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亡作家貝嶺﹕馬政府只在意中國
〔記者林相美、陳思嫻/台北報導〕中國流亡作家貝嶺昨天出席一場人權研討會時表示,他不反對兩岸交流,但台灣應有基本堅持,不必看大國臉色行事;貝嶺直言,馬政府未善用國際視野及外語能力的優勢,邀請國際知識份子數量不如扁政府,反而比較在乎與中國維持關係。
貝嶺昨天應邀出席由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東吳大學合辦的「人權風.瘋人權:人權理念的傳播與落實國際研討會」,貝嶺原本希望出席第三十屆世界詩人大會,卻因中國因素遭拒。
主辦單位雖稱絕無政治力介入,但貝嶺說,「為了尊重我的朋友洛夫,我也不想為難詩人大會,既然大會不歡迎我,我就不出席,但主辦單位應勇於承認他們拒絕我出席」。貝嶺強調,「作家的心靈是最自由的,主辦單位不能懼怕我出席,妨礙他們將來在暴政國家中國的文壇遊走。」
他感慨,台灣詩人沒有正義感,應站出來說話;他也擔憂,台灣社會民主、多元,願意包容不同聲音及中國流亡份子,類似特質若漸漸消失,非常可怕。
貝嶺說,許多遊走兩岸的詩人為爭取到中國參加文化活動,不敢得罪中國,失去文化格調。他強調,詩人不可失格,詩人一旦失格,詩就沒有格。他也認為,中國的文化不足以做到文化霸權,卻企圖利用經濟實力蠻橫施以文化霸道,日前東京影展要求台灣代表團改名即為一例。
貝嶺過去曾居中牽線,安排捷克前總統哈維爾訪台,談及往事,他有感而發地說,馬政府現在不太在乎邀請國際性的意見領袖來台,只在乎與中國維持關係。
貝嶺明年將進駐台北市草山藝術村,擔任駐村藝術家,他說,台灣與中國使用同一語言,對他而言,台灣是母語環境,他已將台灣視為第二祖國。
貝嶺擔憂,若台灣持續向中國傾斜,日後行動是否受到監視,他也強調,媒體擁有言論自由非常重要。
貝嶺計畫駐村期間完成個人回憶錄的校稿;廿餘年前即與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相識,貝嶺說,他已完成劉曉波傳,德文版預計十二月九日上市,為「西方世界第一本談劉曉波的書」,書中以老朋友的角度側寫劉曉波,談他的生平、戀愛及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