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5 18:00:00Column

柯林頓:改變消費經濟模式






更新日期:2010/11/15 09:46 記者劉煥彥/台北報導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14日呼籲,台灣應該與世界各國共同思考,如何改變以往消費經濟的發展模式,確保國際社會都能擺脫目前既不平等、不穩定,又無法持續下去的發展道路。

柯林頓以上半年台灣及時出手救助海地地震為例,及台灣尋求擴大出口經濟的角度,說明今天的台灣也應該加入這方面的國際討論及合作。

他說:「我認為,如果我們不改變消費經濟的模式,50年內的某個時間,一定會發生大災難,而不是大機會。」

柯林頓以擔任海地重建委員會共同主席的經驗表示,海地即使在上半年遭受嚴重地震摧殘前,就已經是西半球數一數二的貧窮國家,85%的家庭沒有電力供應,且多達三分之二人口每天能用來過活的錢不到2美元

他說:「因為他們沒有體系,而且是包括台灣在內的發達國家,都是為理所當然的體系。」

統計顯示,海地人在美國黑人人口僅佔2%,但在全美黑人醫生中的比例卻有11%,「這就是有體系的差別」。

他話鋒一轉,以台灣及時馳援海地地震為例指出,感謝我方政府從地震災害一開始就出手協助,最初是救援隊,接著是救援物資,再來是協助災後重建。

柯林頓說:「台灣在海地救難中,自己創造了一個可行的體系。」

但他也提到,並非世界各國都能有這種能力,在貧窮國家首要之務就是建立體系。

柯林頓認為,若台灣的貿易夥伴本身沒有健康而成長的經濟發展,就不可能購買更多在台灣經濟模式下生產的貨品。

他還提到了另一個親身經驗。不久前他與一家世界級大藥廠的領導人見面,洽談柯林頓基金會合作,生產治療肺炎與愛滋病的學名藥,並且低到四折的價格出售給需要的國家。

對方的來意一開始讓柯林頓很驚訝,但這位大藥廠負責人的說法是,21世紀的變化,已經無法讓該公司持續過往在全球最富裕的15%國家做生意,就能繼續營利的模式。因此,現在必須改變經營模式,而「你們(柯林頓基金會)可以幫我做到。」

柯林頓在演講中提到,世界各國的相互依賴程度愈來愈密切,我們必須接受這個事實。他說:「沒有人可以說,『叫世界停止轉動,我現在要下車。』」

柯林頓演講中提醒,國際社會在21世紀的主要課題,在於貧窮國家必須建立體系,富有國家必須繼續改善現有體系,並將新崛起的國家納入討論範圍。

即使有意願的個人不在公部門,還是可以透過公民社會的機制,拉進公部門與私部門在因應這些總體發展挑戰上的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