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撰寫「鍾山碑文」 網友:文理不通!
image002.jpg
更新日期:2009/12/08 12:37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大陸知名作家余秋雨之前接受南京中山陵園管理局的邀請,為鍾山風景區撰寫碑文,沒想到卻遭網友砲轟,指內容文理不通,是「紫金山最令人作嘔的一景」。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生也直言不諱,說希望「周圍雜草速生」,將碑文遮蓋,如果是石質疏鬆而崩解,「更是喜出望」。
香港《大公報》7日報導,關於「鍾山碑文」,中山陵園管理局起初想邀南京當地學者起草,或由內部員工自己撰寫,「但都不滿意」,後來因認為余秋雨名氣大,遂於6月派專人到上海邀請他撰寫碑文,而余秋雨也「一口答應」。中山陵園管理局對碑文讚譽有加,內部官員坦承「給了錢的」,但詳細數字拒絕透露。
這塊自安徽運來的長12公尺、高4.8公尺、厚1.6公尺,重達136噸的天然巨石上,用金字陰刻著余秋雨所撰並以行書寫成的碑文,近在中山陵梅花谷揭幕。沒想到數日後,網友及學者對其內容的批評聲浪如排山倒海而來。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生表示,自己是讀余秋雨的文章長大,實在不忍心余秋雨注定不朽的文名在此留一遺憾。
張生認為,文中的「滿紙風雲」、「滿紙煙霞」用詞不當,因為古人論文,往往以這些詞句誇讚別人,只是讚嘆從別人嘴裡出來是甜美的,從自己嘴裡出來就令人莫名驚詫了。他說,尊重前人,也就是尊重自己,有再大的文名也一定要謙虛。
張生指出,余秋雨才華迸發時,不管是寫蘇東坡,還是寫敦煌卷子的流離滄桑,都令人過目難忘,但很遺憾的,這篇「鍾山碑文」卻是文思貧乏。他還直言,「余秋雨的鍾山碑文刻在石頭上,但我希望周圍雜草速生,籐蔓瘋長,將其遮蓋;如果石質疏鬆,不久崩解,更是喜出望外。」
有網友發帖表示,鍾山歷史地位之重,並不是因為「六朝熏風」、「南唐遺韻」或「大明王氣」,而是因為一代偉人孫中山長眠於此,有民主主義革命象徵,但碑文沒抓住這一重點,「立意淺薄,無深思,無精義,有此碑文不如無」。還有網友說,碑文「空洞乏味」、「非駢非散」、「牛頭馬尾」、「上下脫節」,根本是一篇「爛文章」。
有網友甚至直批,碑文「乏善」就算了,偏偏連最起碼的「文從字順」也沒做到,一開頭寫「華夏大地,美景無數,卻有寥寥幾處,深嵌歷史而風光驚人」,其中「卻」字用得不妥。另外,還有網友憤怒地說,簡直是「紫金山最令人作嘔的一景」。
碑文全文如下:
華夏大地,美景無數,卻有寥寥幾處,深嵌歷史而風光驚人。其中之一,在南京鍾山之麓。此地山雄水碧,古跡連綿,徜徉其間,步步皆是六朝熏風,南唐遺韻;隱隱可見大明王氣,偉人身影。每當清秋時節,重重悲歡歸於楓葉,滔滔故事凝于靜穆。山嵐夕陽,明月林禽,真可謂中國文化之最高詩境也。
鍾山風景,美則美矣,無奈龍虎際會,風雨蒼黃,曆盡浩劫,日漸頹蕪。所幸得逢盛世,重新打點江山,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啟動整治宏圖,斥資五十億,搬遷十三村,移民兩萬餘,增綠七千畝,新建棧道,呼集物種,辟出諸多公園,重修兩大陵墓,一時氣象萬千,如畫卷新展,嶺苑初洗,經典再現。金陵古城,自此更可俯仰歲月,迎迓遠近;中華文明,由此增一聚氣之谷,讀解之門。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數語,已煙霞滿紙,心曠神怡。
余秋雨己醜秋文並書
上一篇:逸樓初集