都為「個人專用」居多,故為方便勞工拿取,雇主一般會提供勞工使用萬用腰帶或工具袋,方便勞工個人專用手工具隨身攜帶並且方便拿取,而在勞工作業結束後,另外提供員工置物櫃,給予勞工存放個人防護具(如安全帽架等),甚至在工所內另規劃測量儀器架、檔案資料櫃、急救箱、及物料樣品間,而樣品間的物品分類置放、整齊擺放且清楚標示。

另外,對於工地現場若有大型機電設備,則會規劃置放區域,並以警示線或以顏色加以區隔置放位置,且標示無關人員不得操作。事先也會規劃物料儲存區,並在不影響動線前提下,將模板、鋼筋、水電管料等物料排列整齊。也會於安全通風區域規劃高壓氣體容器存放區,其用意便在配合「5S」的整頓規劃,將有用且必要的物品()定位管理,除提供勞工方便拿取、方便盤點外,也讓所有設備與工具居有定所,塑造營造工程工地一目了然整齊不亂的工作環境。

 

  「5S」中第三個S為「清掃」(Seiso):清掃的定義在於透過打掃,將環境中的灰塵、髒亂、異物清除乾淨,並可應用「目視管理」來確認環境(包含工具、設備、材料)整齊乾淨與否,最後若能加設些賞心悅目的植栽來綠化及美化環境,將更能有效提高勞工工作品質與效率。

印象中的營造工程工地在「清掃」作為上非常的被動,工地現場往往隨處可見勞工吃完用完的香菸、檳榔、便當、維士比等垃圾,風大時,除砂土粉塵飄揚外,還有塑膠袋、報紙、寶特瓶飛揚其間;甚至過去新聞也曾報導過,在鋼筋水泥掩埋下常常有垃圾、保麗龍填充於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非常駭人聽聞。為改善排除這樣的汙名,建議營造工程工地應每日定時派人清掃,並透過責任區的劃分指定各區當責者(當責者建議須為主管職),或設立清掃輪值表及每日清掃值日生(可搭配值星帶辨識),如此才能確實維護工地整齊清潔的環境。

況且在清掃時,透過人員走動式的巡迴檢查,還能發現平時未注意到的不安全處,若經回報與改善,亦能有效減少公安事件發生。另外,「清掃」在營造業上除了環境髒亂的清除打掃外,還有工具、設備、材料、零件的狀態,都要時常保持在最佳使用狀態,所以機械設備應定期的保養與擦拭,作業前更需實施檢點與檢查,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危害產生。最後若能在工所、辦公室附近或營建工地外牆規劃種植綠色植栽,則對於美化環境更有畫龍點睛之效,對於鄰里環境的維護也有正向的幫助。

 

  「5S」中第四個S為「清潔」(Seiketsu):清潔的定義在於將前述「整理」、「整頓」、「清掃」三樣工作貫徹實施,並持續的、恆久的維持環境的整潔與乾淨。「5S」一旦開始就不可中途放棄,否則時間一久員工疏於落實,則營造工程工地又會回復到過去凌亂不堪的狀態,所以為了持續且不間斷的執行,建議營造單位可依據PDCA(Plan計畫→Do執行→Check檢查→Action改善)循環精進模式來規劃5S執行計畫,其規畫重點在於設立稽核單位或於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工作上另增5S稽核任務,然後確實實行「走動管理」與「目視管理」來做工地「清潔」查核,查核成果定期公告於工所明顯易見處所,以方便勞工確認知悉;或定期召開會議,透過會議檢討改善5S執行狀況,並對清掃區域難以清掃之處,提出討論及提供解決辦法,會議最後更應表揚獎賞區域排名及清掃努力人員,如此,透過獎勵辦法及案例發表,才能提高5S執行成效,並持續性的執行5S政策。

 

   「5S」中第五個S為教養(Shitsuke):教養的定義在於讓每位成員皆能養成守法守紀的習慣,尤其針對前述4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等行動,希望透過日常的執行與落實,培養成員工的平常習慣或企業的文化。

然而要如何養成大家嚴格遵守規定事項的習慣呢?筆者建議應從高階主管做起,尤其對於5S運動的支持上,若高階主管皆能全心全力的投入,並且恪守營造工程工地頒布的一切規定,必能達到上行下效成果,也能有效降低勞工因「不安全行為」(尤其不遵守營造現場相關安全規定)造成之危害。

另外,俗諺有云:「習慣的養成,就是簡單的動作,重複做」,對於5S的導入除了透過教育訓練讓勞工了解相關Knowhow外,在工地現場也應張貼標語來時時提醒叮嚀勞工,並且於主要人行幹道上(或明顯動線上)設置垃圾桶、回收桶,及清潔打掃用具,讓勞工隨時隨地都能隨手清掃維護環境,並將5S轉化成一種日常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態度。

 

  最後,筆者於107年參與桃園市政府新建工程處「職業安全衛生及友善勞動環境推動計畫」,該計畫重點在於透過現場(承接桃園市政府新建工程處案源之公共工程營造工程工地)訪視輔導,找出營造工程中發生頻率較高的危害(Disabling Frequency Rate失能傷害頻率),或程度較嚴重的危害(Disabling Severity Rate失能傷害嚴重率),並針對上述危害、或有危害之虞,或虛驚事故之情事,提供該計畫專家、顧問的改善與建議。

另外,當營造工程工地達到一定的安全標準及符合5S管理制度後,新工處則進一步輔導協助該營造廠商參與勞動部舉辦之「推動職業安全衛生優良公共工程及人員選拔」,業界簡稱「金安獎」,透過金安獎的評核,期望將優良的廠商或可標竿學習的制度,有效的建置及擴散到產業界。筆者在參與多場訪視輔導及金安獎評核後發現,所有專家、顧問及評審委員的諸多建議中,皆有一共通特性,那就是「事前預防勝於事後補救」,尤其在「不安全的環境」管理上,一再強調雇主應加強「5S」的規劃與執行,且務必提供勞工一個安全無虞、整潔無壓力的友善工作環境,以達到「推動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落實勞動安全環境」之目標,與您共勉之。

 

 

 

(摘自:勞工,過勞,急救人員證照, 屋頂作業主管,起重機,堆高機,環境監測  資訊網)

參考文獻:   

1交通部所 2012 交通部所屬事業101 年度工作考成實施要點(核定版)

2行政院研究發展委員會 2012 工程採購契約範本

3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09 資訊改造專業服務

資料來源:管理知識中心

聯合安全衛生管理顧問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