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集--無色四天之詳識
無色界又作無色天、無色行天。與欲界、色界共稱三界。即指超越物質之世界,厭離物質之色想而修四無色定者死後所生之天界。
無色界有情的生存,固無色法、場所,從而無空間高下之別,然由果報的勝劣差別,則分爲四層次,稱爲無色界四天,即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故又稱四無色天、四無色處;若三界分爲九地,則此四界即爲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關於四天之壽命,各有異說,據《大毗婆沙論》卷八十四載,空無邊處有二萬劫,識無邊處四萬劫,無所有處六萬劫,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劫。
無色界由於無色,故無法定其方處。但以業因有勝劣,故果報亦有勝劣之差別。由於果報之差異,乃使此界細分爲四類,稱爲四無色,或四無色天、四無色處。
1>空無邊處天(ākā?ānantya-yatana):由修空無邊處定所感得之果報,該定由厭棄色界一切色相,觀想虛空無邊而入。謂此天厭於色身系縛,不得自在,心緣虛空,與無色相應,住空處定。故不論人中天上,初二三四禪中,但除無想五不還天。餘修空處定者,若得成就,則命終便生此天。既無色陰,不可說有方隅處所,唯有微細第六意識,所緣無邊虛空,爲其處也。
2>識無邊處天(Vij?ānantya-y.):由修識無邊處定而感得之果報,該定由厭棄虛空無邊,故舍虛空,轉心緣識,依觀想識無邊而入。謂此天厭虛空無邊,於是即舍虛空,轉心緣識,以識爲處故。不論欲界色界空處但修識處定成,命終即生此天。唯以微細第六意識,所緣無邊心識,爲其處也。
3>無所有處天(Aki?canya-y.):由修無所有處定而感得之果報,該定由厭棄識之無邊,故舍緣識,轉心依無所有法而入。謂此天厭於識處無邊,於是舍識,入無所有處。謂不用前空處識處故,不論欲界、色界、空處、識處,但修無所有處定成,命終即生此天。唯以微細第六意識,所緣非空非色境界,爲其處也。其王三昧,名之爲樂。
4>非想非非想處天(Naiva?a?j?ānasa?j?ā-y .):由修該定感得之果報,該定非如色界及前述三定之勝想,故稱非想,亦非如無想滅盡定之非想,故稱非非想。謂此天居無色界之極頂,非無所有處之無想,非識處之有想。唯以極微細第六識,所緣非有非無境界。爲其處也,不論欲色二界,空等三處,但修非非想處定成,命終即生此天。居三有極頂,更無可進。
前三者從所修入定之因行而得名,後者則從當相而立名。此天界命終後轉生欲界、色界之事,即因其人自願求生該界,遂得感生。
無色界四天之壽命:
《大毗婆沙論》云:空無邊處二萬劫壽,識無邊處四萬劫壽,無所有處六萬劫壽,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劫壽。
《長阿含經》云:依四天之次第說其壽量爲一萬劫、二萬一千劫、四萬二千劫、八萬四千劫。
《立世阿毗曇論》云:四天各有上、中、下三品,且列擧從空無邊處下品之一萬七千五百大劫,直到非想非非想處上品之八萬大劫,共計有十二品壽量差別。
關於無色之義,眾說紛紜,如大眾部、化地部即認爲“無色”應是無粗顯之色,而非無細微之色,若全然無色,則於無色界命終而轉生於欲、色二界時,色從何得生?
說一切有部以爲,既言無色,即蘊含“色已全無”之意,因此,若說細微之色爲無色,則水中細蟲或色界之身,豈非亦可稱爲無色!又三界生死相續之狀,或色續無色,或無色續色,故不可一概說諸色斷已。經部認爲往昔所起之異熟因,熏習在心,其功能今已成熟,故色法仍能生起。
至於大乘之意,則認爲業果之色雖已不存在,但定果之色仍存。至於對“色界一切有情要依色身等相續,而於無色界受生時,有情之心心所將依何相續”一事,有部諸師說,彼心等依眾同分與命根而得相續,經部師說,若因於色已得離愛,以厭棄色故,無色界心等自相續,別無依止。
無色界之業因,當爲四無色定,如《業報差別經》云:修行十善業道,能令眾生得欲天報及色天報;複有四業能令眾生得無色天報,即(1)入於空處定,(2)入識處定,(3)入無所有處定,(4)入非想非非想定。此處僅言四業而未論及十善業,其故安在?《法苑珠林》云:若爾,此界何故不言十善業者,應言此界是無色報離色而修遠離身口,是故據地但言四業不就十善也。
--黑與白--
上一篇:黑白集--對欲界天之詳識
下一篇:黑白集--略識四聖之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