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4 10:16:12Column

解讀金融市場/升息軌道 開拓經濟新局

 

中央銀行理監事會9月30日決議升息半碼,但並未強勢處理土建融資管制。有人認為這會更加吸引熱錢流入,也有人認為央行在「打房」上縮手。對於央行在經濟穩健中持續升息,是健康而且必要的。

對銀行業而言,利差可望在短期內上揚至1.45個百分點。對國內經濟穩定來說,持續升息對房地產泡沫可發揮宣示性的壓抑效果,將資金有效移轉至生產性事業。升息所帶動的貨幣升值效應,固然有熱錢與貿易的顧慮,但應非當務之急。從全民經濟福祉觀之,升息的政策軌道才是開拓經濟新局的關鍵推手。

升息有利資本生產力,近十年台灣經濟的固定投資成長率,除了2004年以外,從未超過3%,其原因除了與產業外移有關,資本市場過低的利率,也反映了資本生產力不足的窘境。

以資本需求來說,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資料所算出的「固定資本淨生產力」,大致呈現下滑的趨勢。從資本供給面而言,10年期公司債與公債利差大致介於30至 50個基本點間,而10年期公債殖利率也僅1.3%。這些數字略高或相近於日本,但僅約為已開發國家的30%或開發中國家的五分之一。央行如果持續升息,有助擺脫低迷利率,重建資本生產力。

雙率齊升不是壞事,值此各國貨幣同步對美元升值之際,伴隨升息而來的新台幣升值,並不見得會帶來更多投機熱錢。以主要貨幣升值幅度而言,近期歐元與日圓升值最多。兩年來日圓在升值19%後,日本外匯存底仍然維持在1兆美元的水準。韓元近一年來升值8%,外匯存底約增加80億美元。新台幣一年來則升值 3.17%,但在高度經濟成長下,外匯存底僅較一年前增加約10%。

新台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在各國貨幣同步升值下衝擊不大。而在「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盛行的今日,出口的需求與供給彈性遠低於過往,升值對淨出口衝擊愈來愈小。雖然淨出口對經濟成長貢獻度仍高,但是依賴淨出口來降低失業率或提高可支配所得的成效,也因生產作業移轉海外而大不如前。

安內應先於攘外,升息可能帶來熱錢湧入或出口降低等外在干擾,但可能不如想像嚴重。內在環境中的壓力,卻是燃眉之急,應該率先解決。都會區房地產行情居高不下,不但阻礙資金投入內需建設,也打擊受薪階級的消費動力;資本生產力低落,亟待提升。台灣目前的問題與日本相似,不是資金不足,而是生產性投資標的報酬不高,導致貸款需求及投資意願過低。可支配所得之提高,以及失業率的降低,無法靠增加出口來達成,只有增加國內投資一途。

2010年經濟成長可能超過10%,主要貢獻來自於公共投資。如果民間投資無法迎頭趕上,債務融資型的公共投資,遲早會走到盡頭。公共投資可以不把報酬率放在首要目標,但是不到2%的長期投資報酬率,絕對無法撐起民間的投資意願。因此升息的政策軌道,對內部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可以發揮長期性的紓解功能。

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在「總體經濟之聖杯」一書強調,低利率與房市泡沫是長期衰退的主因。馬總統所楬櫫的「黃金十年」願景,即使在ECFA的加持下,如果不擺脫低利率,可能不是件容易的事。

當前台灣的極短天期附買回利率,僅有0.35%,而韓國卻可達到2.25%。希望央行的升息政策,可以真正導引民間游資,遠離低利率的陷阱,投入內需型建設,這才是民心之所繫。

【2010/10/04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